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西方哲学的始祖泰勒斯因走路时还在沉思天外之事而跌进枯井反被女佣嘲笑的这个传说,折射出了哲学在诞生时与世俗生活的疏离关系。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尽管哲学已成为具有众多分支的学科,但与其他学科相比,仍然是相当小众、与世俗生活疏离程度最远的事业。王国维曾感叹自己做不了哲学家但又不甘心做哲学史家,这也说明哲学注定是只有极少数人才真正适合专业从事的事业。在哲学大家庭中,技术哲学又是很晚诞生、身材矮小、常被其他成员忽略的“小不点”。因此,在没有基金资助,又不进行学术包装的情况下,出版一本技术哲学方面的学术著作,在很多人看来显然不是“有智慧”的表现,而是哲学学得不好的表现。这种看法确实不无道理。若从 1994 年读硕士研究生开始算起,从事科学技术哲学这个专业至今已有 20 年了,尽管已发表了十几篇专业论文,有的论文还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但学术成果总体上并不能让自己满意。近十年来始终有着王国维曾经备受煎熬的那种矛盾心态,一直怀疑自己从事哲学研究的智力禀赋。由于攻读博士学位的机缘,自 2004 年起将阅读和思考聚焦于技术发展的空间非均衡性这一问题,伴着彷徨一路走来,其结晶便是这本近 30万字的博士学位论文,自己觉得说出了一些别人没有说过的话(具体见导言),其真正的价值当然要由读者来判定。

从新思想更快传播的角度看,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无疑比出书更高效,但这常常是以牺牲有关思想的完整性和背景知识的丰富性为代价的。因此,即使在网络出版成为潮流的今天,阅读专题著作仍是不可替代的。传承和创新是学术之厦的两根支柱,在创新已成为招徕性标贴的今天,传承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学术传承的客体在思想、方法之外,还应包括规范与品格,品格又以严谨和诚信最为核心。没有优良品格的代代传承,就根本不可能建成学术的珠穆朗玛,也不可能有真正繁荣的精神家园。目前我国学术的泡沫化倾向已经非常明显,优良学术品格的传承和学术规范的重建比学术思想和方法的创新更为紧迫。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对学术心怀敬畏,力求严谨与诚信,引用他人学术成果时给予准确、真实的说明,如有 50 多篇外文文献阅读的是互联网上的电子版而不是纸质期刊原版(有的论文还是正式发表前的会议交流版本),这些地方书中都给予了说明并提供相关网址。为了方便读者查证,本书注释采用脚注方式,同时在书末列有参考文献。

在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时代,历时数年完成的本书,读者若愿意花上一个小时来读,作者便会减轻出版此书是否是在浪费资源的疑虑;读者若读后还能觉得有所收获,那么作者就会颇感欣慰,作为学术百花园中一株寂寂无闻的小草,也无悔于当初的选择。

是为序。

李世闻
2014 年 2 月 25 日 T6cgOu+qAx0q7jHSHk+cIDjJ9gvGdiXjFu7cQhkZU11BhYvHAZHL3wfGUCP1+g5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