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论

我们所处的时代风云激荡、变化急剧,可以说是处于转型时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也遭遇了更多的迷茫、困顿,对于我们身处的自然界和社会,还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各种思想交锋、文化思潮碰撞,给我们带来很大冲击。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等等,既有差异和冲突,又相互交织,走向整合与融合。

科学技术是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在人们的观念中、在现实生活中,科技与文化却存在着分离和分裂。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着文化缺失,在文化创新活动中存在着科技缺失。创新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必须把各种创新整合起来。我们着眼于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整合,分析科技创新系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整合、科技创新的文化意蕴、文化创新的科技支撑、创新整合的实现机制等问题,探讨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整合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既需要宏阔的理论视野,也需要微观的考察和实证分析;需要多重理论背景支撑,更需要具体实践的检验。

一、创新:时代的最强音

创新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最伟大的时代精神就是改革和创新精神。创新,既是整个时代社会实践的高度概括,也是人们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映,是时代精神和灵魂的体现。

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具有什么特征?

时代的转型,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从“战争与革命”(斗争)转向“和平与发展”(和谐)

在过去的20 世纪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战争”、“革命”、“斗争”构成那个时代的主题,充满刀光剑影、血雨腥风。20 世纪后半叶,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都进行了大调整或改革。到20 世纪末,“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进入21 世纪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成为时代的要求。提出这个理念,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二)从注重政治、经济转向注重文化

回顾20 世纪以来的历史,时代重心经历了从政治向经济的转移再向文化转移的历程。在20 世纪上半叶,占据首位的是政治斗争、殖民与反殖民、侵略与反侵略等,政治家、革命家成为时代的弄潮儿。20 世纪下半叶,经济发展成为大多数国家的主旋律,企业家、经济学家走上了时代舞台,被聚光灯照耀。到21 世纪,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的作用,更关注人的问题,核心是人文价值观的问题。文化的发展,或者说人的发展,成为新时代新世纪的焦点。人文学家或文化大家应成为时代的典范。

(三)从工业文明时代转向信息文明、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正在迈向信息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信息、知识成为新时代的资本和最重要的资源、力量,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人们必须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也有人把这个时代称为后工业时代或网络时代,高新技术、知识经济、智能产业成为社会的支柱。要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四)从线性时代转向非线性时代

以往人们对历史、时代的认识是一种“线性观”,即一维的、单向的、简单的、分割的、平稳的、决定性的,而事实上,时代的变迁是多维的、多向的、复杂的、相互联系的、动荡的、非决定性的,也就是“非线性”的。对时代的认识,必须超越传统的观点,确立复杂性思维,逐步逼近世界的本来面目,这个过程是不断发展的、动态的,永远不会终结。

(五)从注重群体转向注重个体

过去的时代,强调集体、群体,要求个人服从组织,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人被当做工具和无生命的“零件”。在新的时代,充分尊重个体,真正认识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每个人都遵守社会确定的公正的法律和规范,在此前提下,任何人都不应妨碍其他人的发展。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无数个体的创造才能带来社会整体的发展,才能有新时代的辉煌。

(六)从单一民族国家转向全球化时代

长久以来,人们眼界狭窄,抱着单纯民族主义意识和狭隘的国家意识,甚至为“征服”其他民族和国家不惜相互残杀,上演了一幕幕悲剧。在新的全球化时代,应确立“世界公民”意识,各民族和国家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和平共处,和谐共存,和睦相待,多方合作,共同建设高度的人类文明。这是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趋势。

为适应时代转型,必须有新的思想、新的意识、新的理念。要吸收人类创造的所有精神财富,兼容并包,既有传承,又有超越和创新。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世界其他优秀文化成果,都是我们需要的文化资源。重要的是,根据时代的发展,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必须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运用其方法,不断地推向前进。任何止步不前的做法,只会断送我们的前途。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卓越的智慧、精湛的谋略,是一个巨大的宝库。我们要充分发掘其中优秀的思想资源,结合新时代的要求,创造新的文化。

对世界上所有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都需要吸收和借鉴。不单要了解、吸收西方科学文化体系,也要接纳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有价值的思想。有容乃大,海纳百川。

最重要的是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不断进取,如此才能真正无愧于我们的时代。

创新,是在继承前人创造的优秀成果基础上的创新,应是全面系统的创新。

二、整合: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整合,意为把多种要素综合、集成起来,意味着水乳交融和有机综合。整合分为同质整合和异质整合。

对于创新体系,必须完整、全面地认识。必须强调系统和整体。马克思说:“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思想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于世界的艺术精神的,宗教精神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整合,既是创新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社会整合,就是社会系统各个部分与整个社会保持协调一致,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有机运行。

我们强调集成创新、整合创新,要把各种创新整合起来,系统地、全面地实施创新战略。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科技创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在创新体系中对文化创新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科技创新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必须与文化创新联系起来,在社会整体创新系统中共同发挥作用。理论创新、观念创新是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的前提。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文明发展。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人力建设,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人的文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全面发展的总体理想状态。

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相互和谐、人内心和谐、国际关系的和谐,这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理想追求。和谐的理念需要落到实处,体现为和谐的体制、机制,表现在人的各种活动和行为之中。

“同则不继,和实生物”。“和而不同”。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既有“同”的一面,又有“不同”的一面,把它们整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建设创新文化、和谐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这正是本书立意之所在。

三、机制:现实性、操作性

所谓机制,原是机械术语,指作用方式,多用于运行机制,注重运作性、可操作性、现实性,是实实在在发挥作用的方式。

研究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机制,就是探讨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如何互相结合、整合在一起,并且与整个社会的创新联系起来,共同起作用。

基于此,本书采用如下的结构:系统论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阐释其内涵、特征、模式及趋势,特别分析了科技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指出需要全面系统地研究文化及其创新。接着考察科学与人文的分裂与整合,特别关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然后探讨科技创新的文化意蕴,分析科技创新文化、科技创新中的人文关怀及生态关怀。之后描述科技对文化创新的支撑的内容和形式,突出表现为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紧密相连。最后落到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整合的实现机制上,从思想观念、学科与方法整合、社会规范的整合、社会结构的整合等方面予以分析,探讨构建和谐的社会有机体、实践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要创新,就必须解放思想,为此,首先要分析存在的问题,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意识,找出症结,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确立正确的理念,注重可操作性、现实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这是一项很艰巨的任务。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归根结底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推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增值。所谓文化增值,是文化在质的方面的提升和量的方面的扩张,是文化在再生产和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的文化增生、价值增长。文化增值既表现为时间维度上单位时间的缩短,创造文化成果效率的提高,也表现为空间维度上的跨越和溢出,文化传播到不同地域衍生出新的价值和意义。文化创新终究会引起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上的飞跃和提升。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与时俱进,一个民族和国家才能不断进步,人类社会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整合互动,并与创新系统的其他子系统相互作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先导,推动着各方面的创新。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支撑和保障。科技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发动机,是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是文化创新的基石和手段,科技创新为社会文明夯实基础,为文化创新拓展空间。文化创新不仅为科技创新提供知识和方法的支持,提供精神方面的动力,也为科技创新提供适应的环境和氛围。

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是一个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过程,也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交融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思想观念、学科与方法整合。在创新整合过程中,观念互启,学科互构,方法互补。第二,社会规范整合。创新活动要遵守一定的学术规范和社会规范。第三,社会结构整合。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的整合,只有在和谐的社会系统中才能实现,发挥其整体功能,以达到更高的文明状态。

本书在思想观念、方法、制度和体制、机制等层面进行研究,既充分借鉴已有成果,又力图有所突破和创新,进行系统的综合、整合,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本书运思和写作过程中,力求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逻辑与历史结合、宏观把握与微观分析结合、批判综合与创新建构结合,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h7R5I5HwexAlOXzrEZzLaZQ+x9v7I5RvIV+E1KkkRjUmJhydL0a6OacSgDqXre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