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萨奇兄弟:我们无所不能

萨奇兄弟自 1970 年开办公司以来,进行了 16 年狂喜的收获:他们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经营联合大企业,并永久地改变和重新定义了美国的广告前景。萨奇公司大举入侵美国,进行疯狂兼并,席卷了成打的公司,包括一些研究、直销、促销和顾问公司。萨奇公司的财务总监马丁·索里尔于 1985年离去,创办了WPP集团,1987 年WPP兼并了智·威·汤逊广告公司,建立起一个与之竞争的经营公司网络。1995 年,萨奇公司的经理们起来反对两兄弟的过度花费,并把两人从这个几十亿美元的控股公司驱逐出去。萨奇兄弟随即在伦敦创立M&C萨奇公司。

早年经历

萨奇兄弟是一对居住在伊拉克的犹太夫妇所生的第二个和第三个儿子。查尔斯·萨奇(Charles Saatchi,1943-)出生于巴格达,他是在他哥哥戴维出生 6 年后才来到这个世上的,3 年后,莫里斯·萨奇(Maurice Saatchi,1946-)随之而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伊拉克的犹太人陷入了严重的政治困境,1947 年,萨奇兄弟一家移民英国,并很快同化于当地居民之中。查尔斯和莫里斯的迥异之处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来:查尔斯从小生性就是本能直觉型的,而莫里斯则偏重分析型。查尔斯在学业上从无长进,他没有一门功课的成绩是像样的,查尔斯·萨奇选择了离开学校,成天游荡于伦敦街头,而当时趋于保守的英国社会似乎并不能为他带来什么。当了一段时间的报童后,他毅然决定只身一人前往美国。在美国,查尔斯·萨奇有机会就钻进电影院,享受着电影带来的愉悦、自由带来的快乐,他也因此爱上了一切带有美国风格的东西。

毕业于伦敦经济学院的莫里斯较之其嗓音沙哑的哥哥显得较为文静和腼腆。他的老师感到他富于才华、刻苦用心,有望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但莫里斯有着不同的想法。他着眼于贸易界,他加入海马凯特出版公司,帮助这家公司出版期刊中的一份业绩平平的杂志——《世界新闻报道》重新改版,使之成为全国少有的最成功商贸报刊之一的《广告宣传》。

在美国的那段日子,查尔斯接触了大量有感染力的广告文化,他决定将广告作为表现自己才能的手段。1970 年,查尔斯渴望成立自己的广告公司,他注意到弟弟早年的事业成就,查尔斯认为弟弟将会是他最佳的合作伙伴。

“怀孕的男人”

1970 年,在伦敦苏霍区的一家办公楼里,“萨奇兄弟广告公司”(Saatchi-Saatchi)正式挂牌。他们的分工相当明确,弟弟莫里斯掌握公司业务运营及财政大权,而哥哥查尔斯主要负责设计、创意方面的工作。兄弟俩在公司中各司其职、相得益彰,将互补优势发挥到了极致。萨奇兄弟始终坚信,一则好的广告可以行销全世界,而不受地域及文化差异的影响。他们在公司发展初期,制定了三个经营理念:制作优秀的广告、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全球化。

公司成立之初,受英国健康教育委员会之托,制作一则反对早孕和未婚先孕、鼓励使用安全套的公益广告。20 世纪 70 年代,英国流产比例上升,严重损害了妇女的身心健康,因此这则广告将面向大众进行宣传,影响面很大,直接影响公司前途。萨奇兄弟为此召集了所有广告创作人员,可见其重视程度。

萨奇兄弟广告公司

萨奇广告公司制作了题为“怀孕的男人”的公益广告作品,画面上,一个英俊的男人挺着怀孕的大肚子,旁边有一行文字,上面写着:“假如怀孕的是您,您是否会更加小心一些呢?”这则广告并没有花大量笔墨于说理劝教上,只是用了一个大胆的、不合常理的、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男人“怀孕”图像,外带一句问话,便将广告主题准确地表达出来。它的推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萨奇兄弟广告公司一炮走红。

成名后的萨奇兄弟对富于创造力的广告人才非常看重,打破常规,给广告创作人员大幅度加薪,网罗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也为公司的发展奠立了良好的基础。他们制作的广告一直都秉承以富于变化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事物,用一种最大胆的方式呈现给大众,给死气沉沉的英国广告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原本千篇一律的广告变得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撒切尔夫人的广告军师

世道的变迁都有其相似之处,都是从外部世界走向权力中心,从唯唯诺诺的服从转向对偶像的攻击和替代。当 1978 年保守党雇佣萨奇兄弟广告公司为其下一届政府竞选做广告宣传的消息传来时,许多人都感到很茫然。英国的广告商那时很少与政治广告打交道,就连萨奇兄弟也无法预见这次政治联姻对他们公司的发展将具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怀孕的男人”公益广告作品

1978 年,正是他们精心策划的竞选广告,将撒切尔夫人推上了首相的宝座。在这幅导致英国历史上最具摧毁力的广告中,一条蜿蜒的长龙排在失业人员办公室门口,人们在翘首盼望着,焦急地等待那有点遥不可及的工作机会。画面上方以醒目的标题“工党无用”(“Labor isn’t working”)一语双关,深刻地指出了存在于当时英国的主要社会问题,以在英文中意义相近的词诙谐地指出了其竞争对手——工党所服务的社会阶层乃是那些处于社会中上层的资本家们。此前,负面政治广告一直被认为是不庄重的,然而撒切尔夫人非常喜欢这则广告,因而保守党在 8 月份开始以这则广告向工党发起进攻,尽管只张贴于 20 个场所,却使工党乱了阵脚,确保了保守党在最后的投票中一举击败工党。

自此,萨奇兄弟广告公司更是声名远播。许多著名企业与萨奇兄弟集团建立了广告业务联系,其中包括丰田公司、奔驰公司、雀巢公司、英国航空公司,而与撒切尔夫人的合作也持续到 1984 年和 1988 年的竞选。

水能载舟,水能覆舟

萨奇兄弟认为,除非他们的公司是这一行业最大的,否则它永远不能被认为是真正成功的公司。正如他们自己所说的:“第一是再好不过了,第二还算不错,第三有一种忧患感,第四就算完了。”萨奇兄弟不仅要使公司成为英国最大的,而且还是世界最大的,不久他们就开始实施这一野心勃勃的计划。

为了在与其他广告集团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公司必须能够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萨奇兄弟提出了将公司发展成为独立控股的、并能为全世界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服务型企业的经营理念。正是这个决定埋下了后来萨奇兄弟被驱逐的伏笔。

公司刚创立两年就开始了兼并之旅。4年之后,一举买进了康普顿广告公司英国分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这家公司规模是萨奇兄弟公司的两倍,这次“小鱼吃大鱼”的收购案例轰动了整个英国广告界。

撒切尔夫人的广告军师

萨奇兄弟公司又利用在股票市场上筹到的资金去收购一个又一个的美国公司。他们不断扩充自己的实力,努力把公司业务范围从英国本土拓展到大洋彼岸和世界各地,大大增强了自身的实力。到1979 年,成立不满10 年的萨奇兄弟公司成为英国最大的广告集团,这一飞速的扩张进程,令许多广告业行家瞠目结舌,在他们的记忆中,从来没有任何企业有过如此不凡的业绩。

1986 年,萨奇兄弟做了一件令全球震惊的事情。他们斥资 6. 4 亿美元将当时的第三大广告公司——美国的特德·贝茨广告公司收入自己的麾下,自此兄弟两人实现了年少时的梦想——建立世界最大的广告公司。

许多人对戴维·赫罗颇感好奇,原因是他确非等闲之辈。正是这个到 1993年年底已掌握萨奇兄弟公司 10%的股份、33 岁的美国“神童”发起股东抗议活动,最终赶走萨奇兄弟。矛盾源于股东的利益与萨奇兄弟个人利益之间的冲突。1995 年 1 月,经公司董事会表决,在莫里斯工作了 25 年后,他必须离开这个由他兄弟俩命名的公司。1 年后,查尔斯也相继离去。

凤凰涅槃:在烈火中重生

萨奇公司中的大部分人并不知道股东们反对萨奇兄弟的周密计划,许多人甚至从未见过萨奇兄弟本人。然而,萨奇兄弟即代表着这一世人折服的首屈一指的广告公司,他们由衷地对萨奇兄弟感到敬仰和崇拜。当莫里斯离开公司时,1995年 1 月 9 日,大卫·克肖、杰里米·辛克莱和比尔·米尔海德,这三位好伙伴、三位英国最优秀的广告师也随之离去。不久以后,在剑桥大街后一幢不知名的办公楼三楼,新的萨奇公司诞生了,除了三位好伙伴的加盟,莫里斯不仅挖走了原公司的一些人员,许多原公司的大客户也随即转到新萨奇公司。莫里斯发现,由于自己被撤职,他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受欢迎。1 年后,查尔斯加入,公司正式命名为M&C萨奇公司。原萨奇广告公司改名协和公司(Cordiant)。

萨奇兄弟的离去对原公司当然是个巨大的打击,所产生的后果也许远远出乎当时股东们的意料之外。戴维·赫罗,这位芝加哥公债组织负责人所挑起的事端乃是一场大灾难。协和公司混乱的状态表明了在像广告这样一种“创意性”的行业中,股东们拥有的最重要的财富是人。他们即代表创造力、声誉和客户关系的综合。正如协和公司已经发现的那样,萨奇兄弟意志坚强、相当冷静、很有教养,是很难超越的对手。

2003 年,协和公司被WPP集团成功收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WPP集团的大老板正是萨奇兄弟广告公司的前财务总监马丁·索里尔,当年索里尔被誉为萨奇兄弟中的“第三个兄弟”。1985 年,这个曾在剑桥和哈佛深造经济学的伦敦人注资一家专营电线和塑料产品的英国公司(Wire and Plastic Product),自己做起大老板,这就是WPP集团的前身。在索里尔的经营之下,WPP走上了与萨奇兄弟异曲同工的并购大道,短短数年间成为全球最大的广告传播集团之一。

三个一起离去的好伙伴

M&C起初的主要客户来自萨奇广告时代的英航和Mars,90 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建立起全球网络,特别是在亚洲(包括中国和印度)。目前M&C在全球拥有 14个办公室。目前的主要客户是:澳洲航空公司(Qantas)、《金融时报》、苏格兰皇家银行、Ketel One、NFL(美国国家足球联盟)、MediaBay等。

萨奇兄弟秉性聪慧,他们能在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他们自己说:“我们在70 年代共同奠定的公司已经被确认为80 年代的一种信息载体,在将近20 年的岁月里,它运行得非常出色。是的,我们的确已经使自己相信:我们无所不能。并且,我们已经明白为什么祖辈留传下来的诸如‘管好你自己的事’这样的谚语会一再被提起,也许,它们之所以能千古流传乃是因为人们依旧在忽视它们的缘故。” C0vQBUjS+ukXfsNpDIn352Dr40w8kv+v1LJrngRddSarvEIeBNEUoeJhsMNxuww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