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

文化是人通过劳动而创造的。在人通过劳动创造并丰富文化这一层面上,人与文化是相依共生的,具有统一性,而一旦文化被创造出来,便成为人的存在和发展的矛盾关系的一面,反过来制约、影响人的存在和发展。因此,人与文化,既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人与文化就是在这样一种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中共生相依、双向建构着。从本质上讲,文化就是“人化”,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说,文化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换而言之,文化的基本功能在于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亦即教育人、培育人。

作为“人才的摇篮”的大学,校园文化更是如此。大学校园文化是“校园人”在长期的以“知识”而展开的学术活动、管理活动以及服务活动中创造的,不仅是“校园人”本质力量的外化,同时又确证、表征着“校园人”的本质力量,并确证着大学这一实施高等教育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其他组织的本质差异。当大学校园文化被“校园人”在以“知识”而展开的学术活动、管理活动以及服务活动中创造出来后,便成为独立于“校园人”的精神力量,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校园人”的存在和发展。在“校园人”与大学校园文化双向建构的过程中,“校园人”与大学校园文化之间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从这一层面上讲,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内涵在于“校园人”存在和发展的状态。也因此说,大学校园文化自身的功能是通过“校园人”存在和发展的状态而体现出来。

(一)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教育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对置身于其中的校园人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它能够塑造思想,陶冶心灵,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促进校园人的社会化,激发他们努力去认识世界,了解国情,深入生活,学习社会,从而提高认识,主动把握历史发展方向,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当我们走入一所大学,时时处处都能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力量: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能够让人茅塞顿开、受益良多,一个激动人心的英雄事迹报告会可以使人热泪盈眶、经久难忘,一部优秀的爱国主义影片能够使人感慨万分、热血沸腾,一个经典的校园文化雕塑能够使人流连忘返、心灵净化。这些都充分说明健康有益的大学校园文化可以使人们的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情感得到升华,审美情趣得到提高,对人们的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励作用。因此,大学校园文化不仅能使人们从思想上得到启发,而且更容易从感情上引起共鸣,能够在知、情、意、行诸方面综合塑造人的品德。

大学校园文化可以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学校领导和教师要正确把握时代脉搏,注重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多倡导和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融文化娱乐和思想教育于一体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把学校思想教育的内容有机渗透到各种校园文化之中去,从而调动广大校园人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以充分发挥好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我们长期生活在大学校园,更能够切身感受到,在教育实践中,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传统与精神风貌,已经成为教育引导校园人的航标,简洁美观的校徽已经成为校园人的图腾,良好的校园传统与精神风貌就是催人奋进的号角,这些文化积淀有着无穷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导向功能

大学校园是知识的殿堂,科学的圣地,人才的摇篮。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构成校园文化的主体。它的内容、方式以及校园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对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使之符合学校所确定的教育目标。它深刻地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以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看,它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背景,是一个学校群体价值观念的反映和体现。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总是将校园主体——校园人导向这样一个境界:具有忠于人民、热爱祖国、迎接挑战、走向世界、成就一番事业的品格形象;具有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把握人生之舵、创造人生价值、做命运主宰者的品格形象;具有勤奋扎实、虚心好学、思想活跃、充满创新意识的品格形象;具有注重实际、联系群众、多思慎独、自我纠正的品格形象。这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自然也是整个学校的价值取向,大学就是要通过校园文化这一特定的管理手段,引导校园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上一些负面影响必然会通过各种途径冲击校园人的思想。如何搞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正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这是摆在高校领导者面前的一个值得深思的严峻的课题。因此,建设先进的大学校园文化,正确引导高校学生提高认识,少走弯路,积极健康的成长,就必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的文化观和价值观为价值取向,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社会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比较、认可和选择,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和政治思想素质,帮助他们树立起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人格观念。

(三)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凝聚功能

对于校园人来说,大学校园文化是精神力量的“强磁场”,因为大学校园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特别是共同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能够激发校园人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使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标。大学校园文化为学校成员的凝聚提供坚实的精神基础——目标、价值、理想、信念、共识、同感等的同时,也为有效解决学校内部矛盾与冲突提供了正确的准则和良好的氛围,为学校成员提供多方面心理满足的条件。没有强盛健康的校园文化,就没有学校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同时,对于新加入的师生有转化、融合的功能,新的师生经过耳濡目染后,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逐步融入到学校整体中去,成为校园文化的继承者和传递者。在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下,人们的思想和前途命运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感到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等一切都离不开学校这个集体,将学校视为自身最崇高和最神圣的东西,去关心她,爱护她。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学校园也是如此。但由于大学校园文化的这种强大的凝聚力,使得一个人的数十年人生旅途始终走不出短短几年的大学校园生活经历的强大“磁场”。因此,绝大多数毕业生离校后,尽管原本互不相识,但往往能够有“校友”的标签而“粘合”在一起;而走上工作岗位数十年的学子始终能够保持着对母校的那种特殊情感。2008 年春天,作者所在的学校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一群古稀老人毕业五十年后重聚母校。尽管他们均已白发苍苍,尽管他们有些人毕业 50 年没有来往,尽管他们有的身体已不硬朗需携子前往,但他们都积极主动地从新疆、河北、河南等地返回母校,事过境迁,物是人非,但他们对母校依然是深深的炽爱,他们的友谊依然是如此的纯真 。此情此境,不禁让人深感大学的凝聚力,文化的凝聚力。

(四)大学校园文化具有激励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是精神激励,是指它能够强化校园人的工作、学习动机,满足校园人的高层次需要,调动校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和推动校园人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去完成工作目标和任务。管理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需要唤起动机,动机引起行为,行为指向目标。大学校园文化能够满足校园人的各种精神需要,激发校园人产生并维持积极的行为机制。校园文化对积极因素起到一种宣传激励作用,如领导的热心教育、教师的严谨治学、学生的勤奋上进等。这些观念与行为和良好的校园文化完全吻合,就必然受到称赞、宣扬与激励,同时也会使人们自然地向这个方面努力,这反映了校园文化对正面事物的激励效应。大学校园文化以其激励优势来满足校园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并对那些不合理的需要,通过校园精神的调节,使其趋向合理,推动个体积极向上,从而形成学校的活力,形成奋发向上的整体力量,使师生自我激励,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进而产生持久的驱动力。

激励的过程其实就是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按照“需要层次论” 的分类,大学校园文化能够满足校园人多种更高层次的需要。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 7 个层次;需要除受年龄因素影响外,还受经济状况和教育水平的影响,人的教育程度越高,其需要越向高层次发展。在大学,校园人一向被人们尊重为知识分子,其中的教师在现实社会中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社会地位都居于“中产阶层”;学生由于得到家庭以及社会的供养和资助,所以一般也不存在生活保障方面的经济问题。因此,校园人的需要更多地集中在社交、尊重、求知、审美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上。大学校园文化正好能够满足校园人的这些需要。大学校园文化能够使校园人置身于良好的心理氛围和人际环境之中,为校园人搭建了最优的学习知识的平台,提供了很好的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以及设施、模式与规范等,在这里,校园人的兴趣,理想与信念得以实现和升华。

(五)大学校园文化具有约束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依法治校,一方面是指以德治校。依法治校之“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法”是指能够适用于学校管理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与学校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广义的“法”则不仅包括适用于学校管理的法律、法规,而且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以及学校自己根据国家法律和上级文件精神制定的各类规章制度。我们通常所谈依法治校所依之法,一般都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大学为了确保学校管理在法制轨道上运行,总是要制定许多规章制度来规范和约束,比如民主议事制度、教代会制度、校务公开制度、校内申诉制度以及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人事分配等规章制度等。依法治校之“法”是大学校园文化之制度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得以维护,对校园人的行为予以规范和约束的一种工具。这是有形的硬约束,体现了大学校园文化约束功能的一个方面。

另一个方面,大学校园文化还具有无形的软约束功能,既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以德治校的作用。因为无论依法治校之“法”多么完善,都不可能对学校的每个成员的任何思想、心理和行为都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还需以“德”治校,实行软约束。大学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上的约束力量,形成一种行为规范来制约人们的行为,以此来弥补硬约束的不足。它能使信念,价值观等在校园人的心灵深处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构造出一种响应机制,只要外部诱导信号一发生,即可得到积极的响应,并迅速转化为预期的行为。如“厌教风”、“厌学风”、“先发财、后成才”,信奉“山不在高、及格就行,水不在深、作弊就灵”,追求“潇洒走一回”等现象,与良好的校园文化背道而驰,就必然受到谴责、限制与约束,这反映了校园文化对消极因素的限制约束作用。这种软约束等同于校园中弥漫的校园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一致的目标和价值追求等精神文化的内容,就会造成一种强大的使校园人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众心理压力和动力,使校园人产生心理共鸣,进而产生行为的自我控制。这种有效的软约束可以减弱各种硬约束对校园人心理的冲撞,缓解自治心理与被治现实形成的冲突,削弱在校园人中引起的那种心理抵抗力,从而在校园内达成统一,和谐和默契。这种软约束对每一个校园人都能起到明显的约束作用。

(六)大学校园文化具有辐射功能

社会文化千姿百态,林林总总,由众多亚文化组成,包括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城市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都存在着一种双向辐射现象,一种是内辐射,产生向心力,发挥凝聚功能;一种是外辐射,产生发散力,发挥融合功能。开放性是所有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的共同特征,因为只有开放,才能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紧跟时代的潮流,在反观历史的过程中融于现实生活,不断吐故纳新,生机盎然。大学位居整个教育体系金字塔的顶峰,所以大学是社会文化的先导和制高点,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使得大学校园文化态势远远高于社会的总体文化态势,它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是在其自身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它不会只在自身的“场”里传递能量,它必然会将自身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积聚和创造的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辐射到整个社会,从而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广泛的辐射。

大学校园文化的辐射功能可以从两个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是校园人的社会影响。大学校园文化一旦形成较为固定的模式,便以其独特的方式,在校园内发挥作用,形成巨大的冲击波,对校园人产生影响,进而通过校园人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每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走向社会后,都自然会以其良好的思想文化素养和文明行为去影响他人,这种个体的文化素质又综合成为一所大学校园文化的群体素质,这种整体的文化影响就形成了大学校园文化的辐射。大学校园文化场对社会文化场的辐射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比拟的一个功能优势,就是这种辐射主要是通过校园精神的影响力和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合格人才得以实现的。大学校园文化辐射功能的另一方面是大学创造知识的影响。大学是社会的智库、思想库和知识源,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立和更新对社会文化的更新、变革具有深刻的影响。大学创造的新科技、新文化不但波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科学技术的重大创新有时候甚至会引起社会文化的重大变革。大学校园文化始终在不断为社会文化建设起推进、示范和导向的作用。

(七)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娱乐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娱乐功能是指对校园人业余文化生活的调适功能。这种功能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能量补偿调适;二是丰富精神(世界)调适;三是自由发展调适;四是愉悦身心调适。大学校园文化集思想性、知识性于一体,它能根据校园人的心理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途径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诸如文学、艺术、体育、演讲、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大大丰富校园人的精神生活,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并通过这些活动的点滴渗透,潜移默化地使校园人在欢娱的文化氛围中,间接地收到审美、益智、陶冶情操的效果,使他们的潜力及各种能力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为他们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尤为重要的是,在娱乐中产生的校园精神产品,以自己独特的风格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大大地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为校园人创设了优良的校园环境。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校园人恢复生理和心理疲劳,而且有利于他们保持心情舒畅和心理健康,养成优雅的气质、潇洒的风度、健康的体魄和稳定的心态,促进校园人个性心理的充分发展,培养其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使他们永葆青春的活力。校园文化的调适功能能够有效地培养校园人高尚的情操,提高校园人的思想修养和道德品质,增强师生的体质。从根本上说,就是使校园人在健康高尚的文化氛围和有益活泼的文化活动中增长智力、体力、意志力和凝聚力,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实践证明,富有趣味性、娱乐性的、知识性的文化活动有利于改变校园生活单调枯燥的状况,调节校园人的紧张情绪,增强校园人的体质,使校园人身心健康、思维敏捷、斗志昂扬,从而进一步提高校园人工作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创造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创造功能就是指校园人按照客观规律,在传承社会文化的过程中所进行的文化再创造活动。它可以不断地孕育出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和文化食粮,可以为社会提供新的文化规范和模式,可以为社会文化建设输送具有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数学知识告诉我们,三点支撑一个平面才最稳定。大学正是由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根立柱支撑起来的一个文化创造平台,大学在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科学研究,并把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大学校园文化中既有活跃的社团活动,给广大校园人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提供提高智能的空间和得以展示才能的舞台;还有丰富艰辛的学术研究活动,校园人参加以学术为主体的科研活动,把自己掌握的知识在实际中巩固发展,转化为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大学校园充当了历史文化的“储蓄所”、“中转站”和现实文化的“制造厂”、“交易所”,各式各样的思想观点、理想信念、传统习惯、行为方式都理性地在这里重现、展示、推销和交换,既相互冲突,又相互渗透;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 。大学校园文化本身所蕴含的创造因素及其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的创造意识、创造潜能、创造方法起着萌动、激起和开发的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知识内容,充满了生动新鲜的创造活力,昂扬着探索进取的开拓精神,激发着生活于其中的成员的创造灵感。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对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非智力因素创造的胚胎,其培养需要一定文化氛围的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九)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协调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是由不同层次结构及结构要素构成的一个大系统,系统结构与结构要素之间体现出内在的必然联系,表现为大学校园文化这个大系统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相互作用。大学校园文化的协调功能,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学校中校园人个体相互配合,从而产生最佳绩效。二是局部工作上的协调,主要指学校各部位的相互配合与支持。三是指精神上相互协调,相互认同,互为精神支柱。这是最高境界的协调,它是信仰上的理解、追求上的默契、人格上认可、品德上的尊敬、情感上的融洽、价值观上的一致、行为上的信任。

大学校园文化协调功能既不同于硬约束,也不同于软约束,它是通过创造一致的精神气候和融洽的文化氛围,从根本上消除其心理和情绪上的自卑干扰和相互摩擦,减少内耗,协调人际关系,使个体的潜能得到创造性的、开拓性的发挥。通过模仿、暗示、从众、认同等过程,发生协同作用力,最终树立大学校园文化主体良好的社会整体形象。

大学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各种社会思潮在这里激荡。而且,大学内部在物质利益分配、管理体制革新、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也会产生各种思想的冲突与碰撞。这种冲突与碰撞,如果协调得当,将有利于产生新思想、新动力,最终达成校园人整体目标的和谐一致。大学校园文化是校园人适度的自我表现和合理的心理宣泄、思想的传播与交流、认识的调整与统一,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协调好校园人的各种认识偏差,引导个人“胜不骄,败不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永远保持一颗平常心,永远保持一个真实的自我,领悟生活的真谛,进而引导校园人价值观的整合,获得个体与群体在发展目标上的一致,为缓和冲突与碰撞提供软环境、软机制和理想畅通的渠道。

(十)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陶冶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首先表现在它为校园人创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精神环境,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的观念形态的文化。它是一种无形的推动力,对学校的各个方面起指导性的作用,给置身于其中的校园人以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其次表现在它为校园人创设了一种与其观念形态相适应的优美和谐的物质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陶冶情操和规范行为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使校园人在有意无意间受到启发和感染。激发他们产生一种自觉的内在的驱动力,主动地去完善自我,塑造自己完美高尚的人格。当前的许多大学都致力于学校物质环境的绿化、美化、知识化、科学化,这正是由于他们意识到优美环境对校园人的陶冶作用。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熏染和督促两种力量比较起来,尤其是熏染。”因此,他非常重视校址的选择。他认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基于这种看法,他提出了选址建校的五项目标:“一要雄壮,可以令人兴奋;二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三要阔大,可以使人胸襟开拓,度量宽宏;四要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千百年以来之文明,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五要便于交通,使人常接触外界之思潮,以引起他们自新不已的精神。”这样,“润物细无声”的陶冶教育,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替代的。如果一所学校教风正、学风实、考风严,学生沐浴其中,久而久之,刻苦好学、锲而不舍、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实事求是的品格就容易形成。因此,大学校园文化应通过各种有形的、无形的、物质的、精神的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于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绪,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从而完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

大学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是一种对校园人的思想与行为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取决于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的刺激力度,刺激力度越大,则体现出来的熏陶感染作用就越大;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员工对校园文化的意识感知程度。意识感知程度越高,则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功能的反映就越强烈。校园文化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和物质的东西(如价值观念、校园环境等),都无时无刻地作用于大学的师生员工,使之在思想上进行认真的思考,在行为上做出必然的取舍,呈现与校园文化明显吻合的行为取向。人们在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下,会具体地表现出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这种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作用是一切行政管理手段所无法取代的。尤其在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理想、感情、性格、意志)的过程中,校园文化的熏陶感染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kc9DVByyb3lTx4awEqvpYo/VyZ6lkU1+Of4huKLmph/Z+Aj1+mWuVqWe3cfZICq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