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技术的内涵与特征

一 技术的内涵

1.“技术”的词源学考察

在古汉语中,“技”与“术”通常是分开使用的。技泛指才能、本领、能力,譬如《礼记·王制第五》中有云:“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工。” 术则更加广泛,一切能致目的实现者皆可称为术,包括方法、手段、策略、方术、计谋、权谋等等,如王充在《论衡·定贤篇第八十》中写道:“夫圣贤之治世也有术,得其术则功成,失其术则事废。譬犹医之治病也,有方笃剧犹治,无方才微不愈。” “技”与“术”连在一起使用的情况早在汉代就有,如《史记·货殖列传》就有这样的表述:“医方诸食技术之人,焦神极能,为重糈也。吏士舞文弄法,刻章伪书,不避刀锯之诛者,没于赂遗也。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 这种两字连用的情况一直得到延续,如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三:“忽有一道人,亦美风表,多技术,观之西廊。” 应当指出,古汉语中的“技术”主要是指个人层面的技艺、法术、技巧,与该词的现代内涵有着很大的差异。与“科学”一词由康有为在 1893 年率先引用已成为学界共识不同的是,是谁率先在现代意义上使用“技术”一词还是一个有待考证的问题。

将“技术”英译成“ technology”已成为翻译界的惯常做法。根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technology一词最早出现在 17 世纪的英国,源自希腊文teche(工艺、技能)与logos(词、讲话)的组合,意思是对造型艺术和应用技术进行论述。 英国技术史家查尔斯·辛格(Charles Singer)等人也指出:technology“被发明出来用以表示对(有用的)技艺的系统讲述” 。根据美国学者里奥·马克思(Leo Marx)在《“技术”的理念和后现代悲观主义》一文中的介绍,technology在出现之后的两个世纪中,几乎是毫无例外地专指技艺方面的专门论述、论著(“ technical discourse or treatise”),其所指由具体到抽象的变化是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的。按照《牛津英语词典》的引文,伯顿(R.F.Burton)在 1859 年用该词来指称实践技能的总体(“ practical art collectively”),可以认为是该词在现代意义上的最早使用。 [1] 1861 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设立通常被认为是这种转变中的一个里程碑。 里奥·马克思(Leo Marx,1994)指出单数形式的“Technology”今天所具有的总体意义上的内涵直到一战之后甚至大萧条之后才获得广泛的认同。 [2] Technology含义的这种演变过程在查尔斯·辛格等人看来,也是科学被不断纳入的过程,他们指出:“直到19 世纪,这一术语才获得科学的内容,最终被认为几乎与‘应用科学’同义。”

应当指出,英语中的technique一词通常也译为“技术”,其含义与technology有着细微的差异。美国哲学家卡尔·米切姆(Karl Mitcham)指出,这两个词在十九世纪时有着有限的差异:“‘technology’意味着关于工业技艺(industrial art)的系统知识,‘ technique’则是指实践应用的方法( the means of practical application)。”现在technique更多地涉及人的身体心智的训练,包含大量非理性(至少是非经理性化)的成分,而technology侧重于外在于人的事物及对其的理性操作,与规则、原理的有意识的表达紧密联系在一起。 [3] 德国哲学家拉普(Friedrich Rapp)指出,technique指某种工艺方法,是狭义的technology。 陈昌曙也指出,technique多指生产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和专门方法,如干燥、喷涂、脱硫等;Technology则是对多种technique的系统研究。 一般认为,与英语中technology和technique相对应的词,在同属拉丁语系的法语德语中分别是technologie和technique、Technologie和Technik。根据米切姆的介绍,德国教育家约翰·贝克曼( Johann Beckmann)在1777 年出版的 Anleitung zur Technologie 是第一本在标题中使用Technologie一词的著作,Technologie被用来指“生产过程的功能性描述” [4] 。法国思想家埃吕尔(Jacques Ellul)在《技术系统》中对technologie与technique的区别作了专门的说明。他指出,technique在最初意指“做某种事情的方式、过程或过程的集合”,进入机器时代后,开始被用来指称“建造、开发机器的过程”,现在更经常的是使用它的复数形式。研究technique的学科被称为technologie(在汉语中一般称之为工艺学)。 [5] 《技术系统》英译者(在该书第24 页)指出,该学科和其研究对象在英语中都用“ technology”一词来表述。陈昌曙也明确指出:“technology一词既指技术又指工艺学。” 可以说,在指一种学科的时候,technology与technologie是一致的,在指抽象的技术范畴时,这两个词是不一致的。因此,在技术哲学的文献中,意指技术时,英语文献的标题中基本上都是用technology一词,法语德语文献较少使用technologie一词,更多的是使用technique(法语中的词形因环境会有些许变化)和Technik,如B.斯蒂格勒的名著《技术与时间》的法文版原名是 La technique et le temps ,埃吕尔的《技术社会》、《技术系统》法文版原书名分别是 La technique ou L′En jeu de siècle Le Système technicien ,德国哲学家F.德韶尔(Friedrich Dessauer)的《技术哲学》的德文版原名是 philosophie der Technik 。在拉普的《技术哲学导论》中文版的参考文献目录中,德文文献标题中使用Technik一词极其普遍,极少出现Technologie一词。近来有人还指出,现在讲英语的地区很少用technique来指称技术了,意指具体技术时多用technologies。

2.技术的定义

尼采曾经告诫世人:“只有无历史的东西才可以下定义。” 恩格斯也提醒人们要注意到“在科学上,一切定义都只有微小的价值” 。但是,给事物下定义毕竟是对它的本质的某种揭示,是对它进行哲学探究的基本前提。技术不仅有着与人类一样久远的历史,还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William Fielding Ogburn)所说:“像一座山峰,从不同的侧面观察,它的形象就不同。从一处看到的一小部分面貌,当换一个位置观看时,这种面貌就变得模糊起来,但另外一种印象仍然是清晰的。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有可能抓住它的部分本质内容,总还可以得到一幅较小的图画。” “因此找不出一个适用于一切具体情况的定义”。 但是应当看到,不同时代、不同角度的技术定义都凝聚着人类的智慧,都可以给后来者提供某种启示。诚如拉普所言:“就算定义不可能准确,但是通过对各种定义进行比较,还是可能使直观的理解更为明确,使人们对这种理解更容易进行仔细的审查。” 陈昌曙也指出:“给技术下一个贴切的定义是有必要的”。 下面是几种有代表性的技术定义:

(1)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1751—1772):“技术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

(2)《辞海》(1999):“技术①泛指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与技能。如电工技术、焊接技术、木工技术、激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育种技术等。②除操作技能外,广义的还包括生产工具和其他物质设备,以及生产的工艺过程或作业程序、方法。”

(3)《韦布斯特新国际词典(第三版)》(1981):“技术人类为实现自己的物质文化方面的目标所采用的手段的总体。” [6]

(4)《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1985):“到 20 世纪后半期,技术被定义为‘人类改变或控制客观环境的手段或活动’。”

(5)埃吕尔(1954):技术是“在一切人类活动领域里理性地追求和实现(就特定发展阶段而言)具有绝对效率的方法的总体。”

(6)日本技术哲学家武谷三男(1954):“所谓技术,就是人们在实践中(生产性的实践),对客观规律性的有意识的运用。”

(7)德国技术哲学家F.德韶尔(1956):“技术是最终塑造定形的现实存在和对现实自然界的改造。”

(8)《苏联哲学百科全书》(Φ·В·康斯坦丁诺夫主编,1970):“技术一词源于希腊文τεχνη——技能、技艺、能力,是社会活动的工具和技能的系统。经过一定历史过程而发展着的劳动技能、技巧、经验和知识,是认识和利用自然力及其规律的手段。”

(9)捷克学者L.汤德尔(L.Tondl)(1974):“技术是人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意图为了改造世界而在他的活动中置于自身与客观世界之间的东西。” [7]

(10)加拿大技术哲学家M.邦格(Mario Bunge)(1977):技术是“按照某种有价值的实践目的用来控制、改造和创造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和过程并受科学方法制约的‘知识总和’”

(11)美国形而上学学会前主席、乔治亚大学荣誉退休教授F.费雷(Frederick Ferré)(1988):技术是“智能的实践性的实施” [8]

(12)美国知名哲学家L.辛普森(Lorenzo C.Simpson)(1995):“技术应该被看作是以控制与转变为目标的知识、过程、技能和产品的集合。” [9]

(13)《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1995):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

《苏联哲学百科全书》的定义代表了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技术的传统理解:技术是人改造自然手段。费雷的定义虽然简洁抽象,但“实践性”表明技术不以自身为目的,这就把技术与艺术、宗教、科学等相区别开来。定义中的“实施”表明它是物质性的而非仅仅语言性的(如授课)。该定义未对智能加以限定,因而基于传统的与基于理论的智能都被包含在内,要着眼于技术哲学的划界。 [10] 狄德罗的定义作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第一个技术定义 ,出现在工业革命在英国刚刚开始兴起、法国仍是典型农业国的时代,它所概括的主要是传统农业社会里的手工技术,也就是埃吕尔所说的早期的“technique”。尽管如此,它还是在三个方面给后来者以启示。首先,它明确了技术的目的性;其次,它强调了技术的措施、方法、规则这些具有客观性的成分,把技术与主观性的技能区别开来;第三,它指出技术是多种因素相结合的体系,强调了技术的整体性。这些方面都被后来的技术定义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吸收。按照目的性所针对的领域是否仅限于自然界,可以区分出狭义的(仅限于自然界)和广义的技术定义。埃吕尔、邦格的定义中都非常明显地包含着社会领域,他们二人定义的是广义的技术。狄德罗、汤德尔、费雷、《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的定义,虽未明言,但就其语境看,亦属广义的技术定义。《苏联哲学百科全书》的“自然力”、德绍尔的“自然资源”、《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的“人工自然系统”、武谷三男的“生产实践”、《辞海》的“生产”、《韦布斯特词典》的“物质”等用语都表明各自定义的是狭义的技术,被德国技术哲学家哥特尔-奥特里连菲尔德( Friedrich von Gottl- Ottlilienfeld,1868-1958)称之为“物质技术” ,也是目前为工程师们和社会大众所普遍理解和接受的“技术”。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中的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狭义的技术进行的。

不同的技术定义反映出不同学者对技术不同方面的本质的强调。德韶尔的定义强调“从思想到现实”的转变,其实是在强调发明创造的重要性,没有发明,技术就会停滞。武谷三男的定义的出发点是要使定义能正确而深入地解释技术史,要把技术与技能截然区分开来。在他看来,“技术是属于客观的、有组织的、社会性的东西,相反,技能则是主观的、心理性的、个人的东西”,实践在两者的统一中得以实现。 他的定义中实践概念的引入,暗示了技术与认识之间的重要联系,也为后来技术认识论、技术活动论的出现做了隐秘的铺垫。汤德尔的定义指出了技术的中介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技术本质问题上的一贯理解。把技术看成是可与人相分离的中介,这是技术异化论得以成立的一个基本前提。埃吕尔的定义独树一帜,把绝对效率的追求作为技术的本质特征之一,这实际上是在提示人们应该从不同技术之间的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技术的存在形态与发展逻辑。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工具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在 1984 年就把“活动”纳入技术的定义,这是人们对“技术”这一概念认识深化的巨大进步,也反映出技术活动论在当时已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R.麦克金(Robert E.McGinn)1978 年在《技术是什么》一文中也倡议“把技术看作人类活动的一种形式” [11]

技术定义的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技术本身的变化。二战以来,随着分工日益细化,生产过程日益迂回(即由从最初的原始材料到最终成品之间的各个生产环节构成的链条越来越长),生产实践的对象已越来越不是天然自然物,而是经过处理的人工自然物(即人化自然和人工化程度更高、天然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人工制品),换言之,技术的对象越来越人工化,有的甚至完全是人造的符号系统(如计算机语言),因此,《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的定义采用“人工自然系统”来代替惯常的“自然界”、“环境”等表述。随着科学对技术进步所起作用的日益显著,像邦格那样在技术定义中突出科学作用的观点也日益增多。早在 1954 年的《技术史》(第Ⅰ卷)中,辛格等人就指出技术已“被认为几乎与‘应用科学’同义” 。在辛普森的定义中,虽然没有使用“科学”一词,但他在给出定义之后接着就指出:“现代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科学为基础的。”他的定义中的知识主要指科学知识。知识是技术的一种主要成分目前已成为学术界的一种共识。

应当指出,目前广泛使用的“软件技术”与传统的技术观念是非常不协调的,换言之,软件是传统的技术定义所无法涵盖的,因为软件生产的直接产品是非物质形态的软件,对应的活动是对计算机语言系统这种人造符号系统进行操作,生产过程对物理世界造成的改变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为了克服因传统技术定义造成的“软件技术”这一范畴所包含的语义矛盾,在此尝试给出一个自洽的、能把软件纳入其中的技术定义:技术是人为最有效地实现物质层面上的目标而创造和操作人工自然系统(包含计算机语言符号系统)的物质手段、知识和活动的体系。这个定义暗含着技术区别于人类其他类型活动(如科学、宗教、文化)的根本标志是能够满足人们物质层面上的需要。按照这个定义,软件是可以成为技术的:第一,作为软件技术基础的计算机语言符号系统并不是像自然语言或五线谱那样可以随意约定的,它必须是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客观关系的某种映射。在操作中一直保持这种现实——符号映射关系的软件才有可能最终通过符号——现实的反向映射实现对物理实体设备进行某种操作的功能。第二,软件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存在物,它必须和计算机硬件构成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才能被生产出来,才能作为一种产品被使用。使人的需要得以满足的其实是软件与蕴含软件于其中的物质组件构成的系统整体。因此,软件技术所对应的人类的需要可以看成是某个物质系统功能的改进,而不是纯粹的精神性需要。作为一种操作人工符号系统的活动,编写软件(无论是Microsoft Word这样的工具性软件还是电脑游戏这样的娱乐性软件)是一种生产性的技术活动,因为其产品(软件)能增加特定物质系统的功能。同样是操作人工符号系统的活动,使用软件就不全是技术活动。如果是生产性的使用(如用CAD进行产品造型设计、用出版系统进行报纸印刷前的排版等),作为物质系统转变过程的一个必须环节,则是一种技术活动;如果是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没有直接联系的使用(如玩电脑游戏、收发电子邮件、写博客等),因为没有直接造成计算机系统功能的增加或其他物质系统的改变,换言之,没有直接实现某种物质层面上的目标,所以不认为它是一种技术活动。不难看出,上述定义概括了传统的物质技术和兴起不久的软件技术在技术目的性方面的共同本质。应当指出,上述技术定义中的“知识”包括系统的科学知识、只可默会的技能和关于方法、程序、规则的知识;定义中的“最有效(most effective)”在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等同于“最有效率(most efficient)”,是指为实现既定目标所付出的代价最小,需要将投入的自然资源、人力、时间成本和伴生的负面效应等几个方面综合起来确定;定义中的“物质手段”指技术中所有的物的因素,如工具、设备、厂房、环境等;定义中的“活动”指生产活动、研究试验、检测调试、维修保养等等。

二 技术的特征

R.麦克金曾指出,各种技术的定义可分属两类:一类是用技术的一两个最显著的核心特征(characteristic)来定义;一类是用各种对技术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但又缺乏相互联系的特征的组合来定义。无论哪一类定义,都没能充分揭示“技术是什么”的含义。在他看来,要充分理解技术的本质,仅给技术下定义是不够的,一个可行的办法是全面考察技术的特征。按照R.麦克金的观点,技术的特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12]

①物质性。技术的特征性产出( characteristic outcomes)是物质性的(material),而非观念性的(ideational)。

②建造性。技术是人的技艺得以形成、本质上是建造性的(fabricative)整体过程。这意味着至少技艺的一些重要特性主要是源于技师的钻研,而非化学、生物、物理等领域的自然规律产生的结果。

③目的性。技术是人的目的非常明确的活动。在具体技术实现的具体目标的之外,还存在技术的总体目标(general purpose)。

④资源相关性。技术基于资源,同时又扩展资源。这里所说的资源包括:信息、可获得的能源、未经处理的(有时甚至是还未开采的)材料、人和资金。

⑤知识。技术以知识为基础,使用同时也产生复杂的知识集合。科学是技术不可或缺的方面。不能把技术知识仅归结为非智力的技能和独立发展的科学。技术知识包括三种:关于如何制造、使用物质产品或者实现物质性目标的知识;关于资源的知识;关于方法的知识。

⑥方法。技术包含方法,并且以某种特定的方法来延续。

⑦社会文化环境。技术依赖于社会文化环境——技术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产生和运用。经济的、政治的、观念的和不同党派的社会利益都可能对技术实践产生直接的影响。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可称为“社会技术系统”的复杂形态。

⑧技术实践者的心智定向(mental set)。技术实践者的心智定向是技术不可分离的内容,不仅与前述几个方面都有关联,还与技术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密切相关。

国内多位学者也对技术的特征进行过概括。陈凡在全国统编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中认为技术的特征表现在以下五种辩证性质上:自然性与社会性、物质性与精神性、中立性与价值性、主体性与客体性、跃迁性与积累性。 杨玉辉认为技术的特征是理论与设备的统一性、主体要素和客体要素的统一性、现实性、生产力性。 以上对技术特征的三种概括有着比较显著的差别,国内学者的概括带有较浓的哲学思辨色彩,麦克金的概括则比较具体,可以看作是对技术定义的一种替代,具有米切姆所说的“工程学的技术哲学”的特色,也更易为技术实践者理解和接受。对于考察某种具体技术的演变来说,麦克金的概括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导向牌。应该指出,麦克金认为技术的产出是物质性的(material),这已不太合适实际情况,如软件技术的产出是人工符号系统,不是有形存在的物质(material),但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object)。

[1] 陈其荣在《当代科学技术哲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64 页)中指出:“1772 年,英国经济学家E.O.贝克曼最早将技术定义为‘指导物质生产过程的科学或工艺知识’。”根据卡尔·米切姆的《通过技术思考》(英文版第 131 页)的介绍,德国教育家Johann Beckmann在 1777 年出版的 Anleitung zur Technologie 是第一本在标题中使用Technologie一词的著作。综合米切姆、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第 28 页)、陈凡(《解析技术》第 2 页)的观点,可以确定中国学者所说贝克曼就是Johann Beckmann(1739-1811)。根据互联网资料,贝克曼曾在德国的大学教授过经济学课程,是“Technologie”一词最早使用者,也是最早以Technologie为学术研究对象并进行教学和写作的人。本书认为把他创立的“Technologie”译为“工艺”更为妥当。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Johann_Beckmann.

[2] Marx,Leo(1994) .“The Idea of‘Technology’and Postmodern Pessimism”,in Leo Marx& Merit Roe Smith(eds), Does Technology Drive History ?— the Dilemma of Technologi cal Determinism ,Cambridge,Mass.,MIT Press,pp.247-248.

[3] Mitcham,Karl(1994).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p.235-236.

[4] Mitcham,Karl(1994).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131.

[5] Ellul,Jacques (1980 ). The Technological System , Trans.Joachim Neugroschel, New York,the Continuum Publishing Corporation,p.24.

[6]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Spring field,Massachusetts,USA,Merriam- Webster Inc.,1981,p.2348.

[7] 转引自[德]F.拉普:《技术哲学导论》,刘武、康荣平、吴明泰等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第 186 页。原出处为On the Concept of“Technology” and“Technological Science”,载于Rapp,F.(ed.)(1974). Contributions to a Philosophy of Tech nology 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Thinking in the Technological Science ,Dorretcht&Boston,D.Reidel Publishing Compamy.

[8] 转引自Mitcham,Karl(1994).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156.

[9] Simpson,Lorenzo C. (1995). Technology Time and Conversations of Modernity ,New York,Routledge,p.16.

[10] Mitcham,Karl(1994).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156.

[11] McGinn,Robert E.(1990) .“What is Technology”,in Larry A.Hickman(ed), Technol ogy As a Human Affair ,McGraw- Hill Publishing Company,p.10.该文首次发表于1978 年,参见Mitcham Karl(1994). Thinking through Technology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157.

[12] McGinn,Robert E.(1990).“What is Technology”,in Larry A.Hickman(ed), Technol ogy As a Human Affair ,McGraw- Hill Publishing Company,pp.11-19. 9fJSNSIgijnCjc4FyzYg6Wysk+LrIl4equ44/0hkL58RCp7rFQEqcJlZ1oYV7Sc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