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科学、辩证的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构建这一科学体系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这是由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灵魂的地位所决定的。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以什么的思想理论为指导,是任何社会确立核心价值观念必须解答的首要问题,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伟大旗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1.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建立和巩固其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统治,总要维护和发展反映其根本利益和意志的意识形态,并以之为指导构建一套规范、调节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准则,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内在统一关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其中的灵魂。

所谓“灵魂”,是起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这种因素作为事物内在的支配力量,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方向。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之所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着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的作用,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本质规律,指明了消灭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实现工人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理想目标和现实道路,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品质,决定着马克思主义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在当代中国,只有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本质要求和客观规律,切实解决影响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传承和变革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精神支柱,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2.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由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决定的。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由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组成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本质规律,指明了消灭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实现工人阶级与全人类解放的理想目标和现实道路,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根本变革。恩格斯曾经说过:“科学愈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愈加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恩格斯选集》186 页)科学性和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理论品质,决定着马克思主义既是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的理论表达,具有工人阶级意识形态的功能;同时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取得的最优秀的思想成果,具有人类科学认知的功能。鸦片战争以后,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包括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项思想武器和政治方案,但都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先后都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使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理论武器,从此中国的价值观念体系才焕然一新,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才找到正确的出路。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南。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必然会迷失方向而且软弱无力,沦为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附庸。

从根本上说,任何社会的价值观念与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联系,并受后者所制约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体系。马克思主义主张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并通过联合获得每个人的自由。在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主义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理论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树立和践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马克思主义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作为“灵魂”贯穿于该体系的每个领域和层面,共同构成一个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完整严密的价值观念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发展方向。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目标方面相契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依据而作出的价值选择。社会理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航标。但社会理想是否先进合理,归根到底要看它是否反映了社会多数人的利益和愿望,是否同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社会进步的趋势相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科学的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正是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把党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和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把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起来,因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世界的进步潮流,认清我国的基本国情,才能把社会理想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在全体人民之间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其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诉求方面相契合,是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为依据而形成的价值理念。不论是民族精神,还是时代精神,都是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都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的。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和现代文明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文化的起源实质和各个时代的本质特征,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赋予了新的属性和科学的内涵。在当代中国,改革创新与爱国主义都是同社会主义相统一、以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时代观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成果。

第三,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价值判断方面相契合,是以马克思主观道德观为依据而形成的价值准则。荣辱观自古有之,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持不同伦理道德观念的人们,其荣辱观必然存在显著的差异。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涉及人生态度、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等主要方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辨别是非善恶、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准则和规范。它作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道德领域的生动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了新的标杆。

(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新情况、新问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前所未有,人们的思想活动日趋活跃前所未有,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快速增长前所未有。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对此,我们应该高度警惕,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旗帜鲜明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观,引导广大理论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问题,判断事物,指导工作,增强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的能力。

2.正确处理一元化与多样性的关系

我们强调指导思想必须一元化,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决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绝不是说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只允许一个学派、一种观点存在,只能用一种声音说话。相反,我们党在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就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表明,凡是“双百”方针贯彻得好的时期,我国科学文化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相反,忽视甚至破坏“双百”方针,就出现万马齐喑的萧瑟景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和发展科学文化的必由之路。

列宁指出:“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这种统一。”正确处理“一元”与“多样”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实现多样性,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坚持“双百”方针统一起来,这是繁荣和发展科学文化的根本保证。在工作中,要注意区分思想认识问题、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对思想认识问题,坚持多做工作、积极引导;对学术问题,提倡民主讨论、平等交流;对事关政治方向和根本原则的问题,做到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只有在平等、自由的学术争鸣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指导地位。

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行“兼容并蓄”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注意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先进文化中的优秀成果,也就是说必须注意“兼容并蓄”。人类文明是有继承性的,只有继承和吸收前人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人类社会才能发展。但是,当我们讲“兼容并蓄”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把我们的意识形态搞成一个什么都有的“大杂烩”,而没有一个“主心骨”。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兼容并蓄”必然要提出两个问题。第一,谁来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好的东西?“主体”是什么?这里有一个“体”与“用”的问题。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国人民,必须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批判地加以继承和吸收,为我所“用”。第二,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对我们有用的东西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应该立足现代来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而不是复古;立足中国来吸收西方国家先进文化的优秀成果,而不是崇洋。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切都服务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h5O2dHLDI+/94VcS9VtVAnYIZBE07jt9bXN/DtRQ0i4ROth0syTPEychFpPtx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