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马克思实证哲学的唯灵论批判视阈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中,马克思这样讲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 解释 世界,而问题在于 改变 世界。” 这意味着,以实践为思维方式的并把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哲学的诞生标志着以理性为思维方式并以解释世界为目的的形而上学的终结。因此,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讲,马克思的哲学是在批判形而上学的基础上诞生的。而在马克思看来,形而上学本身就是唯灵论,其特征就是:一是强调理性对实践的经典的领先地位;二是强调理性对物质世界统摄的能动性。对此,《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确立实践的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提供了佐证:“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 客体 或者直观 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 感性的人的活动 ,当作 实践 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 能动的 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 对象性 的[gegenständliche]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里,所谓的“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就是马克思所指认的人的实践活动,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不能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主张出发去把握社会生活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以至于前者尽管在自然观上,即下半截是唯物主义的,但在社会历史观上,即上半截是唯心主义的。以“理性、意志力与爱”这些新的宗教的内容而不是人的实践去说明社会,因而他的哲学也只能解释世界,而不能去改造世界;同时,当他的哲学从思想、意识出发逻辑地、合理地解释世界时候,始终逃不出形而上学的藩篱。在马克思哲学视阈中,以理性为原则,逻辑地解释世界的哲学就是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发展到黑格尔那里,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如同费尔巴哈颠倒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那样,马克思从社会生活(实践)决定社会意识出发,把自己的哲学称之为“实证哲学”,而这种“实证哲学”凸显的是针对社会存在的不合理的状况而改造世界的特质,其目的是颠覆资本主义社会的“唯灵论”本性。 3V8JL27wNYdvvAiCld6JB2tK7ltIKybC0rtPKuRuRPi+/HcpuwLhXPcIUc3iHJy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