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都的自行车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行车对于拖着长辫子的帝都子民来说,还是件稀罕物。

那时,自行车是京都街头的西洋景,都城流传着一首揶揄自行车的“民谣”:“臀高肩耸目无斜,大似鞠躬敬有加。嘎巴一声人急避,后边来了自行车。”

街上骑车的,多是纨绔子弟。李莲英的一个孙子不光爱骑车,还爱收藏好车。他个子矮,最喜欢“二六”的荷兰“锤手”。后来,在地安门大街开了一家车行,一边玩车,一边卖车。

那个时代,马路上没有女孩儿骑车。光绪年间的《点石斋画报》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1897年,李鸿章访美,看到一位女孩儿骑车,潇洒自如,很是惊奇,于是派人邀她到宾馆叙谈——好像现在约谈大明星似的。

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举行婚典,族弟溥佳送给他一辆自行车。溥仪吃惊地发现,两个轮子竟能载着一个人飞驰,非常喜欢,于是以每月百元的高薪聘请“飞车小李三”进宫当“自行车教习”。溥仪学车很下工夫,技艺日渐精进,终成高手。能从车的左右两侧上下,还能双手撒把逍遥骑行。他喜欢名车,购置了英国“三枪”、法国“狮子”、德国“蓝牌”。“车库”呢,就在故宫北面御花园的绛雪轩。溥仪出宫时,库存已近50辆!

民国初年,古都卖的多是英、德自行车。30年代,日本车多了起来。抗战后,用各国零件拼凑的杂牌车大行其道。

到了五六十年代,虽然只有“飞鸽”“永久”等几种牌子,但自行车获得了空前大普及。京城很难找到不会骑车的人,最多时竟然达1000万辆。整个京城俨然是个自行车的汪洋大海。外国游客惊叹,中国才是世界上真正的“自行车王国”!

我曾经看见一幅60年代的老照片,早晨上班时,宽阔的长安街上,源源涌流而来的,是排山倒海、震撼人心的自行车大潮!

虽然现在私家车比比皆是,但骑车的仍然不少。比起开车或乘公交,骑车的好处是灵活机动。偶然瞥见新鲜事儿,能立马下车细瞅;忽然想去附近某个超市,车把一拐,就到了。高峰时,汽车排成望不到头的长龙。自行车则可自由穿梭,畅行无阻。这时候,骑车的心情,真是好极了。

骑车最大的优势是去几站远的地方。走路太慢,驾车刚跑几步就得找车位。骑车呢,车搁路边,办完事,骗腿上车,蹬不了几下就回来了。

春天骑车最让人快乐。北京漫长的冬天之后,骑在车上,沿途吐出青翠嫩芽的枝杈扑面而来,沐浴着融融春光,感受着勃勃生机,不论有什么烦心事,也会一扫而光,心情舒畅地在晴朗的蓝天下高高兴兴往前骑。

在北京街头,时或看见新奇式样的自行车。老远过来一辆——你挺纳闷,骑车人的位置怎么这么低啊?等过来细瞧,原来是斜躺着骑的,蹬子在前轮。据说,这种骑车姿势最省力。

有时能看见双人自行车,俩人一前一后同时骑,速度很快,背着鼓鼓囊囊的包儿,看来是骑车旅游的。

最近碰到一辆异常高大的自行车。骑车人“高高在上”,如同人群中踩高跷的。一边慢条斯理地骑,一边轻松自如地俯视四周,活像个绅士。让人想起“羊群里跑骆驼”这句俗话。奇怪啊:他是怎么上车的?

我对折叠自行车很感兴趣。同事小李买了一辆,虽说能折叠,但有点儿麻烦,分量也沉。

在报上看到,外国有种新式折叠自行车,车轮很小,跟旱冰鞋差不离儿,折叠后不过是几根并在一起的棍儿。这令我大开眼界。如果国内造出类似的可以轻轻提起、体积也小的自行车,那就太方便了。上班骑它到地铁站,折叠起来提溜着,出地铁再骑上。到办公室,折起来,往桌边一靠就得了。出门也方便啊,可以随意从乘公交或“打的”转换成骑车,那才叫自由出行呢!

总之,说到咱们北京,就不能不提起自行车,在汽车泛滥的今天,我还是留恋自行车轮上的那种宁静和自在。 12sqpf+xN5BYJfn3sPfoIY8RbQqkhuEcQd8ItQcRFu01pbuSrpkZHkQ3u/16pU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