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十二五”涪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位

(一)指导思想

两江新区成立以后,重庆市对“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已经开始有所调整,“两江领跑、主城率先、中部崛起、两翼齐飞”的新思路渐成共识,这一新思路的形成标志着重庆市全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时代的到来,也标志着涪陵区摆脱“非圈非翼”尴尬地位的机遇即将到来。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薄书记和市、市级部门领导来涪指导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把涪陵区建设成为重庆市“大郊区”和在重庆市“中部崛起”作为涪陵区发展战略定位的总体指导思想,对涪陵区“十二五”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定位。

(二)涪陵区“十二五”发展战略的“五大定位”

依据薄书记一行来涪讲话精神、“3.14”总体部署、《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结合涪陵的基本区情,包括国土空间自然属性、环境容量能力、资源承载能力、经济发展阶段,涪陵“十二五”的发展战略从经济、城市、生态、开放、社会五个方面对涪陵发展战略进行了定位。

1.经济定位:中部崛起的增长极、重庆市重要的工业基地;中部地区的增长极

在重庆市中部地区六个区县即涪陵、长寿、垫江、南川、武隆、丰都中,涪陵是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县。2010 年全区实现GDP434.49 亿元,比上年可比增长 19.3%。GDP总量和增速在全市 40 个区县中均居第五位,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中排第 1 位,增速分别比全国、全市高 9 个和 2.2 个百分点。人均GDP41411 元,折合 6200 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 40%左右、比全市平均水平高50%。全区以占全市3.5%的人口和地域面积,贡献了占全市5.44%的经济总量,是主城区以外要素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区县。涪陵区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优势条件,增强区域要素集聚功能,进一步提高本区的人口和经济密度,加强产业特别是产业集群的建设,增强经济的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恢复和扩大与中部地区各区县的经济交往,争取重庆市在产业布局、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等方面,对中部地区进行一体化规划与安排,重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发挥“中部崛起”的支撑性作用。

2.城市定位:100 万人口、100 平方公里的大城市和重庆市的三大港口城市

第一、中部地区最大城市

“十二五”期间是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加速成为最大的特点,争取在全市产业布局和城市功能定位中的地位,是各城市竞争最激烈的焦点。在土地和劳动力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的情况下,城市规模的适度扩大实际上就是抢占了城市发展的先机。涪陵区 100 万人口、100 万平方公里大城市定位原则上已获得通过,关键是在于如何科学规划。一是区域布局上,扩展区要将重点向江东、清溪、南沱发展,然后沿老涪丰线带状发展;二是功能布局上,沿长、乌两江向上游已没有居住区扩展空间,居住区扩展应集中到江东与清溪区间,对中化涪陵等一批企业要下大决心搬迁进工业园区。规划中要适度控制城市建成区面积,保证一定的单位面积人口承载能力和经济密度,为区内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留下空间。此外,在一些服务于中部崛起的城市功能区规划中也要有前瞻性考虑,如港口建设就必须有发展港口经济的安排,要围绕港口对物流、加工、金融以及生活性服务业等合理布局。

第二、中部地区竞争力最强城市

涪陵是主城区以外要素投入产出比最高的区县,也是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城市,要继续保持这个地位至关重要的是必须保证人力资源的供给,而这一问题是由该城市的吸引力决定的。因此,涪陵区要把经济的持续增长,就业机会的持续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的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人文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作为增强城市吸引力的战略性任务来抓。要把长江师院、职业工贸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中心作为涪陵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供给平台来建设。要以来涪就读外地农村大中专和职业学校学生“无门槛”转为涪陵城市居民的政策效应为基础,进一步研究制定改善涪陵城市人口结构、提升城市人口素质的有效办法。

第三、重庆市三大港口城市

按照国务院推动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建设,统筹规划岸线资源和港口布局,重点建设主城、万州、涪陵三个港区,以及长江、嘉陵江、乌江高等级航道的意见,加快涪陵港口码头和乌江航道建设,落实和加快涪陵与主城、与周边区县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建设,搞好铁、公、水的“无缝”连接和运能匹配,着手开展外环高速的规划设计,着力解决几条高速公路到涪陵“有点拐”的问题。争取和周边地区共同搞好中部干线公路网络建设,构建中部地区由涪陵港到江海直达大通道。围绕港口大力发展物流、加工、金融、生活性服务等产业,发展港口经济,促进以港兴市。

3.生态定位:三峡和乌江流域的水体与环境保护区、重庆市大郊区

第一、搞好区域内生态和环保规划

环保与发展是一对矛盾的需要,既不能为了环保而放弃发展,也不能为了发展而牺牲环保。处理好这一矛盾,关键是在于分区规划、总体控制。从生态和环保角度来看,涪陵大致可以分为工业和城市生态区、农业生态区、高山植被区,其中,农业生态区又可以分为沿江区和台地区。工业和城市生态区要加大减排治污力度,要下决心将“城中厂”搬迁到工业园区集中治理,对新建设项目逐步加大环保要求,要进一步加快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打造宜居涪陵新形象。沿江区要充分利用平湖景观、果品、特色农业、生态防护林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果品、特色生态农业等产业。台地区作为限制开发区,要以田园风光、都市农业、传统农耕文化发展绿色农业、别居和休闲度假、养老服务产业。高山植被区作为禁止开发区,要大搞生态移民,适度发展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产业。

第二、扩大绿色空间创新发展模式

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和重庆市“森林重庆”建设的要求,加快完成库周绿化带建设,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防护林区等重点生态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为长江上游水体和环境保护发挥重要的作用。要按照国家、重庆市的要求,结合涪陵区域生态和环保规划,积极申请重庆市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项目,积极争取由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或三峡基金提取给重庆的份额中再转移给涪陵的比例。在区域范围内,建立财政预算中生态建设资金单列制度,对生态移民任务重、生态建设工作量大的乡镇街道给予生态补偿,从一定程度上体现它们的生态服务价值,开辟一条以生态建设创新发展的道路。

第三、建设重庆市大郊区

大郊区是大都市或城市群的人口和产业扩张地带,把涪陵定位于重庆的“大郊区”是薄书记对涪陵未来发展的殷切期待。要尽快与市级相关部门衔接,落实主城到涪陵的高速铁路、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加快涪陵向主城融入的进程。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主动承接主城的产业与城市功能。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为重庆大都市建设提供良好的生态屏障。发展都市农业和郊区旅游、生态与休闲度假旅游业。适当放开对农户建房的限制,吸引涪陵及主城和周边城市居民到涪陵农村搞宅基地流转建房或宅基地共同建房。以亲水人家、田园牧歌、森林氧吧等为主题,规划“大郊区”高档住宅区,建设重庆老年城,吸引中高收入人群和老年人群到涪陵安居乐业。

4.开放定位: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高地

第一、通江达海的大通道

涪陵对外开放有两大优势:一是长江黄金水道的自然优势,二是有通关口岸的对外开放政策优势。涪陵区要充分利用好这两个优势,努力建设重庆市对内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通江达海的大通道。要大力整合铁、公、水三大交通设施优势,加快重庆市次级航运枢纽和物流中心建设,基本构建起涪陵出发经上海到太平洋、印度洋等的国际贸易大通道。要充分发挥涪陵海关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大通关模式,推进区域通关改革,实现长江水运通关便利化,推进电子口岸建设,突破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瓶颈制约。要广泛开展与周边区县的经济合作,大力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拓宽经济腹地,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港城涪陵”的集聚能力。

第二、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对外开放的窗口

涪陵要发挥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和大宗商品生产基地的优势,把市场体系建设特别是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商贸工作的突破口来抓紧抓好。要把涪陵榨菜专业市场作为全国的榨菜交易中心,和重庆市级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申请立项,要把榨菜市场打造成为以榨菜为主兼具辣椒、生姜、花椒、大蒜、五香八角等辅配料和加工机械、包装等产品交易的大市场。要将榨菜作为期货产品争取进入期货交易所,并在涪陵设立榨菜期货交割仓库。(涪陵铝产业也应该积极加入重庆铝产品期货交割仓库的工作)

第三、观光旅游的集散地

涪陵的旅游资源并不丰富,作为旅游的交通条件也并不太好,发展旅游业并成为集散地就必须认真考虑旅游者到这里集散的理由。一是乌江画廊。乌江风光无限,可惜到涪陵成为留白处了。在西洋画来说,这是构图上的致命缺陷,在中国画来说,却是人与画、画与人、人与人读写自然、读写心灵、读写情感、读写社会的绝佳位置,所以更具人文和艺术价值。涪陵区就应该在这个“留白处”大书一笔,要充分发挥涪陵人文资源丰厚、文化设施先进的优势,努力打造乌江流域文化高地,要围绕国务院大力发展民族特色手工业和民俗文化旅游业的意见,与黔江、遵义等联合营建“印象乌江”、“乌江民俗文化旅游节”等文化旅游品牌。二是三峡平湖。要依靠娱乐和体育项目吸引旅游者的眼球,要开放一定水面用于游艇、垂钓、游泳等娱乐项目,要定期组织或承揽一些体育赛事,如滑水、赛艇、铁人三项、环湖自行车赛等。三是利用大郊区的优势,发展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开发建设老年城,发展探亲访友游。四是利用 816 核军工洞开发现代科技娱乐游。

5.社会定位: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先行区

第一、大力引导和促进人口城镇化

2011 年,涪陵区常住人口 106. 67 万,其中城镇人口 55. 28 万,城镇化率53,9%。要把涪陵建设成为 100 万人口的大城市必须从增加人口总数和增加城镇人口同时努力,要通过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把涪陵建设成为两翼人口向“一小时经济圈”转移的大通道和重要台阶。加快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工业,不断创造就业机会,大搞就业移民;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吸引周边地区中小学生、大中专学生、职业技术职业培训学生到涪陵就读,结合“无门槛”就地落户、就地入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大搞教育移民;按生态建设要求,严控生态开发禁止区和生态开发限制区人口数量,发挥生态补偿机制作用,大搞生态移民;利用重庆市“大郊区”优势,背靠主城,大搞产业转移移民、老年人群和中高收入人群城郊居住移民。

第二、改善收入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进一步推进城市资本和资源向农村流动,通过涉农项目的大量引进,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城郊型、都市型农业,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和农业服务水平,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加强和改进农业帮扶制度,落实各项惠农政策与措施,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适当放开农村建房的政策限制,赋予农民利用宅基地流转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单独或共同建房的权利,促进农民收入来源多样化。

第三、加快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推手,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步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配置格局;加大农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社会保障、教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入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规划、科学建设,真正实现“有需求、可提供、能享受”的目的。 I6WRnOHweNJWsmEime/Nosx18VUB+cEfBqu6nuzRVHM5ZDZDY6VyUPzcRi5nyTB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