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涪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应对举措

(一)转变发展理念

不同的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也直接影响对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的选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破除一切唯GDP的思想观念,从以往盲目扩大数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发展模式转变到注重经济增长的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式上来,把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涪陵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持久竞争力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短期内可能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但为今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创造了良好条件。要适时地利用货币和财政政策手段,对消费、信贷、投资、物价、外贸进行必要的管理和有效的调控,充分利用当前“418”战略给涪陵发展带来的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遵循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各种体制机制改革,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二)加快推进自主创新

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涪陵实际出发,自主创新应依托“418”战略,主要应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跨越式创新

技术创新要建立在有选择、有重点的自主研发基础上,必须在涪陵的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等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技术,加快实现工业经济由重点企业主导型逐步走向产业集群型和园区基地型,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七大支柱产业集群,提升涪陵工业整体创新能力。

2.集群式创新

这主要是指通过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实现同一类型企业的集体创新和技术外溢,从而突破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瓶颈制约。

3.协作整合式创新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在跨越式创新的条件下,单靠企业自身的创新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在政府的协调指导下,实现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力量的整合,以协作的方式推进自主创新。

(三)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中的基础性结构,它直接影响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涪陵应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全面发展、资源节约、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1.坚持工业立区,做大做强产业规模

工业是我区的优势和产业支撑,要坚持“工业立区”,以“326”工业发展战略为载体,利用我区现有工业存量优势吸引增量,打造我区新型工业。在产业选择上,做大做强精品名牌,建设重庆新兴工业基地,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改造提升食品、医药、建材、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突出李渡工业园区建设,发挥工业园区集聚效应,把李渡建设成为招商引资、产业集聚、优势突出和高速发展的新型工业园区;着力建设六大工业基地,培植十强企业。总之,要通过苦练内功、外借他力,加大项目引进和建设力度,迅速壮大我区工业经济规模,提升产业水平,使涪陵成为重庆中部地区的产业聚集中心。

2.打造“百亿商圈”

第三产业是涪陵发展的短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2010 年占比仅为36.9%。涪陵要振兴服务业,激活三产,必须着力打造南门山、李渡 2 个“百亿级商圈”。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培育中国榨菜暨酱腌菜调味品市场等 10 个年交易额上 10 亿元的专业市场以及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继续实施城区菜市场标准化改造;改造建设乡镇农贸市场,将之纳入中央和市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

二是加快建设金科国际商业步行街、同景南门金阶和高笋塘商业步行街,尽快实现形成商圈基本骨架。加快完成泽胜专业市场、新大兴国际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及国家粮食储备库主体工程。

三是丰富商业业态。进一步优化商业布局,大力发展连锁经营、便民超市、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大型卖场及专卖店等现代商业,加快建材、家具、电脑、物流等专业市场的改造升级,发展会展经济,提高集聚辐射力。

3.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增强融资保障能力

一方面,壮大财政实力。围绕建立公共财政的目标,巩固大宗税源,培植新兴财源,发展总部经济,加强税收征管,不断提高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教卫文体游、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公共服务及中心场镇的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继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努力扩大信贷规模,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创新抵押担保模式,在确保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需求的同时,加大对社会事业、民营企业和涉农企业的投放力度。加快村镇银行、基金机构设立工作,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资本金及各类担保公司、典当机构的调剂补充能力。积极引导保险业创新发展,鼓励保险资金参与重点项目建设。

(四)改善和关注民生,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是“十二五”规划的重要部署。目的是补上我国经济发展中消费不足的短板。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积极扩大消费需求,要按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当前尤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基本条件。消费需求长期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居民消费能力不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主要是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较慢,特别是农民、农民工、工薪阶层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能力有限。同时,中等收入者规模偏小,其消费主力军作用发挥不充分。因此,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关键是要以提高收入为手段来增强广大居民的消费能力。“十二五”规划提出“两个同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重庆市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75%,就是积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的重要举措,只有这样才能拉动消费需求,为扩大消费市场拓展新的空间。适应群众生活多样性、个性化的需要,引导消费结构升级。

2.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消费能力反映的是消费主体的现实购买力,消费潜力反映的是消费主体的潜在购买力。当前,我区消费需求具有巨大潜力。但消费潜力转换为消费能力,还受到消费预期影响。应该说,消费需求长期不足的原因不仅仅是消费主体无钱消费,还在于部分消费主体不敢消费。很多居民考虑到未来教育、医疗、养老等负担沉重,后顾之忧较多,消费信心不足,消费预期较差。因此,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需要建立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使人民生活有基本保障,无后顾之忧。涪陵一定要把“民生 10 + 3”做实,让老百姓享受便宜敞亮的住房、优质的教育、充分的就业和全面的社会保障,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和消费预期,提高消费能力。

3.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国际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 3000 美元时,消费的更新换代将进入加速期,我国目前正处于这一阶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部分群体已迈入享受型消费阶段。因此,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应努力改善产品供给,发展新型消费业态,拓展服务消费,鼓励发展消费信贷,扩大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引导群众增加物流、家政、娱乐、休闲、健身等服务消费,拓展消费空间。

4.优化消费环境

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食品、药品质量监管,促进市民放心消费。与此同时,还要合理引导消费行为,树立新型消费理念,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倡导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

(五)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城乡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方面,统筹兼顾城乡发展是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重庆是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涪陵作为重庆市的一个农业大区、工业强区,在“418”战略中提出了要将涪陵建设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必须做好两方面工作:

1.将二元经济结构调整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

必须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走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要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应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到一个大系统中,形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新格局。解除对农民的多种歧视性、限制性束缚,让城乡居民在同等条件下、在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竞争就业。高度重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大投入,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机制,真正改变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

2.依托“百万人口大城市建设”的发展目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积极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城乡建设大统筹,城乡经济同发展,公共服务均衡化,形成大城市、小城市、一般镇和新农村联动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2015 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 2.5∶1 以内的目标。在将涪陵城区建设成为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同时,将一批中心镇建设为 5 万人左右的小城市,将有条件的乡镇按 1 万人左右进行规划建设,形成重庆中部独具特色的城市群。

(六)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涪陵应该确立一个“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发展目标,强化资源能源保障平衡和节约集约利用,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不是单纯做好某些方面的工作,而是全面系统地开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将生态文明贯穿于理念、行为、社会管理的全过程。要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有利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鼓励科技创新,加大投入,集中力量研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技术,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起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快推动我区在资源优势和现实产业基础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循环经济,着手并加快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示范园区建设。

(七)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出路在于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政绩考核体系。走出为发展而发展、单纯追求GDP增长的误区,把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发展效益结合起来,做到“好字当头、好中求快”,着力改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和习惯做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深入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健全政府行政职责,在改善经济调节的同时,加强市场监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注重法律调节,为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法律保障。加快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有效整合各类政府性资金,完善管理使用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运用税收政策抑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产品发展,进行资源税、燃油税费改革,加快推行增值税转型,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良好的财税导向机制。 S7r3lTtvmb6A4DNnt4MWi1wdJxLsDo6gcVyO57fCRnA7da2eHJ8s9C5K6CSrgbs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