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生态文明教育
——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工程

吴斌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中央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社会广泛关注,各界积极行动。笔者认为,建设生态文明,不仅仅是生态修复与重建、节约资源和环境治理,还涉及到整个社会文明形态的深刻变革。因此,迫切需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力普及和提升生态文明理念,夯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教育要先行

生态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作为一种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对既往文明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扬弃和反思、对现有文明进行整合与重塑的基础上,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从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从改变全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入手,构建全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这些转变,需要一种新的价值观念的指导。因此,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前提和核心要求,而教育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基础。

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首先要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尊重自然。我国先哲曾提出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等诸多观点,强调自然界是人类衣食之源,要遵从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性,而不能无视和违背规律。这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即人类尊重自身首先要尊重自然,只有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人类文明才能持久和延续。

人类是自然之子,享受着自然给予人类的恩惠,工业文明和科技进步使人类利用自然的手段更加多样,在给人类带来更多福祉的同时,也给自然造成了巨大破坏。自然资源枯竭、污染严重、灾害频发,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我们必须反思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方面的失误,克服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平等的生态道德观,以人为本的生态发展观。

作为提升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和传播文明的有效途径,教育对于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与价值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其最终目标就是从意识、知识、态度与价值观、行为等层面,努力形成生态文明价值取向和正确的生产生活消费行为。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素质,是建设生态文明最为基础的工作。

二、准确把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明确努力方向

生态文明教育和绿色教育的提出和兴起,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国内的实践探索层出不穷,掀起了绿色教育的风潮。近 20 多年来,各级各类学校、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绿色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及在教育过程当中传播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领社会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的生态观。然而,现阶段生态文明教育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各种奢侈消费、劣质消费以及一次性消费现象提示我们,很多人缺乏生态文明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在学校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也没有形成常态,从小学到大学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

如何准确把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是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持续发展的前提。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生态文明教育的深刻内涵,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

首先 生态文明教育内容具有系统性 。生态文明教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开展生态环境现状及知识教育,普及生态环保基础理论和生态科普知识,介绍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的现状,传播最新的国际国内生态环保动态,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知晓度,增强对自然和人文生态以及天人关系的认知,唤起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环境忧患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节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这是实现生态文明教育意识目标的前提。二是实施生态文明观教育,倡导树立生态安全观、生态文明哲学观、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绿色科技观、生态消费观等价值观念,这是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的核心部分。三是进行生态环境法制教育,普及国际环境保护公约等国际环境类履约情况,进行森林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的宣传教育,彰显生态意识,引导公民自觉地履行生态环境道德义务,自觉地参与和做好生态环保工作,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保障。四是提高生态文明程度的技能教育,如日常生活中的节能减排绿色技术、向自然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等。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还要立足于对我国现实生态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借鉴世界生态环境保护的丰富思想和实践。

其次 生态文明教育主体和对象具有广泛性 。除了由政府部门积极担当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学校、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众也是主要的教育主体。企业应承担生态文明教育更多的任务。生态文明教育的专业化培养依靠高等院校,大众化教育则需要政府、高校、传播媒体、社会团体、企业的共同参与。生态文明教育除了以社会各阶层为对象的社会教育,以大中小学和幼儿为对象的学校教育,还应包括各级政府部门领导工作人员、企业管理员工等对象。要努力推动生态教育向全民教育、全程教育和终生教育发展,在全社会倡导生态伦理和生态行为,提倡生态善美观、生态良心、生态正义和生态义务。

最后 实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最终目标 。实践是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成果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取得,也只有实践,生态文明的成果才能发挥作用;实践又是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要通过实践,将生态文明意识由内而外地体现在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行为方式中,从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上进行真正的变革。

三、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不断深化生态文明教育

学校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主阵地。笔者认为,教育工作者应抓住建设生态文明这一重大机遇,把生态文明理念的培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深刻把握教育规律,建立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探索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为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观念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是要坚持从娃娃抓起 完善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格局 。现代社会部分人生态道德意识缺失的现象提示我们,生态观念的养成应从儿童入手。培养学生自小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对每个公民人格完善和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为目标,坚持寓教于绿,采取生动活泼的方式,推动生态文明进课堂、进教材,形成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课堂教学与校园环境育人相互补充,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有效衔接的教育体系。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应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认知规律,进行较为系统的设计。要在各级学校课程教育中开设有关生态文明的基础性公共课程,开发生态环保类教材及课件,同时依靠传统学科课程渗透生态环保知识和生态文明理念,实施渗透教育,以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知识的感性认知和生态理性思辨,形成生态思维方式。除了课堂教育外,还应“延伸小课堂,链接生活大课堂”,高度重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态文明养成教育,让学生节约身边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力争做到教育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受益一方社区。

此外,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应把绿色软环境营造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倡导绿色管理、绿色学习方式、绿色活动方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校园。

二是要发挥大学的文化引领作用 加快绿色大学建设步伐 。近年来,绿色学校和绿色大学的创建活动蓬勃开展。1998 年清华大学制定“建设‘绿色大学’规划纲要”,率先系统提出建设绿色大学的设想,绿色大学建设实践方兴未艾。2008 年 32 所“985 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发布了建设可持续发展校园宣言。2009 年,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启动“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号召各级各类学校引导师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做好校园绿化。

笔者认为,绿色校园建设不仅仅是增加绿色,更是树木与树人的有机结合点,也是生态教育方式的深化。绿色校园建设要立足各校的实际,合理调整校园功能分区和布局,加强绿色校园建设的植物配置和景观营造,科学进行经营管理,提升校园绿化美化水平。切实将节约理念和节能环保技术应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利用先进实用的节能、节水、节地和节材及环保技术,建设节约型校园。

三是更新教育理念 整合资源 不断丰富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 。我们要从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从认识、思想和行动入手,重点在价值观形成、行为实践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生态价值观。

近年来,高校积极整合校内外学科和专家资源,共同研究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2007 年 12 月,北京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相继在国内高校中较早地成立了专门的生态文明研究中心,汇聚政府部门、高校、专家等力量共同研究生态文明,取得一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今后,要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从生态政治、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道德等方面,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理论体系研究,带动学校生态文明教育。

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策划组织和实施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绿色生态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绿色行为习惯,使人人都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骨干。当前,要进一步探索学生生态环保活动的运作方式,实行“大手牵小手”,推进大中小学的相互联合,坚持寓教于乐,大力推行参与式、启发式的活动形式,有针对性地精心组织校外生态实践活动,增强活动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要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世界水日”、“全民植树日”等主题宣传日,积极开展生态文明主题教育活动。发动广大学生进行“拒绝使用一次性木筷”、垃圾分类回收等活动,倡导绿色节约,组织学生深入到街道、公园、社区,亲近大自然,广泛宣讲植绿护绿知识,培养他们的生态实践能力,努力增强生态文明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四是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推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将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纳入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之中,建立起社会、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2008 年,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等中央部委,启动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并制定和颁布《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就是促进学校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化发展的有力举措。面向未来,希望政府进一步为生态文明教育提供更多的公共资源保障。有关部门应为学生创设“户外教室”,免费开放城市公园、森林公园等社会公共资源,让学生走进自然、贴近自然、学习自然、享受自然,解决校园内部生态文明教育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此外,我们还呼吁,政府部门建立生态文明教育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企业和各种社会团体参与到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中来,增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实践性和融合性。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党委书记、教授。) 2y6bQNBHpsslA9vtdj2UWp/6zVqGHXFnZuH86NrCTvKnHXwDNa14Yt6XmYQxGKG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