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出发,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这就是: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决定》贯穿始终的鲜明主题,也是全会的一个重大贡献和突出亮点。

准确领会、全面贯彻这一指导思想,对于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倡导什么样的文化、弘扬什么样的价值,是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体现着政党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方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是因为她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这一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我们党从一诞生就举起了马克思主义这面旗帜,并在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成为指引中国文化前进的根本指针。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注入了先进的思想内涵,中国人民获得了科学的、锐利的思想武器,在思想上精神上得到极大的解放。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现在,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社会思想更加多样,社会价值更加多元,社会思潮更加多变,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以一元统领多元、以主旋律引领多样化的要求更为迫切。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文化建设,确保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

(二)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的政治基础,决定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而不能照搬西方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开拓创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文化发展道路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传统、固有的根本。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必须以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要求,深入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使中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社会充满生机活力的道路,也是一条不断孕育新的思想文化的道路。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正在波澜壮阔地推进,我们取得的每一个重大成果,经历的每一次重大考验,实现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孕育着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意识。必须认真总结实践中积累的新鲜经验,坚持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的创造,在历史的进步中实现文化的进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世界文化丰富多彩、各有优长,每一种文化都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必须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对待外来文化,积极参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大胆学习运用一切最新文化理念和科技成就,为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造得更加美好不断汲取丰富营养。

(三)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努力实现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不仅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也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科学发展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鲜明主题,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明主题。必须紧密结合文化改革发展实际,自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文化建设,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文化改革发展的各个方面。要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兼顾,着力解决影响文化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协调好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涉及文化改革发展中的各种重大关系,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要坚持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科学定位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责和功能,进一步明确相关政策措施,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把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作为一件大事来抓,针对文化布局、文化结构、文化资源配置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文化业态,不断优化布局、优化结构、优化配置,不断增强文化发展的后劲、提高文化发展的效益。

(四)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历史和现实表明,任何一种文化要立起来强起来,必须有凝结和贯穿其中的最深层内核,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沃土之中,并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引领和主导。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必须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作为首要任务,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引导干部群众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不断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要广泛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和志愿服务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要抓紧制定和颁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在全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五)要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为了谁”、“依靠谁”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与人民在一起,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我们党要在中国掌好权、执好政,不仅有责任实现和发展好人民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也有责任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达到总体小康,文化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人民对实现自身文化权益的要求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人民为根本宗旨,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挖掘素材,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让人民在文化沐浴中生活得更加幸福。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充分考虑普通群众的文化消费能力,切实维护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体的文化权益,降低文化消费门槛,鼓励生产提供更多质优价廉、群众喜欢看买得起用得上的文化产品,真正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广泛开展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鼓励群众建设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阵地,支持群众依法兴办各种门类的文化创作演出团体,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靠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六)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为文化建设注入新的生机活力

改革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些年来,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由浅入深,步伐不断加快、力度不断加大,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重要突破,效果逐步显现。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越是向广度深度推进,越会触及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要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确定的方向目标,加大力度、突出重点、全面推进,深化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加强文化法制建设,着力破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一部人类文化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文化创新史。在当代中国,无论是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还是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赢得主动,还是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贡献,都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创作生产全过程,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大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环境,鼓励不同观点和流派平等讨论,使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创新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旋律、最强音。要适应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和审美情趣的新变化,推动文化创作生产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推动不同艺术门类和文化活动相互融合,积极运用声、光、电等手段提高文化表现力,努力实现题材、体裁、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

(七)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我国是文明古国和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顺应时代潮流,体现人民愿望,有利于凝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全党全社会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民族的自信,首先是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新的目标迈进。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提高,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充分认识文化在民族振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文化改革发展规律,更加自觉地承担起用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更加自觉地承担起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要高扬文化理想,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光明前景,不断增强对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和文化发展目标的坚定信念,始终坚信只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灿烂文化。 keZynhGNYZ/CazKY+8s5UIu44/FLQuIE9bVIdGT7BwNURFFSJg5F3pRSUGQ/zof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