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 2 资金约束与学习效应

3. 2-1 固定成本与自主研发中的资金约束

通常而言,自主研发投入可能存在局部的规模报酬递增。例如,为了从事某项技术研发,企业可能至少需要使其研发投入达到— I ,否则研发将无法进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厂商的自主研发过程中存在着正的固定成本,如研发可能要求厂商预付一定的研发投入,从而使得研发投资在达到某个特定水平之前不会产生正的收益。这使得厂商自主研发的收益曲线出现了弯折,并在折点处表现出规模报酬递增。

具体地,考虑图 3. 1 中的情形。在该图中,曲线ER为厂商研发的期望收益,直线I则反映了厂商的投资成本。 B i 则反映了企业可以投入的全部R&D资金。从图 3. 1 可以看出,厂商 i 至少要使其R&D投入达到A点的水平才能开展自主研发。如果不考虑预算约束,那么厂商 i 可以选择在D点进行自主研发,并获得正的期望利润。然而,由于预算约束的存在,厂商所能进行的最高R&D投资只能为 B i 。此时,厂商自主研发的边际收益虽然高于相应的边际成本,但是厂商的净利润为负——资金约束导致厂商放弃自主研发。当不存在自主研发的固定投入(即图中的OA)时,即使存在资金约束,厂商也不会面临不得不放弃自主研发的情况,因为此时其期望收益曲线ER始终位于成本曲线I之上。

图 3. 1 固定成本与研发的资金约束

3. 2-2 技术引进中的知识外溢

当厂商使用引进的技术从事生产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技术外溢效应,并有可能通过技术的消化与吸收,提高自己的研发能力 θ 。这使得厂商在一个动态的技术进步过程中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技术进步方式。

以上面的分析为基础,结合学习效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种厂商技术进步的模式:

模式 1:始终以引进技术为技术进步的实现方式。

较低的自主研发能力使得厂商在短期或许不得不放弃自主研发努力,这时厂商选择的是与(3. 15)式相对应的角点解。此时,由于厂商没有进行任何自主研发努力,因而(3. 17)式左边为 0。由于通过利润分成实现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厂商总能获得正的支付,因而此时厂商会选择引进技术作为技术进步的实现方式。

当生产过程中不存在足够迅速的学习效应时,厂商便无法在引进技术的过程中有效地将外来技术消化吸收,从而也没有办法提高自身的研发能力。一种更为现实的可能性是,由于技术在不断折旧,每期厂商面临的潜在技术水平 可能是不断提高的,而研发已经过时的技术对于厂商而言可能没有任何好处。由于 ,这就要求 θ 的提高速度能够超过 提高所造成的研发成功概率下降的速度,否则,厂商将没有办法摆脱(3. 15)式所限定的情形。此时,厂商的最优技术进步方式将始终表现为引进技术。

模式 2:初期以引进技术实现技术进步,之后逐渐开始自主研发。

虽然同样在初始阶段面临(3. 15)式所描述的情形,但一个有较强学习能力的厂商则有可能从引进技术的过程中获取自己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储备,并在此构成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研发能力。当其自主研发能力的积累速度超过技术折旧速度时,我们便可以预期到,这种积累总能够使得厂商自主研发的边际收益提升,并最终超过相应的边际成本,此时,厂商便可以开始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技术进步。而至于之后厂商是否会最终放弃引进技术而代之以完全的自主研发,则取决(3. 17)式的条件能否得到满足。我们定义(3. 17)式不等号左边各项所代表的厂商的净利润为 ,相应的最优R&D投入为 ;不等号右边各项所代表的厂商的净利润为 ,对应的最优R&D投入为 当下面的不等式成立时,我们可以预见厂商将最终以完全的自主研发代替引进技术来实现技术进步:

其中:

具体而言,当(3. 17)式成立时,这意味着在厂商 i 自主研发能力 θ i 提高的过程中,其只选择自主研发的最优净利润将逐渐超过同时还引进技术的最优利润,从而完全的自主研发将最终在支付上占优。

由于(3. 17)式的成立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 的符号,因此(3. 17)式并非一定成立,但至少我们可以在某些条件下得出以下确定性的结论:

命题 3. 6:当 时,对于内点解的情形,一定有

证明:由命题 3. 1 可知,当 时, 此时有:

当厂商 i 不引进技术时,其最优R&D投入由 这一最优化问题决定,其相应的边际收益为 ,而当厂商引进技术时,其最优R&D投入则由(3. 4)式决定,其相应的边际收益为 比较可知,在相同的R&D投入水平下,厂商不引进技术时,自助研发投入的边际收益更高,而两种情形下,厂商R&D投入的边际成本均为 1,因此,

计算可得:

如果 ,则有 即对于任意相同的 始终有 由于 因而对于 也一定成立。

模式 3:初期便以自主研发为技术进步的实现方式。

当(3. 15)式的条件不被满足时,厂商便有动机进行自主研发。此时,其是否会同时选择引进技术,则取决于(3. 17)式的条件能否得到满足。至于厂商的自主研发能力是否能够支持其完全不依赖于技术引进,则同样取决于(3. 18)式能否成立。

当然,当厂商初期满足了自主研发的参与约束条件,厂商便会选择自主研发这一技术进步的方式。如果之后的某一阶段由于市场的变化出现了潜在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或者技术折旧的速度过快),而厂商的学习能力未能得到较大的改善,就有可能出现随后选择技术引进的可能。此外,如果厂商同时满足了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参与约束条件,则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也可以同时进行。 Zu2kkqWpTflQYgzICDdrsH/c6wlAzUoWbXqs78Yfi21l8M0CTMLJ6KHts+GV+7B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