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大学校园文化的含义

在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中,“校园文化”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名词,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相当丰富,但概念界说至今仍是、并以后仍然是见仁见智,一些人在使用时也带有很强的随意性,所以关于大学校园文化的研究是一个不确定的研究领域。

不同地区一定会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自然环境一定会影响产生不同的文化环境。钱穆先生曾说:“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穷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之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钱穆先生主要从世界范围来考察文化的特点,但实际上这也适用于不同区域乃至不同社区的文化,比如内陆与沿海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差别很大,所以生活方式差别也很大,进而影响到文化差别也很大;城市与农村自然环境迥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迥异,进而影响到文化也迥异。民间有“三里不同俗”之说,实际上指的就是文化不同。大学由于其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校园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因而大学也具有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

同样是校园文化,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一致,但在不同层次的学校,由于校园人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校园文化,比如小学、中学和大学就由于学生层次的差异,而使其校园文化具有很大的差异。当然,同是校园文化,它们也有很多的一致性。

“校园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一般认为是美国学者沃勒在 1932 年提出的。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研究校园文化的人逐渐增多,美国的戈登发现:学生学习好坏不是学生提升威信的主要因素,男生的体育、女生的人缘才是获得威信的主要因素。因此看出每一所学校都有一种娱乐亚文化,它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有负面影响。我国自 1986 年以后才有很多学者和研究人员对“校园文化”予以关注,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实关于大学与文化或者说校园与文化的研究应该随着大学的出现就已出现,但真正“校园文化”概念的出现是很晚的事。现在又出现了“学校文化”、“大学文化”等概念,但整个来看,“校园文化”是更能够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一个经常提到的概念。在我国,学术界对校园文化的内涵界说大致有以下几种

(1)社区说持这一界说的学者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界说校园文化,把校园文化视为社区文化的一种,认为它是置身于社会大背景中具有自身特色的一种亚文化形态,是在学校这个特定区域内生活的每一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

(2)氛围说持这一界说的学者,把校园文化看作是一种群体文化,它是在校园这个特定范围中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存在于校园内的氛围,会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3)补充说或第二课堂说有些学者把校园文化视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有的则自接把校园文化等同于第二课堂或社团活动,认为学校课堂教学之外的一切自发或有组织的“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就是校园文化。

(4)体现说持这一界说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整体体现,建设校园文化的根本口的就是要使学生进校后良好风气的熏陶,把好的传统与作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内在素质。

(5)综合说持这一界说的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认同并遵循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学校风气、校园精神、发展目标和思想意识等的综合。

上述对“校园文化”的各种界说,基本上都是从某一个侧面或角度揭示校园文化的内涵,或明显具有片面性,或未能完全揭示其本质属性。大学校园文化的主体不应仅指学生,也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而且其存在的形态也不仅包括物质形态的文化,还应包括精神形态的文化;其核心应是价值体系,而且该价值体系的基本功能为学校成员提供了日常行为准则和共同意识,等等。

那么,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要较本质地揭示大学校园文化的概念内涵,一是要明确这种文化现象的范围,并通过思维把握它们背后共同的本质属性;二是要选用能承担共同本质的概念词语来勾画这些现象的外延。

我们如何来确定大学校园文化现象的范围呢?人们走进大学校园,经过接触大学校园的各种活动就会觉得,大学校园文化现象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大学人的精神文化现象,也包括大学校园中由大学人精神所认可或浸染的物态文化现象,还可以说,它涵括着大学人心理活动、实践、生活所打下烙印的一切对象和影响。如从物态文化现象方面讲,有为大学人所欣赏利用的园林景物,有为大学人进行教学科研服务的各种楼房,有为大学人发布与传播新闻信息的报廊、宣传栏,有能搅动大学人业余情感的礼堂影院与运动场,有堪称大学心脏的图书馆等。这些物质景观与设施在人们心目中之所以能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主要是因为这些物质形态中蕴涵着大学人的情感、信念与意志,体现了大学人的事业追求,成为大学人发展人文、社会、艺术、科学等素质不可缺少的环境力量,并通过实在的形式参与影响大学人的气质、思维、品格及体魄等。从精神文化现象方面讲,富有文化意味的授课与听课、实验、自修、辩论、课余兴趣活动、著述、演讲、信息传递、听学术报告、开展与欣赏体育活动、看报纸、文艺晚会、周末舞会、校内交往、服饰审美、时宜风尚等现象,显然都透露出大学人的精神活动状态,反映着大学人的教育教学、科研及生活方面的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化意识、精神氛围等,包括大学人那空灵而执着充实的理想、信念与追求。除此之外,大学校园还存在规范文化现象,如大学中的各种组织、制度、约定俗成的道德行为、公共秩序等。这些现象以大学人为主体或为对象,随着人们的认识而确定,随着认识的改变而改变,因而撇开人的肉体等非本质的因素,规范文化现象大致可归属为精神文化现象。在这两大类文化现象中,精神文化现象显然居于主体地位,而物态文化则居于不可轻视的非主体地位。可见,大学校园时空中发生的所有的文化现象,都属于大学校园文化现象范围。

到这里,我们能发现这些现象的本质属性是什么呢?为便于抓住其本质属性,我们这里还不妨把大学校园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来进一步作些具体分析。显性文化是指各种有明显现象特征、感觉性直观性强的文化,而隐性文化则是指那种现象特征不甚明显、感觉性直观性不强的文化。前者主要通过校园景物建筑、讲课、实验操作、文化娱乐、语言服饰等景观画面的现象来体现,后者则主要通过各种学术活动、隐性教育活动、道德活动、生活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著述、教学准备、自修、思想教育工作、生活习惯等现象来体现。从总体来看,前者更趋近于画面,后者更趋近于心理,但是这两者的本质又是统一的,它们都有大学人的价值取向、认知心理、情感意志等精神因素贯注其中。这如大学的各种建筑蕴涵着大学人的需要与欣赏的情感,课堂教学有大学人的精神投入,文化走廊有大学人的精神倾注,著述研究有大学人的精神创造,文明行为依赖大学人的精神提升,组织与制度由大学人的精神来确定,思想道德及舆论风气由大学人的精神来营建等等。

以上对大学校园文化现象不同侧面的分析,其实大学校园文化还可以从政治文化、教学文化、学术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等不同类型和侧面来分析和研究,这使我们较清楚地看到:大学校园文化现象是能从不同侧面进行多样划分的,这些划分有益于丰富我们对大学校园文化的认识。而这些现象之所以能被抽象成一种文化的东西,主要是因为其中共同蕴涵着大学人的精神影响。领悟大学人的精神影响是理解大学校园文化现象共同本质的一个关键。

蕴涵的大学人的精神品质是大学校园文化最本质最一般的东西。任何文化都是有思想的人的创造与影响,文化没有人的精神的品质与意味的介入,就会成为僵死的、呆板的难以传递的东西,就难以感染或贯通他人的精神,就不能成其为文化;大学校园文化若没有大学人精神品质与意味的介入,就不成其为大学校园文化。精神是人类各种活动与文化形态的内核,也是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核。只不过,由于主体的不同,不同文化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特质与风格是不一样的。确定大学校园文化是大学人所体现的一种精神品质,这能较客观地解释为什么一些并不与思想、理性直接相连的大学中的环境影响和行为方式也会使人感到它有大学校园文化味的奥秘,也能理解为何大学校园文化能给人一种既那么空灵又那么弥漫以致无所不在的感觉的原因。当然,这种精神品质与意味并不与其他文化中的精神品质与意味相同,它来源于大学人心灵,特别来源于蓬勃向上、有较高文化知识的成千上万的大学生,来自那些能影响大学生理想、意志、才能的大学教师,来自大学教师深厚的思想文化修养、不俗的道德品格。由于这样,这种文化具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和令人羡慕的魅力,并且自然成了表达大学的本性、力量与格调的重要方面。

基于以上思考,结合前文中我们对“文化”一词的辨析与理解,我们认为,大学校园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校园这一特定空间里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具体而言,大学校园文化可以概括为“一种以校园为空间,以师生为参与主体,以知识的广泛交流、传播及师生特有的行为方式、生活节奏和精神风貌为基本形态的群体文化”。包括大学人在大学校园各项活动过程中所共同营建的校园物质环境以及在这过程中表现或蕴涵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群体行为、生活方式、舆论风气等。 kVVX1MscbpiDxqj5rah8LIP+7yUyZ4KJeQMYWIVvydG1AC1NjAYeKm+h+XyJk9J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