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一 本书的研究背景

技术是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主要手段,但在人类历史的很长时期内,技术为学术界所忽略,以技术为专门研究对象的技术哲学、技术史、技术社会学等学科直到 19 世纪晚期才逐步出现,并且至今在各自所属的上一层次学科中仍处于边缘地位。技术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是一个自人类出现以来就普遍存在的现象,其有两种表现形式:不同地区总体技术发展水平的差异和在总体技术发展水平相近的条件下的具体技术种类的差异。技术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在不同的空间层次(城市、地区、国家、由相邻国家构成的区域)上都有体现,并且往往具有动态性。国家层次的、总体水平层次的技术空间非均衡性已得到了学术界比较多的关注,如著名学者李约瑟( Joseph Needham)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以及科学技术从东方向欧洲扩散过程的研究,大卫·兰德斯(David Landes)与乔尔·莫基尔( Joel Mokyr)等人对工业革命中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与技术传播过程的研究等。国家层面上的有关研究基本上都把技术的这种空间不均衡性归因为国家政治制度、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等宏观因素的差异,大多数研究都不考察具体技术的发展过程与使用的具体细节,关注的主要是技术的使用效果。在亚国家层次上,研究技术空间不平衡性的学科主要是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这两个学科的相关研究基本上都是以产业为直接考察对象,很少涉及具体技术的发展过程。空间经济学以报酬递增为分析基础,采用简化了的数学模型从地区间贸易的角度来阐述生产活动地理集中的机制与特点。经济地理学则往往强调区域(空间)的异质性,采取一种综合的观点,提出了“产业区”、“新产业区”、“产业空间”、“产业集群”等概念,“试图理解地点和经济个体之间,经济、政治和文化过程之间,以及社会与生物物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 ,较少采用通过牺牲复杂性来达到严密性的模型方法。这些亚国家地区层次的技术(产业)空间不均衡性研究,在微观方面的研究已很深入(如对有关地区相关产业经济数据的采集、模型回归、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的识别),但能够综合应用经济地理学与空间经济学这两种视角的研究比较少,在研究中又能详细考察当地技术与产业发展历史过程的就更少。

在实践层面上,历史记载了众多技术原来领先的地区被其他地区超越(如在制瓷技术上,景德镇对北方地区的超越、英国斯塔福德郡对景德镇陶的超越)的案例,也记载了某些地区的技术优势自建立起来后就一直得以维持的案例(如瑞士的制表技术)。当前的硅谷、巴登符腾堡、“第三意大利”等地区长期以来在相关技术领域中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效。全球无数企图复制这些成功地区的发展战略的地区中,有一部分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如我国台湾地区的新竹),大部分地区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资源状况、技术与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差异性极其显著的我国来说,不同地区如何确定与实施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是极其紧迫的现实问题。我国许多地区已经认识到了要走专业化道路,把发展“集群”作为本地的发展战略,但很多地方对集群的理解非常片面,基本上是以降低成本、规模扩展为主要考虑,以短期内GDP、出口创汇与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为根本目的,认为发展集群就是“打造产业链”、“打造产业聚集区”, 形成了大量有“产业集中”无“技术集聚”、有产出规模无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中区,有的甚至是以对当地环境的极大破坏为代价的。

二 本书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本书用“技术集聚” 这一范畴来描述亚国家层次的技术发展空间非均衡现象并把它作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思想作为整个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将研究建立在对技术的哲学分析和相关技术与产业发展的具体历史过程之上,综合运用技术哲学、技术社会学、技术史、空间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创新研究等学科的研究视角,尝试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解释框架,有助于人们对技术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这一普遍而又复杂的现象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在理论层面上,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提出了技术由物质、知识、活动与目的等四种要素构成的观点,详细分析了各种要素的存在形式及其特点,指出现实的、直接推动技术发展的目的要素主要表现为劳动的交换。

2.把组织与技术结合起来,提出了组织是技术的存在形式的观点,指出只有在组织中,技术的各种要素才能形成整体从而成为使用中的技术(即技术目的才是可实现的)。提出了技术——组织范式的概念,指出技术发展与组织演化之间具有协同性,完整地描述了技术与组织协同演化的历史过程。

3.从技术哲学的层面提出了“技术集聚”范畴,把隐藏在“产业集群”、“产业区”等经济学范畴背后的、亚国家层次上的技术发展空间不均衡性凸显出来,是对可能存在的科技地理学的一种新尝试。把空间经济学、创新研究、技术社会学、复杂网络理论等多种研究视角融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对“技术集聚”这一复杂的技术-产业现象有了更全面的理解。拓展了杨小凯—海吉拉模型,建立的模型包含了部门之间的工资差别,具有更强的现实解释力。

本书指出,技术与产业都是以系统的形式存在与发展的,是嵌入在当地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环境之中的,既具有路径依赖特性,也具有特定的超越机会窗口。地区制定和实施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时必须立足于形成本地区的长期技术优势与产业竞争力,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重点考虑如何构建本地完善的技术学习网络。地区的技术发展战略与产业规划慎重制定后,就必须长期坚持,不能换一届领导就改一次产业发展规划。因此,本书具有较强的现实观照意识,对有关部门进行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 本书的内容与逻辑结构

本书在导言之外的正文包含五章内容。第一章为本书的方法论基础,用系统思维探讨了技术系统的特点与结构,将技术系统论具体化为技术的组织存在方式——组织是技术的载体,包含三节内容。第一节讨论了技术的内涵与特征。第二节将系统思维应用于技术分析,提出了技术系统存在的两种方式,分析了技术系统的四个构成要素。第三节从系统的角度概括了作为系统的组织的一般特征,探讨了组织作为技术载体的依据,重点从人类技术发展总体过程的角度考察了技术与组织的协同演化。

第二章提出了本书的中心问题——技术集聚,包含三节内容。第一节概括了技术集聚的一般特点,第二节具体考察了属于成熟技术范式的陶瓷技术集聚的历史演变过程,第三节考察了属于当前主导技术范式的硅谷信息通信技术集聚的历史演化过程。

第三章探讨了集聚形成的内在机制与过程,包含三节内容。第一节探讨了导致相关组织地理集中的因素(集聚力的构成因素),第二节探讨了集聚定位的影响因素,即集聚为什么会在某个地方而不是其他地方出现的原因。第三节探讨了集聚形成的具体过程,突出了历史与累积循环因果的作用。

第四章从知识要素的角度来理解技术的发展,从知识生产与转移的角度考察了集聚的技术促进机制,包含三节内容。第一节宏观地讨论了集聚促进知识生产的分工、合作、竞争、交互学习与集体学习等机制。第二节从微观的层面讨论集聚中个人与组织更多地进行知识生产的机制,并给出了模型解释。第三节讨论了集聚促进知识转移的网络机制与为集聚提供外部知识来源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知识的生产与转移是交织在一起的,集聚创新网络的高效率也是集聚推动技术更快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五章从治理的角度探讨集聚的维持与发展的机制与政策条件,包含二节内容。第一节探讨集聚治理的概念、结构、模式与四个具体集聚的治理实践。第二节为本研究的现实观照,考察了珠海和中山发展战略差异所造成的发展水平的差异,考察了苏州实施集聚发展战略时政府介入的过程与方式,揭示了集聚战略对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与政府及时、恰当的介入对于实施集聚发展战略效果的影响,指出了实施集聚战略应该坚持的主要原则。

本书的逻辑结构可用下图来表示: SNiHP31he4APVJpCkeQfFizN63239QMLYflLOtHzE8SBEnLZFke/YkhCsQaUNCI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