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调结构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调整三产业结构

大力调整三产业内部结构。其中,应重点推进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涪陵是重庆市工业强区,工业是涪陵的支柱产业,贡献率大,推进工业内部结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要降低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行业所占比重,并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推动制造业企业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发展,摆脱以往过多依靠高投入、高物耗、高能耗带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努力以较低的投入带来较大的产出。

遵循产业演进规律,大力发展和提升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使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这不仅是实现经济发展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必然选择,而且有利于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第三产业应在巩固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带动力强和增值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重要的战略性服务业,如现代物流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等。

第一产业应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由传统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价值。

2.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涪陵是重庆六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必须加快构建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经济率先发展起来的地方,例如李渡等工业园区,应优先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欠发达的乡镇应根据本地的区位、产业优势、资源优势等,加大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及适合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等。特别需要重视的是,欠发达乡镇在承接产业转移时,绝不能进行简单的产业复制,更不能是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迁移,而是在转移中进行适应性改造、在承接中实现发展水平提升。

3.加快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企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体。应把规模经济特征明显的产业企业做大做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实行强强联合,走集团化道路,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规模竞争格局,避免重复投资、过度竞争。应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推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改变过多依靠低成本劳动力和物质资源消耗进行低水平竞争的局面,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4.积极调整产品结构

创造条件,逐步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向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并重,进而向主要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从主要生产初加工产品向主要生产深加工产品转变,从主要生产低附加值产品向主要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同时,高度重视品牌建设,推动从一般产品结构向品牌产品结构演进。

5.引导消费结构调整

近年来,居民以住房、家用轿车、消费类电子产品以及教育、保险、医疗、文化、家政等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这是居民消费结构演进升级的体现,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日益增强。因此,应密切关注居民需求的新变化,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新变化。同时,重视研究中低收入消费者的需求,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延长传统产业生命周期。调整消费结构,必须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特别是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控制物价不合理上涨,促进居民持续增收;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优化居民消费结构,带动产业结构演进升级,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6.调整对外经济结构

为应对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新变化,需要我们积极调整对外经济结构,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进一步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应该看到,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围绕发展低碳经济展开的国际竞争会进一步加剧。所以,要重视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培育低碳产品品牌,以应对国际市场竞争的新变化,并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是党中央在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科学把握经济发展规律、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的基础上,作出的准确判断和重大战略部署。

1.实现经济节约、清洁、安全的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节约、清洁、安全的永续发展。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以拼资源、拼能源、恶化环境和破坏生态为代价,而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手段,以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为途径,以节能减排技术为支撑,以资源配置市场为平台,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这就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重要着力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速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推动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最终实现真正的科学发展。

2.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节能环保水平

当前,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进入关键时期。要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科学合理的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节能环保水平。这样,才能在“十二五”期间更好地转变长期以来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解决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的突出问题,更好地扭转生态脆弱、环境形势恶化的局面。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落脚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标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发展经济是为了让人民群众生活富裕起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同样是为了使群众能够更好地享受发展成果。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不但得到了解决,而且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环境污染事件高发等问题也很突出,严峻的环境形势已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全。让人民群众能够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是必须要解决好的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十二五”时期,是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恶化趋势、全面改善环境质量的关键时期。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着力解决影响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此,必须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力求在这方面取得新突破。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 210 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看病难、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这些问题说明,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十二五”期间,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党中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1.改善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今年 3 月 5 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生动阐述了改善民生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间的辩证关系:“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密不可分。只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才有持久的动力,社会进步才有牢固的基础,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国家统计局数据表明,2010 年对GDP的贡献率,投资高达 80%以上。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短板’是居民消费需求。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因此,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们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拉动内需,实践证明,抓民生就是抓经济、抓发展。改善民生扩大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不仅有利于逐步形成三大需求合力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而且有利于扩大居民服务消费,刺激、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走民生导向发展之路,就是要把改善民生既作为发展的目的,也作为发展的动力,推动经济社会互促共进、良性互动。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本源的动力,要更加突出民生在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解决民生问题建立健全有利于内需潜力不断释放、投资消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改善民生谋发展,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和持久动力,把改善民生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起来。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几个方面:

一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责。在与民生相关的社会事业领域,应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放宽准入,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满足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政府履行相应的监管责任。这样不仅可以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利用社会资本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也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解决好最基本的民生问题。

二是处理好投资拉动与改善民生的关系。寻求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不仅可以增投资、保增长,而且可以扩消费、惠民生。比如,投入公租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不仅可以解决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而且可以刺激装修、家具、家电等消费,还有一部分投资可以直接转化为劳动工资,有利于带动居民消费。今后应更加注意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向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倾斜,向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投资,进而带动民生改善,努力实现投资与消费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是走以民生为导向的发展之路。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一体,不沿边、不靠海,底子薄、困难多,没有现成的发展模式可循。涪陵更是重庆市的农业大区,民生、社会事业投入历史欠账多,财力比较困难。如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发展与加大民生投入的关系,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个关键点和突破口。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关注的民生改善入手,正是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恰当的策略选择和突破口。民生是一个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概念,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相关联。重庆民生导向发展之路以民生为突破口,围绕民生改善分别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城乡统筹、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等领域和环节入手,接连推出“三项活动”、“唱读讲传”、“五个重庆”(五个涪陵)、打黑除恶、“民生 10 条”(涪陵“民生 10 + 3”)、城乡统筹、户籍改革、农村万元增收、绿化长江等一系列配套“组合拳”。既具有完整性,又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形成了切合重庆及涪陵实际的科学发展的道路和模式。实施以来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下去。

(四)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重庆、涪陵未来发展、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涪陵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三产结构为 11.4∶51.2∶37.4。第二产业虽稳步提高,但结构升级较慢,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不强,传统产业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工业结构升级及带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总量小、比重低,发展滞后。影响生产力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仍然是“转方式”的瓶颈。克服经济发展中不协调、不稳定、不可持续的问题,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根本在于体制机制不合理。没有体制上的重大突破,就难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特别是价格、财税、金融、投资、收入分配、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还不到位,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十二五”时期,必须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症结攻坚克难,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突破,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体制保障。比如在金融制度创新上,要加快积聚银行、保险、金融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在充分利用中央财政投资、国债投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资金的同时,积极推进信用管理制度创新,建设涪陵区域性金融中心,发行地方建设债券和金融债券等等。

2.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理论和实践都表明,经济发展方式能否实现根本性转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政体制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新进展。不推进行政体制改革,不排除行政体制机制障碍,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也谈不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滞后的状况就难以根本扭转;不改变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方式,就不可能建立健全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也难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种种问题就会更加突出。只有加快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才能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十二五”期间,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务公开,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服务方式等。具体讲,行政体制改革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政府职能根本性转变和正确履行职能;二是加快完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三是加快推进行政管理制度和方式创新;四是加快健全行政绩效评估和问责制度。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创新领导体制、机制及考核标准,为涪陵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3.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面向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涪陵“418”战略提出了“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要求,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这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的内在要求。涪陵要利用靠近重庆两江新区和南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打造渝东地区对外开放高地,继续充当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对外开放的排头兵;要推进以港口为核心的物流园区建设,争取设立国家一级水运口岸和航运口岸,建设涪陵保税仓库,将涪陵港打造为两路寸滩保税港区C区;要完善江海联运功能,打造全市重要的外贸中转口岸。总之,充分利用国家和市里给予的特殊政策,“走出去,请进来”,努力把涪陵打造成为重庆市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基地。 ON3tX/cLylbUJ1CFG0kfuLkPmnUO41pGlFdaO6Pa4if0JmG1iaBVxOLK9E0j15T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