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 3 总结与评论

本章简要地介绍了R&D竞赛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的主题大多围绕市场结构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而展开,因而这些研究只是详细地说明了技术进步的一个方面的问题,即,如果企业想通过自主研发实现某项(或某些)技术进步,那么最优的研发投入是如何决定的。这种技术进步的过程通常被形象化为众多厂商围绕某项(或某些)专利而展开的研发竞争。竞争的特点表现在研发具有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

研发风险的引入在模拟现实研发活动上是一大进步,但在模型分析的灵活性上却带来了许多制约。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它使得模型的形式变得更为复杂,而随后出现的动态最优化分析更是增加了分析的难度。为了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模型就不得不在其他方面进行简化。这通常表现在厂商没有选择研发目标的能力:厂商一般是围绕某项特定的技术展开竞争,而无法挑选他希望获得的技术特性。尽管在之后的理论发展中,厂商的研发背景被拓展至一系列专利竞争(如Reiga⁃num(1985)),但这些技术路径仍然是外生给定的。这种简化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保证模型支付结构上的简洁,因为如果允许厂商任意选择自己所要研发的技术,那么就必须界定技术可行集中各元素对厂商利润的影响,并且还要考虑这些技术的并存是否会导致专利冲突。此外,如果不同技术研发的风险也存在差异,那么限定厂商只能选择一种特定技术进行研发的假设就可以保证所有同质厂商面临相同的研发风险,而这也能极大地简化模型的求解。从实际的假设效果上来看,这种限定意味着不仅所有厂商均对同一项技术展开研发,也意味着所有的厂商每次只对一项技术进行研发。

然而,如果我们从技术进步方式的选择这一更为广阔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上述假设,便可发现其局限性。由于厂商每次只能对一项技术进行研发,那么它在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上的选择也受到限制。具体来说,由于厂商被限定于只对一项专利进行竞争,因此从技术进步方式的选择上来看,厂商只有两个极端的选择:参与竞争或者不参与竞争。参与竞争可以视为厂商选择通过自主研发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进步,并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和可能的损失;而不参与竞争则可以认为厂商希望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实现技术进步。但是,由于每次只有一项可以选择的技术,因此厂商在技术进步方式上的决策只可能是角点解。所谓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的内点解组合在现有的专利竞赛研究中是不存在的。 PoMr/x6hB/IHiR5d39cJ0u5IJB56tSPsTbVHvStUywckcjcWqgv/WB0Ofqze+Tg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