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

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总结建党 90 年、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文化建设的成功经验,科学把握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了文化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 5 条重要方针。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这条方针,强调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和核心。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缺失其灵魂。在文化建设和发展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文化的发展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群众观点要解决的是我们的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实践观点要解决的是我们的文化建设如何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

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以实现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文化更先进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在于,彻底改变了人民群众受剥削受压迫的社会地位,使其成为国家的主人,成为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参与者、创造者,从而最大限度地解放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开辟人民群众自觉创造历史的新时代。作为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底蕴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在克服资本主义文化弊端基础上产生的新文化,它克服了资本主义文化的缺陷,吸收了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文化因子,以实现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一致为目标,是代表人类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

第二,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条方针,强调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

一个政党是否先进,不仅在于它的阶级基础是否先进,而且在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文化基础是否先进,在于这种文化是否始终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于任何一个政党而言,努力实现自身文化基础的稳固性与先进性的统一,是关系到政党生死存亡的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文化是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是我们党的思想和文化命脉所在,不断坚定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信念,始终保持社会主义文化生机与活力,牢牢掌握党对文化建设主导权和控制权,无疑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大课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设想,社会主义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在整个世界同时实现的,但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却是在资本主义欠发达的某一个国家首先实现的,这就使得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不得不面临着许多马克思所不曾设想到的问题。就现实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而言,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文化无疑是代表了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是,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作为一个执政党,共产党如何才能在巩固自身文化基础的同时,确保现实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与时俱进,始终在与不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保持先进性,是每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战略性问题。

任何一个阶级,任何一个政党,在它处于上升时期,处于夺取政权的过程中,都能自觉地代表社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但是,当他们取得政权之后,为了巩固自己执政的文化根基,统治阶级和政党常常借助政权的力量,为了强调自己的执政地位,他们往往会把巩固自己的文化根基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相提并论。然而,现实的文化形态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存在着矛盾的,实现二者的统一,仅靠政权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不仅需要执政党的胸怀、勇气和敏锐性,而且需要执政党能够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显然,能否正确处理文化建设中的保守与创新的矛盾,实现现实文化形态建设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有机统一,建立卒真正支撑新政权的文化根基,是执政地位能否巩固和稳定的关键所在。应该说,共产党是最能够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与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有机统一的党。但是,能够统一并不等于事实上就是统一的。尤其是当执政党不能自觉地按照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行文化建设,甚至以错误的理论、路线和政策作为评判文化先进与否的标准时,这种文化建设就可能离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越来越远,这个政党所掌握的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主导权就可能已经从它手中溜掉了。苏联东欧剧变,不仅使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陷入了低潮,而且也使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西方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攻击甚嚣尘上,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意志不坚定者对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信念也在动摇。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事业再度辉煌的火种,是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的根基。可以说,与其他任何冲击相比,动摇、甚至丧失对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信念对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冲击更为致命。我们必须对此保持高度的政治警觉,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信念,努力使社会主义文化在实践中保持自身的先进性,从而确保党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主导权和控制权。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条方针,强调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本质上是人民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共建共享的文化。“为了谁”、“依靠谁”始终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我们建设的是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人民群众共建共享是一个根本特征。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根本力量来自于人民群众,显著标志就是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实践表明,人民群众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群众。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已经成为改善民生、提高群众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就必须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文化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做到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让人民在优质文化沐浴中生活得更加幸福。

第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条方针,强调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当经济效益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经济效益必须服从社会效益,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首位,标志着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在规律的科学把握进入了一个新境界,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质属性的深刻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既有教育人民、引导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也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产业属性、经济属性。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双重属性,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伟大实践中,坚持把先进文化的社会效益摆在首位,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客观要求,是不断满足人民不断增长和升级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然选择。把社会效益摆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首位,就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人民群众、引领社会思潮、指导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伟大实践的根本指针和精神旗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效益,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评判文化发展成败得失、兴衰进退的根本标准,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前行的根本保证,就是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过程、贯穿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就是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公德意识,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文化建设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坚持在尊重差异中凝聚社会共识,在包容多样中体现集体意志。

把社会效益摆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首位,就必须坚持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有扬弃地继承、有取舍地发展、有选择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主要载体,是民族精神、民族特色、民族气派、民族风格的最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心、自豪感的重要支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和保存下来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民族认同感的纽带,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效益的来源。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效益,就必须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适应时代和实践的新发展,适应现代文明和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不断赋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特色和时代内涵,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土壤而又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把中华文化精华与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发扬光大,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获得最丰厚的历史营养。

把社会效益摆在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首位,就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的主体、表现的主体、受益的主体。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成果,文化建设实践的主体是不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文化创作表现的主体是不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文化发展受益的主体是不是人民群众是判断文化阶级属性的根本标志。我们所要建设的、所要发展的、所要繁荣的文化必须是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人民群众的先进文化,这既是兴起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效益的最终落脚点。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全面参与、广泛参与和深度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善于把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践创造和认识成果以文化的形式提炼出来,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统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前进方向,始终把文化艺术表现的着力点定格在人民群众火热的社会实践之中、定格在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伟大壮举中、定格在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所焕发出来的崇高精神和取得的光辉业绩;坚持把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果作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前提,顺应人类社会文化创作发展的内在规律,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和升级的文化需求之中充分发挥文化对于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教育人、感染人、帮助人、提高人的过程中焕发蓬勃生机与活力。

第五,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这条方针,强调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必须牢牢把握正确导向,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是推动文化建设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根本之道,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动力之源。认真学习贯彻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必须着力深化文化领域改革开放,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省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和文化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热潮。实践证明,创新出活力,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文化发展新气象。开放包容和谐文明的四川,需要创新的文化、开放的文化、和谐的文化。只有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建设,才能为建设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适应的文化强省提供不竭动力。我们要按照省委九届九次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实施文化创新发展战略,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推进发展理念、发展方法、发展路径创新,提高文化创意能力,切实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体制机制创新是重点。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下深水的攻坚克难阶段,必须以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为出发点,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径,分阶段、有区别地加以实施。对公益性文化单位,重点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尤其要大力转换内部机制,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对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要按照改革转制规划加快实施,重点是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要紧紧抓住转企改制这个中心环节,重塑文化市场主体,在转制基础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使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真正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市场主体。

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要着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文化宏观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切实履行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要加大文化投入,逐步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进行政策扶持,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增强文化发展的动力与活力。要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快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为文化企业的成长壮大创造良好市场条件。

提升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要开拓文化创新路径,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中华文化彰显着源远流长的厚重历史与感恩奋进的时代特征,要通过改革创新,用好资源,在文化“走出去”上实现新突破。推动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在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要广泛吸纳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积极推进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和科技创新,着力塑造中华特色文化品牌。要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文化交流交往交融,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CK6Rwu5/oLQSZj5aGTUCmkMLyfkSpweWAdZJDrO3Xg88g0l1iBMcVFLY2Kf7EJv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