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当前制约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外因素剖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长足发展,涌现了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创办了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等教育形式,近年来又新设了高等职业院校和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教育部决定把高职高专教育和一些地方性本科院校形成合力,共同走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道路。近年来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教育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持续扩大,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专业建设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发展壮大,形成了一批骨干学校和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但是由于受学校自身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的影响,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仅以高职教育为例):

(一)内部因素的制约

1. 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

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学生家长,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都存在偏差。首先,在高职院校一方,在教育教学操作过程中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按照国际惯例,培养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专业教育的年限不能少于三年,目前我国无论招收中职毕业生二年制高职,还是招收普高毕业生三年制高职,其专业教育年限都不足三年。所以,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除五年制高职之外,其余均未达到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标准;其次,公众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哪一个层次、哪一种类型的人才,毕业以后去向如何,均模糊不清。他们对高职、高专的认识,只限于高职录取分数低于高专;对于高职与普通本科的认识区别,主要局限于层次高低不同,专升本成为众多家长和学生选择高职的主要目的之一。所以当人们试图马上解决学生进大学的问题时,这些特点就成了一些家长和学生选择高职学习的首要理由;第三,政府与教育主管部门为了推进大众化高等教育进程,在扩大高职院校的招生中,也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忽视高职院校的客观实际和承受能力,缺乏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特殊性的分析;第四,在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初期,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承担了高职教育的任务,这使得高职大专教育与高等专科教育更是难分难解,各自的职责难以分清;第五,定位层次单一。现行高职教育仅定位于大专,层次单一,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教育系统,包括普通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教育。而职业教育系统却只有职业高中、职业技校或中专→高职(大专),在此之后就很难再有深造的机会了,因为在这个领域里没有几个专业可以“续本”,这也是为何不少家长宁愿让孩子补习一年又一年,也要往普通高中里挤,而职业高中年年招不满的重要原因之一。诚然,在经济和技术尚不发达的历史时期,把职业教育的层次定位在中专、大专水平是可行的,因为当时的生产现场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和普通技术管理人员。但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露端倪,高科技的发展,使生产从劳动密集型向高科技知识密集型转化,社会对劳动力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的劳动力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近几年来,世界上愈来愈多的国家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发展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一些发达国家也已越来越重视高等职业教育,例如,英国的职业教育就没有高级学位。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与高科技知识密集型并存,如果把高职教育的最高层次仅定位在大专,甚至把它当作是安排高考“落榜生”的渠道,或者把它当做现行高校规模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等教育需要时的应急措施,这显然不符合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

2. 教育教学理念不正确

一些中职学校升格后,虽然步入高校系列,但短时间内从管理者到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要求,教育观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其主要表现是:一是只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规定性认识不够,因而习惯于过去的中专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而不能适应高职教学;二是由于受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产生了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教育的错误认识,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三是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学科型”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人才培养的唯一模式,许多人在思想观念上一直视其为正宗,而对其他教育模式持怀疑态度。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更推崇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于是,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就模仿“学科型”教育模式,是本科的“压缩版”;四是认识不到位。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对如何办好我国的高职教育,从上到下还缺乏充分的认识,各高职院校尚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高职教育正处于从普通高等教育脱胎、分离到形成自己特色的过渡、转型期。到目前还没有形成灵活有效的教育调节机制,高职教育还沿袭着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封闭的办学模式,“小而全”,独立而封闭,这种封闭的办学体制使产教、校企间的联合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供与求严重脱节。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没有经过严格、科学的市场调查和行业分析,陷于主观、盲目,由此而来,在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科学的论证和系统的研究。总的来讲,没有形成开放型的办学格局,没有形成和社会、市场密切结合的、科学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职业教育调节机制。

3. 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

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仍然摆脱不了其前身(成人高校或普通专科院校)的影响,并未从根本上打破原来的课程体系结构,致使课程体系设置中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质、人文知识等各部分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基础理论和专业课程比重过小,学生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后劲不足。

高职教学的课程体系可分为三块:即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课程体系是保证高职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原有的高职课程体系强调的是“专业对口”,强调的是做事教育,追求课程的完整性,忽视课程的整合和重组,学生学到的只是一门门具体课程知识的堆砌,当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工作实践中碰到的具体问题时,又显得力不从心。

基础课程没有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没有把与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没有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没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也没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没有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为学生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4. 培养方式的不科学

新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很多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并无明显改变,远远跟不上知识经济的社会化变迁,这其中有师资整体素质的原因(如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绝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难以完全胜任高等职业教育对技能培训的要求),有教学设施的原因,也有教育观念的原因等等,致使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着技能单一,知识面狭窄,缺乏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后劲,难于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这种状况将难以培养出“入世”及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具有多种知识技能,全面的素质和广泛活动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二是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和健康心理的培养。由于高职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专业能力和技术应用的培养,从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等。学生的德育目标要求过低,人文素养不高;过于彰显个性,以至缺乏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三是高职教育在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较为普遍。由于高职教育较之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起步要晚,故教师在教学上更多地沿袭了学历教育的教学方法;同时对高职教育所界定的“技术应用”以及理论上的“必需、够用”的原则作简单、片面的理解,教学和研究的学术性不强,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缺乏实践经验,理论和实际脱节。

5. 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仍沿袭套用专科教育的专业结构体系,一些由中专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办学理念上不按现实需要,没有对专业结构布局作全面的调整;而有的普通高校的高职学院,由于市场定位不准确,也基本沿用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模式,实践教学环节难以得到保障,高职办成本科的压缩版;另一方面,高职教育课程基本沿袭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技能训练放在专业课学习之后的最后半年多时间集中进行。这点与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相违背。与“三段式”课程结构模式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是按科类构建的,文化课、专业基础性课程、专业课程、技能训练内容都是按科类组合的。按科类组合的课程内容结构体系,适合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而不适宜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构建完善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高职教育自身的努力,也需要与其相衔接的中等职业教育、普通高中教育的通力合作。

另外,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职业岗位的不断变化,许多课程的内容显得相对陈旧,知识的更新与教材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影响了高职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急需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6. 教学管理不到位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在学院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些高职院校特别是由中专升格而成的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一时还未能适应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没有依照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组织系统、制度保障系统。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1)研究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律和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水平;(2)调动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3)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4)研究并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5)研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学运行机制,形成特色,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有序稳定的教学秩序。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没有围绕上述任务形成合力,紧紧围绕资源整体优化,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致使教学管理工作不到位。

7. 考试评估不全面

高职高专的考核评价要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重在考核学生的能力、技能上。而目前许多高职高专对学生的考核评估只限于笔试,考试方式考试没有突出多样性、针对性、生动性(如采取口试、试验、参与科研、实地调查、答辩、现场测试、操作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忽视了课堂评价方式,教师较少在教学活动中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有些教师没有采取通过面谈、正式作业、项目调查、书面报告、讨论问题和写论文等方式考察和评价学生等等。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上,着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全面的考试评估没有达到通过教与考的改革促进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全面发展的效果。

8. 生源质量不理想

目前,普通高等学校生源主要来自高考,而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两种渠道,一部分来自高考,但却是那些普通高校的“落榜生”,其录取分数线不仅大大低于普通高校本科分数线,而且还低于普通高校专科分数线,这不但给人们造成高职低人一等的误解,而且也是高职生源质量远远低于普通高校,高职毕业生往往缺少继续深造的后劲的实际原因,高职生源的另一部分来自“三类生”(即技校生、职高生、中专生),就目前来说,“三类生”尤其是前两类却又往往是那些上不了普通高中的学生,这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不如“普高生”扎实,专业适应能力较差,这就为今后进入高职学习,尤其是进入高职本科以上层次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高职教育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另类人才培养模式,它有自己独特的培养规律。目前,在高职招生办学方面存有滥上马、乱招生现象。如中专盲目升格,中等职教办高职班,普通本科院校办高职班或高职二级学院,一时间,高职教育遍地开花,这本身就使得高职失去特色——成为“普通本科减一点,职业中专加一点”的大拼盘、大杂拌。高职院校在招生上不但要和同一类属的竞争,同时还要和本科院校抢高职生源,这种激烈的竞争形势带来了混乱的竞争局面——不实际的广告宣传(广告大战、自残夸大、超范围许诺、乱发通知书……)使得家长和学生如坠云里雾里,无从相信。这严重败坏了高职教育的声誉,扰乱了高职招生的正常秩序,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由于招收不同起点、不同素质的学生,其考试制度较为灵活,至今没有统一的考试方式和统一的入学标准。学生入校后,高职院校面对生源素质结构复杂、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要构建统一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难度相对就大了。再加上高职院校办学底子薄、起点低、投入少、条件差、办学特色不明显,在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适应,造成培养质量上的缺憾,给高职教育带来了不良影响。

(二)制约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外在环境分析

2004年6月教育部等7部委在南京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务委员陈至立强调,发展职业教育认识要有新高度,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工作。她指出,第一,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第二,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呼唤职业教育的大发展;第三,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必须以职业教育为基础;第四,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必须依靠职业教育和培训;第五,发展职业教育是教育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一贯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多次视察职业学校,并对职业教育工作做出多次重要指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展职业教育也是教育工作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体现。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高职教育带来空前的机遇。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强劲的需求,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机遇,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也面临着一系列外在的挑战与制约。

1. 传统社会观念的制约

我国社会文化中本来就有根深蒂固的鄙薄技能型人才和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近几年,由于普通高中热和大学热的影响,很多初中毕业生对上职业学校的热情不高,大多数学生首先选择接受普通高中教育,进而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为无奈的选择。高校扩招后拉动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少地方片面地满足社会对普通高中的需求,仍有一些地方实际上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认识上存在着偏差,认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是大力发展普通高中,存在“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重文化知识、轻技能培养”的倾向,很容易造成高中教育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构的严重失衡。在一些地方,教育体系内部的有关方面的政策不够协调,例如在招生中就对职业学校存在歧视性政策,限制学生报考职业学校。这些都不利于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

2. 经费投入不足的制约

2010年时,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只有3.59%,低于世界平均水平0.6个百分点,这几年这个比重并没有明显提高。我国用占世界1%的教育经费支撑着占世界20%多人口的教育,整个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实际上处在捉襟见肘的状态。我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支撑高职教育发展的经费严重短缺,反映在教育经费的安排上,我国职业教育经费在不断下降。据统计,九五期间,国家财政给职业教育的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例从11.53%下降到了8.42%,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重也从52.92%下降到43.12%,国家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在下降,十五期间,这种情况变化也不大。 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足,受教育者又难以承担相对较高的职业教育费用,资金短缺,使高职教育只能处于维持阶段。

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与学生个人学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的教育投入也是有限的,就是这有限的教育投入,也往往偏向基础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对职教则缺乏足够的重视;企业,是高职教育的受益者,但他们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和他们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把职教和培训看成消费而不是投资,加上社会缺乏相应的制度和约束机制,所以企业不愿承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投入的不足和资金来源的单一,使得极其有限的经费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只能维持正常运转,难以拿出大量资金投入硬件建设。因此,在教学基本设施——如校舍、教学设施、图书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缺口,制约了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

3. 社会支持有限的制约

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来离不开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支持。大多数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在提供实训、实习基地,指导行业职业教育等方面支持不够,使学生的教学、操作受到较大的影响,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公安、司法、税务、金融、邮电、海关、卫生等全行业或行业部分岗位提高了用人学历层次,学生就业极不理想。同时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很多原来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对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存在着某种偏见,不利于学生安心学习,不利于教师安心教学,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4. 制度不完善的制约

目前,我国的就业准入制度还不健全,不少用人单位仍在招用没有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新生劳动力和不具有职业资格的人员直接上岗。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不健全,现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覆盖面小,且主要侧重于操作性岗位。同时,由于涉及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的主管部门和单位比较多,缺乏有效联系,存在证书出自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职业资格证书、技术等级证书相当繁杂。职业资格鉴定的管理中存在不少问题,职业资格培训无目标、无大纲、师资素质低、考试走过场、滥发证书、花钱买证以及重复考证、重复收费的现象普遍存在。还需要指出的是,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学校学历证书之间的衔接不够,职业学校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还存在一些困难,职业学校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和鉴定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YI1cI0UvJOfNqT5mD3gcQwoqjw6aUQsIoiyT7MWw7GwdFyltWFFW45YqpZ1c6TQ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