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418”战略对涪陵经济社会发展的定位

《决定》给予涪陵四大发展定位,一是重庆市重要经济增长极、二是全市重要工业基地、三是国家中心城市重要腹地、四是“一圈两翼”发展格局。四个定位凸显涪陵重要地位。

(一)重庆市重要经济增长极

1.增长极的定义

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经济增长首先出现和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常常聚集于经济空间的某些点上,于是就形成了增长极。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区域传导。也就是说,作为增长极,它首先不是一个大的综合部门或区域,而是作为这个大的综合部门或区域中的一个“点”存在的。当然这个“点”有大也有小。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增长极在拥有推进型产业的复合体城镇中出现。因此,增长极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它是推进型的产业或企业,在增加产品或服务时,能增加几个另外产业的产出水平和购买力,对国民经济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作用,具有强大的关联性、辐射性和带动性。

2.增长极的作用

增长极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区位经济。区位经济是由于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若干企业或联系紧密的某几项经济活动集中于同一区位而产生的。例如,某一专业化生产的多个生产部门集中在某一区域,可以共同培养与利用当地熟练劳动力,加强企业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共同承担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可以形成较大的原材料等外购物资的市场需求和所生产产品的市场供给,从而使经济活动活跃,形成良性循环。区位经济的实质是通过地理位置的靠近而获得综合经济效益。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为了促进增长极的形成,应致力于发展推进型企业和以推进型企业为主导的产业综合体。推进型企业和产业综合体通过技术创新活动,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迅速增长。创新是产生极化效应的动力,创新活动不仅使单个企业获得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还通过创新对当地和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从技术方面看,增长极内的技术创新活动使企业产出增长率、投资回报率大大高于落后地区同类企业,从而引起周围其他企业的学习和效仿;从社会结构方面看,创新使现有的社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组织结构更容易朝着变革方向转变,使之适应创新结果,并成为下一次创新活动的基础;从社会心理方面看,创新强化了社会群体的进取意识,同时推动了周边地区劳动力为改变自己进入增长中心的比较劣势而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3.涪陵具备成为重庆市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条件

一是在涪陵区内存在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群体和企业家群体,这实际上是熊彼特关于创新学说的反映,即创意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元动力而非简单的投资或消费拉动。今年上半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新产品产值率首次超过40%,同比提高 10 个百分点,成功进入重庆市级“创新工业”示范区之列。二是涪陵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即发育成为增长级的地区需具备相当规模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存量,通过不断投资扩大经济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形成规模经济。2010 年,涪陵以占全市 3.5%人口和地域面积,向全市贡献了 5.5%的经济总量,经济增长极的雏形初现。三是涪陵有适宜经济与人才创新发展的外部环境,既有便捷的交通、良好的基础设施等“硬环境”,还有政府高效率运作,恰当的经济政策、还有保证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制度以及人才引进与培养等“软环境”。

综上所述,到 2015 年人均GDP超过 8 万元,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7%以上,到 2020 年,人均GDP超过 16 万元,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 10%左右,成为重庆名副其实的增长极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二)全市重要工业基地

1.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相当发达的工业和比较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并在经济、生产、技术上对国家或一个大地区起主导或基地作用。集中有相当发达的工业和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并在经济上对一个国家或大地区起主导或基地作用的地域。是按其功能划分出来的一种工业地域组合形式。其建设需依靠全国和有关地区财力、物力、人力的大力支援,建成后可充分发挥高度集中的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为其他地区提供产品、技术、干部和经验,促进新开发地区和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它的范围、结构、影响以及形成条件与工业中心、工业地区、工业枢纽类似。因为一般来说工业基地不是工业中心,就是工业地区或工业枢纽。

2.涪陵是重庆市新兴工业基地

重庆市是“十一五”计划中央重点建设开发的直辖市,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城市,重庆市已将涪陵区作为重庆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发展化工、食品纺织、新型建材的主要中心城市,是未来山水园林新兴工业城区。

近年来,随着重庆市政府创新观念增强,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招才引智,大力支持当地工业发展,建立实施了涵盖食品、医药、化工等多个行业在内的三大园区、两大基地及六大产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扶持一批在当地具有实力和潜力的企业,迅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工业是推动涪陵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2010 年,全区工业经济总量突破 600 亿元大关,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达 650亿元,比上年增长 36.4%;全年工业增加值 230.14 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25.4%,占GDP的比重提高到 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7.1%,直接拉动GDP增长 13 个百分点,工业在涪陵经济发展中的引擎地位更加凸显。

210 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 535.37 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占全口径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82.4%,较上年提高 1.4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总量在全市排第 5 位、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排第一,同时速度也进入全市前 5 位,巩固和发展了涪陵工业的优势地位。

今年 1 ~ 6 月份,涪陵区GDP同比增长 20%以上(上年同期增长19. 5%)。197 项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 103. 4 亿元,首次突破 100 亿元大关。新开工项目开工率最高,1 ~ 6 月,74 个开工建设项目已开工 57 个,开工率达到 77%,超额完成半年攻坚目标任务。1 ~ 6 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 326亿元,占全年计划 45.4%,比去年同期进度快 3.6 个百分点。三大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 159.3 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61.3%,同比上升 10.6 个百分点。重点产业支撑效果凸显,六大支柱产业完成工业产值 234.8 亿元,占全区90. 2%,同比上升 22. 2 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涪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 47. 6%、93. 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到 331. 5%。

4.涪陵能够发挥好重要工业基地的骨干作用

一是以新型工业化为驱动,走一条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的新路,实现“好”和“快”统一。涪陵未来发展,仍要强化工业的第一支撑作用,但老产业要有新内涵,就是要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化、产业集群化、企业高新化,立足产业基础与区位优势,涪陵以“326”工业发展战略,将以涪陵、白涛、清溪三大工业园区为核心,建设船舶建造和能源保障基地,做强医药食品、装备制造、重要材料、化工化纤、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六大支柱产业,实现2015 年工业总产值突破 2000 亿元,力争达到 2500 亿元,打造重庆江南万亿工业走廊核心区。二是着眼于创新,打造新兴产业。重庆万达薄板有限公司车间,偌大厂房内难见几个工人,生产流程几乎全是自动化控制。公司生产的薄板抗拉强度、抗腐蚀性能等均处于国内外同行业领先水平,最薄的仅 0.2 毫米。公司计划在涪陵投资 100 亿元,2012 年全部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 300 亿元,年利税 40 亿元,产品一半出口海外。三是涪陵加快转型步伐,推动产业升级。榨菜是涪陵百年老字号“产业”,产量占全国市场的 70%。在涪陵榨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传统的小作坊加工已经完全被现代化工艺所代替,脱盐、拌料等已经实现自动化,年产量达 10 万吨。四是涪陵坚决摒弃牺牲资源环境,追求“绿色”增长。涪陵近年先后淘汰小火电机组落后产能 4 万多千瓦,淘汰水泥企业落后产能 160 多万吨。老城区工业企业启动整体搬迁或关停并转,即将全部“退城进区”,并同步实施技改。“十二五”期间,长江、乌江涪陵段水质要总体保持在Ⅱ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每年达 311 天以上。五是涪陵有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涪陵的工业人才群体比较有特色,比较有优势。从上个世纪到现在,涪陵长期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在发展工业上,培养了一批经营管理人才、企业技术人才、包括熟练工人、熟练技工群体。比如涪陵的焊工是一个品牌,现在沿海的很多造船厂,包括浙江一带的造船厂,都是涪陵的焊工,所以工业有一定的基础。

综上所述,涪陵完全能够把重要工业基地核心骨干作用发挥好。

(三)国家中心城市重要腹地

1.城市腹地是城市周围与城市具有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毗邻地区

其大小受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诸因素制约。城市周围地区地形起伏、河流长度与流域范围、资源分布和开发程度、交通线网布局、商品货物流向、城镇网密度、人口分布,都对城市吸引范围和腹地大小产生影响。城市性质、规模也与腹地大小和腹地经济特征有密切关系。如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利于城市发展为轻工业基地;腹地矿产资源得到开发,有助于城市重工业建设。一般腹地范围愈大;经济发展水平愈高,城市发展规模和潜力也愈大。

2.涪陵坪上地区距离主城近、自然条件好,具有成为城市腹地的优势

在涪陵,70%的区域是丘陵,而在坪上地区却相对平坦,植被非常好。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要对外扩张,坪上就是很好的区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涪陵就是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涪陵坪上地区辖区面积 722 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约 303 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 51%,坪上地区的中心——龙潭镇距渝中区朝天门直线距离仅 45 公里,重庆三环高速公路建成后,坪上地区刚好位于外环高速和三环高速中间,用熙来书记的话说,将成为重庆主城在空间发展上进退自如的“黄金宝地”。涪陵计划从巴南修一条路过来,并修建连接江北机场的高速公路,真正把涪陵打造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腹地。

(四)“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

所谓战略支点,一般意义是指影响全局的工作平台。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区域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有多个增长极,特别要求有撬动区域发展全局的战略支点。这种战略支点的功能,大体反映在交通枢纽功能、产业牵引功能、要素集散功能、服务中心功能、管理中心功能和创新中心功能等六个方面。

重庆要实现“一圈”与“两翼”区域协调发展,仅靠主城的辐射带动还不够,还需要在主城和“两翼”之间安排“二传手”。涪陵位于重庆中部、三峡库区腹心,处于重庆版图上的中心地带,和万州、主城恰好形成一个“Y”字,已成为事实上的战略支点。

“一圈”与“两翼”的“Y”字结点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让涪陵坐在“二传手”的重要位置上——“一圈两翼”发展格局战略支点。这是市委、市政府实施区域发展带动战略赋予涪陵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涪陵在“十一五”时期经过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具有成为“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实施好“十二五”跨越式发展规划,就能实现重庆市委、市政府赋予涪陵真正成为战略支点的重要历史使命。

1.发挥承接 壮大辐射能力

涪陵处于“一圈”与“两翼”的结合部,既是“一圈”东出的桥头堡,又是“两翼”西进的跳板,在“一圈两翼”中担负着特殊的承接与辐射功能。所以,涪陵作为区域承接辐射的战略支点,一方面,将积极承接主城二三产业转移,通过自身产业的壮大,使产业辐射到周边,带动库区和渝东南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大量吸纳转移渝东南地区和库区劳动力,把“两翼”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圈内就业和安居。

通过建设重要的工业基地,提高工业化程度,加快城镇化,涪陵才具备足够的物质基础和产业支撑,最终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先把自己做大做强,推动实现跨越发展,才能在全市发展大局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2.建设枢纽 传递带动作用

涪陵作为重庆市六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要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首先就得打通自己对内、对外的交通脉络,只有路通了,才能发挥好辐射和带动作用,才会有内外资本、资源的流通。涪陵地处渝中地区经济物流走廊长江、乌江交汇点上,建成区域性承接与辐射的战略支点,必须构建起交通、商贸物流的战略通道。按照市委、市政府,以及涪陵区的规划,涪陵将重点推进渝怀复线、南涪、渝利 3 条铁路,涪陵至丰都、涪陵至南川、南岸至涪陵 3 条高速公路建设,完善涪陵交通路网。

协助做好沿江高速铁路、渝湘高速铁路、垫江——涪陵——武隆高速公路、丰都——涪陵(大木)——武隆(仙女山)高速公路、涪陵新妙至江北机场快速干线前期研究,尽快形成交通枢纽。到 2020 年实现铁路半小时到重庆主城、1 小时到周边地级城市,高速公路半小时到重庆主城、2 小时到周边地级城市,5000 吨级以上单船、万吨级船队常年可抵达,建成渝东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大通道,更好地发挥“一圈”带“两翼”的战略支点作用。

3.做排头兵 建设开放平台

涪陵继续充当区域性中心城市开放排头兵,以开放的前沿高地发挥对“两翼”的带动辐射作用。涪陵设立一类口岸、设立保税仓库和保税港区,高起点定位、高水平建设开放平台,可为渝东、渝东南地区提供快捷的通道,起到辐射带动效应。

4.产业支撑 带动就业创业

涪陵要想进入全市发展“领头领跑”的第一梯队,成为“一圈两翼”经济发展支点,还得要有产业作为支撑。目前,涪陵将依托已建成投产的西部唯一一个PTA项目——蓬威石化 90 万吨PTA项目,建成化纤印染基地。通过这个化纤产业基地的建设,在涪陵及其周边将形成一批巨大的家庭作坊式,或是以微型企业为主的小型纺织加工,从而带动涪陵及其周边的就业、创业和老百姓增收。

此外,金融高地、区域性商贸中心、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发展也将推动涪陵对‘两翼’的带动。

涪陵将借助新的发展机遇,新的发展趋势,进入全市发展“领头领跑”的第一梯队,进一步完善交通枢纽功能、产业牵引功能、要素集散功能、服务中心功能、管理中心功能和创新中心功能,尽快真正成为“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 Nch/HPz3YLcRlvEWj8f4kKBJMO4VLwQInf3Lg65uE4MeY44lDd8uT9PT6XjC6KU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