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山紧邻着故宫,站在景山南望,故宫无数屋顶一片金黄,在阳光下熠熠闪烁,好似万尾金鱼戏水激起的粼粼波光。
瞭望紫禁城,人们大多以为,先有故宫,后有景山。其实,景山比故宫的岁数还大呢。故宫是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营建的,远在此前,景山就矗立于此了。辽、金时期,这里渐渐堆起土山,不过那时尚小,顶多算个土丘吧。
可以说,景山是古都中央逐步“长大”的一座人造“飞来峰”。
从元代开始,景山才成为皇家花园。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行纪》中生动地描述了元世祖忽必烈热心修建“幼年”景山的情形:
离皇宫不远的北面,距围墙一箭远的地方,有一座人造的假山,山高整整一百步,四周长约1. 6公里,山上栽遍美丽的常青树。皇帝(忽必烈)一旦得悉哪里有一株好看的树,就命令人把它连根带土挖出,不管有多大多重,也要用大象运到这座小山上栽种,因此这座山上的树木四季常青,并由此得名“青山”。
到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的时候,拆除元代宫殿和开掘皇宫护城河的土石都堆到这里,山愈发高大,改名“万岁山”。此名之外,景山还有个俗称叫“煤山”。
《万历野获编》是这样解释的:“俗所谓煤山者,本万岁山,其高数十仞,众木森然,相传其下皆聚石炭。”《北京百科全书》中说:“因山下堆过煤,又叫‘煤山’。”什么时候堆煤的呢?1957年5月出版的《北京游览手册》认为:“明成祖定都北京修建皇宫时,这里曾经是堆煤的地方,所以景山又叫‘煤山’。”
但谁也没有料到,“煤山”这个诨名儿,竟然在明朝的北京保卫战中发挥了稳定民心的重要作用。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蒙古瓦剌部在土木堡将英宗俘获,随后大举进犯,包围了京兆。城内百姓担忧围困时间长了,缺少取暖做饭的燃料。守城指挥官于谦指着景山告诉大伙儿:“放心吧,这‘煤山’底下全是煤啊!”百姓方安下心来,积极协助军队守城,终于打跑了敌人。
后来,到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这座皇宫北面的“镇山”才定为现在的名儿——“景山”。
景山顶儿离地面43米,是明清两代京城的最高点。
故而,林语堂猜测:“它无疑成了观察烽火台上烟火的地方。那些烽火台是一套战时报警设施,它们列成一线从北面的长城穿过乡间直达此地”。
乾隆年间,清廷对景山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并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在景山五峰上各建一亭,形成一道“五连珠”彩练。这些亭子精巧绝伦、色彩鲜艳,称得上京畿亭中最漂亮的“五位美女”。
据朱丽叶·布莱顿在《北京》中记载:一位俄罗斯驻华使臣回国后,向叶卡婕林娜二世夸赞了一番这组山脊美亭。陛下听后,对万里之外的景山亭子心驰神往,于是忽发奇想,竟然命人在彼得堡冬宫中仿造了一座。哇,婀娜多姿的东方山亭迷倒了不可一世的女皇!不知冬宫中的亭子还在不在?
原先,景山五座亭子里,分别有一尊硕大的铜佛。有趣的是,一说这五尊佛像塑的不是普度众生、法力无边的菩萨,而是分别代表日常饮食中的五种味道:甘、辛、苦、酸、咸,故统称“五味神”。
可惜,四座亭中的铜佛1900年被八国联军抢走了。最高的万春亭中铜佛太大,搬不动,强盗们于是断其左臂。
这尊铜佛后来修复得完好如初,看不出破坏的痕迹。记得小的时候,每次到万春亭,都仰望半晌这唯一存留下来的“味神”。五佛不论从东边还是西边数,此佛都属味中之“苦”。命也苦哟,“文革”中被红卫兵当做“四旧”彻底摧毁。现在万春亭中的佛像是上世纪末重造的。
提到景山,善侃者常谈及吊死在这儿的明朝末代皇帝崇祯。
的确,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他解下龙袍的腰带自缢于景山东面山坡。这是两天内他第二次上景山。十八日,得知外城已破,登上景山观望,只见烽火连天,一片混乱。崇祯连声叹息,在山上徘徊良久。这时他彻底绝望了。回宫后逼死皇后、刺死公主,凌晨仓皇跑到景山东麓。他用头发遮住脸,在袖子上写下“皆诸臣误朕……无面目见祖宗……以发覆面”等语。在埋怨和羞愧交织中,告别了人世。身边只剩下一个太监,叫王承恩。王太监随后也在附近找了棵树,上了吊。50年代,还能看到一圈矮墙围着一棵歪脖子槐树,现今围墙早没了,原地新栽了一棵粗壮高大的树。
景山公园没有奇山异水,不过是一座土山加上周围树林,却在京城所有景点中独具风韵。
它独特的韵致展现于春、冬两季。
每年暮春时节,景山东门内的牡丹园是京华观赏牡丹的最佳去处。寒冬腊月,草木萧疏。从城里各个角落赶来“晨练”的人,一脚踏进景山,立刻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跟满城萧索的冬景截然不同,这里依然如夏天一样,松柏蓊郁,一片苍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