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成为直辖市以前,涪陵是原川东地区重要的经济和行政中心,社会经济在以五个县市组成的区域范围内成体系运行。直辖后,原经济体系被逐渐打破,受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的影响,涪陵区长期以来的发展战略被锁定于:“一小时经济圈”的东部增长极,辐射带动两翼的主要节点,重庆市重要的工业基地,重庆中部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三峡旅游服务接待基地之一,具有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的山水园林城市,重庆市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
十多年后,该发展战略的实施结果是:八个定位中,除重庆市重要的工业基地和重庆市中部综合交通枢纽两个定位实现或基本实现外,其他六个定位仍看不见多大的影子。一方面东部增长极和“一圈”向“两翼”辐射的节点没有形成,反而被严重“边缘化”;另一方面,区域性中心城市戴了顶空帽子,经济腹地越来越窄小,农业、商贸、旅游成为涪陵的短板。
战略定位的错误,造成了涪陵发展在全市总体地位的不断下滑。以一组数据来说明:2000 年,涪陵区GDP排位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居全市第八位,地方财政收入列全市第二位。2000 年以后,GDP最低排位一度跌至全市第二十位,固定资产投资最低到全市第十四位,地方财政收入排全市第八位。从 2006 年开始,在加大了招商引资等工作的力度后,涪陵才重新开始了恢复性发展。2008 年全区GDP、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市分别排名第三、第七、第三位。但是,这种恢复性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以投资拉动、“土地财政”为支撑,以及以一定的环境为代价而取得的。因此,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等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考量。即使以这样的发展速度,涪陵与很多区县的距离也还在进一步缩小之中。以万州跟涪陵的比较为例,“现在涪陵的工业不像前两年了,跟万州基本上差不多了,万州 170 多个亿的增加值,涪陵是 180 亿的增加值,意味着这几年万州工业的差距跟涪陵缩小得很快”。
直辖以来,涪陵区发展战略定位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定位选择时只考虑了涪陵的基本区情和国土空间的自然属性,没有考虑到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战略对全市发展会产生的重大影响,从而准确把握住全市发展的阶段性基本特征,没有反映出这一阶段中市域范围内产业分工及转移的发展趋势,最终导致涪陵区的发展战略与重庆市的发展战略不相吻合。
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战略是一个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它核心内容是在重庆市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低、大城市难以带动大农村的情况下,集中“一圈”内资源,优先强化主城经济,同时对两翼作适当平衡,然后以主城经济的强大实力,形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3.14 总体部署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非均衡性)。这种非均衡的发展战略必然会形成十分突出的阶段性特征:在初期阶段,主城经济对周边区县迅速极化,各种资源向主城大量集聚;在中期阶段,主城区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进行,部分产业和城市功能向外辐射,但辐射能力还不够强大,辐射范围还有限。在后期阶段,城市化进程基本完成,围绕主城区的城市集群基本定型,各城市功能分工进一步细化,城市带开始渐成雏形。
目前,重庆市已经越过了初期阶段,正在表现出较强的中期特征。由于受区位条件的影响,第一阶段中涪陵区各种资源被主城区大量吸纳,深受极化之苦,不可能承担起东部增长极和辐射带动两翼的重任。第二阶段初期,主城区产业和部分城市功能难以辐射到涪陵。既非卫星城市,也非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状况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涪陵区的发展战略应该锁定在“融入主城、突破边缘”方面,而不应该不切实际地把“一小时经济圈”东部增长极、辐射带动两翼的主要节点、区域性中心城市等作为发展定位的主要目标。
涪陵区只能在重庆市非均衡发展到第二阶段的中后期以后,在接收到主城经济的强力辐射,自身集聚能力也达到一定程度以后,才有可能形成向外的经济辐射。超越了这个发展阶段、超越了更高一级发展战略的要求的发展定位注定是错误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