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坚持卓越教育理念 培养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

骆有庆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客观要求,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水平大学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国际、国内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看,在推进大众化进程中,集中优质资源,培养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北京林业大学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行业学科优势,探索了多样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

一、深刻认识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赢得发展先机和主动权,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全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关键就是要加快高素质科学人才的培养。

发达国家的创新教育发端于上世纪 70 年代,他们非常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引进、交流与培养。如美国在 1994~1999 年从印度、中国、菲律宾、加拿大和英国吸收外国高学历人才 34 万人。美国信息产业 500 万从业人员中,国外出生者达 100 万人,对美国以IT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起到巨大推动作用。日本早在 1995 年就通过了《科学技术基本法》,制定了“科学技术创新立国”的基本国策和战略目标,奠定了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核心地位,使日本政府和地方机构在制订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时有法可依,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快速发展。2001 年日本还提出了“诺贝尔计划”,在不到 10 年内,使日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数从 11 人增至 15 人。事实证明,拔尖创新人才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现代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使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这昭示着高水平农林大学必须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为学校发展赢得资源和空间,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高校必须深入凝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狠抓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构建拔尖创新人才评价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完成为推动实现现代化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

根据科技部的调研,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 50%,而美国、日本仅有 5%左右。近年来,我国受理的国内发明专利申请增长较快,但首创发明少、改进发明和组合发明多。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 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 70%以上 。之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钱学森老人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也道出了老一辈科学家对创新人才的渴盼。钱学森指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国的创新教育经历 20 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任重道远,创新教育工作应当加强。

(三)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客观需要

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方针。当前,气候变化、生态恶化、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增长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2010 年 9 月,首届亚太经合组织林业部长级会议召开,胡锦涛发表了《加强区域合作实现绿色增长》的重要讲话,并从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对林业发展重新定位并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我国高度重视林业发展,把发展林业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的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

我们知道,加强林业生态环境建设,提升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推动林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益,壮大绿色经济,维护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加森林碳吸收,维护区域和全球生态安全等任务的完成,都依赖于林业科技创新。目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约一万人左右,而林业高层次创新人才更为不足,林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高校要加快农林类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我校深入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1996 年以来,北京林业大学抓住发展机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根本目标,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全面提高,探索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自身特色的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实效。

(一)设立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培养基础性拔尖创新人才

北京林业大学从 1996 年开始设立了生物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国家要求的理科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的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学校提出了“一主两翼,两渠相融,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学生获取知识、增强能力、素质养成”为主线,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为两翼,以第一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两个渠道相结合,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素质养成教育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理科基地从 1997 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从 1997 年到 2000 年,基地按照滚动分流的原则,在第一学年结束后,择优选拔确定理科基地生,其余学生留在本专业跟班学习。从 2001 年起,学校实施了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按类招生,第一学年结束后,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考核标准择优选拔前 1/3 的优秀学生进入理科生物学基地班,其余学生进入生物技术专业学习。在第三和第四学年中,根据综合素质和学习成绩等要求,对基地生实施全程滚动分流。同时,在第三学年开始,非基地生物类专业的优秀学生可按同年基地班 5%的比例自愿申请转入同年级基地班,从而扩大了优质生源的培养范围。

(二)建立梁希实验班,培养行业类拔尖创新人才

为培养一批基础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方案,2007 年我校设置了“梁希实验班”。梁希实验班分为“梁希实验班”(文科类)和“梁希实验班”(理科类),每年在新生入校后,通过在全校范围内择优选拔确定文科班和理科班各 1 个,每班招收 35 名学生。实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办学方针,实行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全面发展。

学校加大梁希实验班的教学改革力度,实施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配备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从第二学年起实行导师制,科研立项及免试研究生推荐比例均高于普通班。梁希实验班的成立是我校教学改革的标志性成果,是我校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的重大举措。目前,梁希实验班已被列入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被我国新世纪教学研究所列为重点研究项目。截至 2011 年 10 月,实验班现有班级 8 个,共有学生255 人。

(三)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培养国际化的拔尖创新人才

1.中美合作办学草坪管理专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我国教育事业国际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为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和竞争能力的专门人才,开展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从 2003 年开始,以中美合作办学项目为契机,我校和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联合实施草坪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计划,发挥两校优势,为我国培养优秀的国际化草坪管理专业人才,以满足我国对该专业人才日益增长的需要。该专业采取“1 +2 +2(0. 5)”培养模式,即前 1 +2 年为第一阶段:1 年英语强化培训和 2 年基础课程学习,由我校负责。后 2 年为第二阶段:专业课程阶段,由密西根州立大学负责组织教学。其中,最后 0.5 学年为实习阶段,由密西根州立大学安排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或欧洲国家进行专业实习。迄今为止,我校“草坪管理”专业已有在校生 5 个年级 147人,已培养 4 届毕业生。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环境保护与经营管理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开展草坪管理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是顺应形势并发挥我校学科优势的结果,是我校向国际化迈出的重要的一步,对了解和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解决我国草坪管理类人才缺乏的问题,以及提高我国草坪建植与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2.与加拿大UBC大学 2 +2 校际交流等项目:从 2011 年起,我校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以下简称UBC大学)合作开展本科 2 +2 校际交流学位项目,通过双方学分互认,在双方学校分别学习两年后可获得两校本科学位。学校从相关专业的二年级本科生中选拔一定数量的学生参加该项目学习。UBC大学 2 +2 校际交流项目是发挥我校特色,推进国际化教育的又一举措,丰富了我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自 1997 年以来,我校面对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艰巨任务,始终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基地的建设目标,构建了旨在提高科研能力的从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到专题立项的多层次培养体系。学校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初步成效,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15 年来,理科生物学基地充分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部级重点实验室、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态定位观测站、实习林场、苗圃、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以及学科教师研究室构筑了科研训练平台,培养了十届毕业生 315 人,读研率达到 83%以上,一次就业率为 100%。大部分毕业生在国内一流大学、中科院等著名科研机构继续深造,30 多人就读于国外知名大学,210 多人次在国内外各种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中获奖,部分毕业生的研究成果已发表于《Nature》、《Nature:Cell Biology》等顶级SCI期刊,显示出了极强的科技创新实力和本科生科研训练的显著成效。2011 年梁希实验班培养出首届毕业生,创新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近 5 年,我校学生在省部级以上的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捷报频传,在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各类重大竞赛中获奖近 300 余项。

三、培养林科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处理好几个问题

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北京林业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已经积累了初步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工作,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笔者认为高校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树立全面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拔尖创新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我们要树立全面育人观念,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和进行人才评价的各个环节体现这一理念。培养拔尖创新要做到“四个”促进,一是促进德育与智育的均衡发展,既注重学生智力提升,又注重学生品德养成,教学生不但成才,更要成人;二是促进知识和能力的协调发展,既重视知识的积累,又强调能力的提高,教学生不但学会,更要会学;三是促进身体和心理的全面发展,既保持身体健康、强健体魄,又保持心理健康,具有克服困难、应对挫折的能力;四是促进全面和个性的协调发展,既要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进取心。

(二)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今,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要求高等院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更加多样化。近年来,我们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模式虽然有多种,但多数是学术型的后备人才。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多种类型创新人才的总称,包括复合型、学术型、管理型和应用型等多种类型人才 。高校既要培养能在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的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还要培养在生产、技术等领域中能产生重大发明创造或革新以及在经营、管理和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杰出后备人才。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个性和专业特长,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如清华大学工科专业实行“本科研究生统筹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效益,在培养层次上重点向研究生发展;在培养类型上,以学术型为主,兼顾应用型,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培养开辟了渠道。我校要立足农林院校当前人才培养的实际,顺应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站在高起点上谋划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制定多元化的人才选拔标准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诺贝尔奖得主以探索知识、追求真理为最大的幸福,他们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科学才能,享受科学发现中的乐趣,科学探索工作在他们看来就是个人需要,这是他们创新的动力源泉。创新一般都要经过这样几个历程:第一是问题的提出。特别是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第二是要敏锐地观察。要提到理性思维的高度来看这个问题;第三是要持之以恒。必须要盯着一个问题研究下去,取得突破,最后造福人类。因此,选拔人才一定要注重在兴趣、爱好以及职业倾向等方面加以甄别,以便集中优势力量,培养专门人才。

(四)狠抓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

据统计,我国科学院院士中 76.6%的人毕业于北京大学等 16 所综合性大学,86.2%的人毕业于国家重点大学。重点院校聚集了我国最优秀的师资力量,为院士的成长提供了保障 。当前,国外对创新型人才没有明确定义,但教育界普遍认为宽基础、交叉性、研究型、个性化是创新人才的普遍特征。林业高等院校要狠抓创新人才培养基础能力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和名师培养力度,打造教学名师团队;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主动参与国家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深入开展研究型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水平;要拓展实验教学空间,加强实习场所建设;加大对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扶持和指导力度,强化创新人才导师责任制,开展本科生优秀学位论文建设工程;要利用网络多媒体低成本的优势,加大网络公开课程和名师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将学校名师优质教学资源迅速推广到全国,突破知识传播的时间、地域限制。

(五)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

首先,高校要进行系统构建,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冲动,并积极制造创新的季候,提供创新条件,让学生的创新冲动转化为创新愿望,最终通过创新行为来实现。其次,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在学校形成重才、爱才、鼓励创新、支持冒尖的良好环境;要积极开展相关的学术交流,形成倡导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宽松活跃的学术氛围,以及严谨、扎实的教风、学风。再次,要搭建创新人才成长的国际化平台,举办国际交流活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参与国际事务能力的创新人才。当前全球一体化进程加快,林业院校特别要提升国际林业科技交流与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林业产业发展事务的竞争能力。

总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等农林院校不但要选好苗、树好杆,要找伯乐、搭平台,还要创条件、育好人,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结合自身特色,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作者系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教授。) xSTkggEV+TQJbLj6BAAhxxZgzv2eUNoz9ZdTLFCf+UIL1DfujdIm3RFIPJGX8om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