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悲剧性

崇高(壮美)、优美属于美的基本范畴,它们的变化都是在单一形态上的变化,所以它们的构成是单一的。而悲剧喜剧则是复合形态。即悲剧性是崇高、优美、丑等形态综合形成的一种审美复合范畴。

一、渊源及本质

悲剧性是从美学角度研究分析悲剧的审美价值的。它是对悲这一现实生活中的悲惨事件,或悲剧这一戏剧中的主人公的不幸或毁灭进行情感体验分析,价值效果分析,思想影响分析的一种美学形态。悲剧性是指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中,具有正价值的美好对象遭到不应有的不幸和毁灭,引起观赏者的悲痛和哀伤的一种情感体验,它能激发起人们的悲壮感、崇高感,并通过这种体验催发和高扬人们的抗争和奋发精神。悲剧最早源于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时期,是由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根据神话传说创作的一批戏剧作品。内容反映了早期人们的天命观。在希腊神话中,复仇女神掌管黑夜和土地。她曾掌管预言,后来由代表理性的光明之神阿波罗取代,但仍给她保留一席之地。这就使复仇女神仍保留她对命运的预言权和因果报应权, 人的命运就难以掌握了。悲剧就是表现这些难以掌握的命运的。古希腊的这些命运悲剧强调了命运的多舛和可怕,好像什么都是命运的安排,无论你怎样抗争和拼搏,最后都逃不脱命运预定的不幸。这就使观赏者产生种种焦虑、恐惧、甚至绝望和罪恶感。这种抗争和命运的剧情张力会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对社会和人生有更深刻的认识。

人的命运如果不作简单化认识,而是放在历史的具体的现实中去思考,就会发现“命运”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往往不是可以轻易驾驭的。在人生的旅途中,种种变故困难甚至艰难险阻会造成命运的坎坷,在人的内心产生焦虑和不安。而改变它的最好办法就是认识它,克服它(文艺复兴以后的性格悲剧和社会悲剧都有这样作用)。悲剧的最积极作用,即它的审美效果就是可以使人正视人自己和社会,明白人生会遇到种种挑战。社会也是极为复杂的,人要接受“命运”带来的种种艰难的奋斗。人在观赏悲剧时,由于自身处在理性地接受过程中,自然加上了理智的判断和思考,这样就可以通过悲剧的体验升华自己,使人变得更成熟、更完整。

人类处在不断的发展成熟过程中,理性还没能全面地支配人从而使人成为自由的人,因而命运也就不能被自己自由地支配,由此造成的复杂的社会背景,也使悲剧难免产生。而人是渴望正义精神的,渴望社会对每一个人都公正对待的,所以对“命运”的忧患意识就成为悲剧感产生的原因。这种忧患并不是颓废和消沉,而是在忧虑和反思中提高。

人类永不满足现状,不断地积极向上的追求精神是悲剧冲突的原动力。这种动力趋使人有一种不畏强暴,敢于面对一切挑战的勇气,和黑暗或者恶势力乃至自身的命运挑战就难免会有挫折和不幸。不幸乃至死亡的威胁是悲剧冲突的常态,也是挑战者必须敢于面对的现实。但一旦主人公意识到自己正义的力量和精神代表了时代的或者大众的要求,他便会义无反顾地面对不幸,甚至选择死亡。司马迁忍辱求生,就是为着完成不朽的事业。张志新为坚持真理,以一个柔弱女子面对“四人帮”一伙的淫威,竟被割断喉管押上刑场走上死亡。这些悲剧精神都会激励人们为光明和正义事业而义无反顾地去奋斗。

二、悲剧的效果及价值

悲剧在西方分为:

(一)命运悲剧

是古希腊时期的悲剧特征,表现人的现实奋斗与冥冥之中的命运定数展开激烈斗争,而往往主人公的抗争总是徒劳的,他无论怎样努力都逃不脱命运安排好的劫难。如俄狄浦斯逃不脱神谕的命运,他将杀父娶母。他用尽了种种办法逃避,但结果还是走上了神谕的命运。此类悲剧的悲痛会使人在观赏过程中因对不幸命运的恐惧和憎恨而激起斗争精神,培养不向命运低头的人格境界。

(二)性格悲剧

是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走向觉醒,追求个性解放,人格得到自由发展的现实表现,这使性格悲剧便成为关注的要点。莎士比亚写了许多表现性格悲剧的作品。如《麦克佩斯》,主人公是苏格兰国王大将,他英勇善战,在平叛中立下大功。在班师回朝时受到坏人的挑唆,遂萌发叛乱,不仅杀了国王,而且作恶多端,后来国王的儿子带兵回来杀了麦克佩斯。麦克佩斯有刚愎自用的性格,他的刚强和刚愎自用既可以使他成为英勇无敌的统帅,也可能会使他成为残暴的叛臣。性格成为他悲剧的主要原因。此类悲剧情节紧张恐怖,它表现的主人公的不可救药的性格既会让人为之惋惜,也会震动观赏者使其自我反省。随着剧情的发展,观众会在人格造成的悲剧观赏中省悟自身性格的局限,从而提高对自我的认识。

(三)社会悲剧

社会悲剧的主人公是普通人。他们的悲剧既非命运所致,也非性格使然,而是社会的不公和阴暗面所造成的。如关汉卿作元杂剧《窦娥冤》,窦娥因家贫,幼年被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流氓张驴儿图占窦娥,为窦娥所拒。张乃想毒死蔡婆以威胁窦娥,不料误毒死自己父亲。张诬告其父被窦娥所杀。官府严刑逼讯蔡婆婆媳,窦娥为救护婆母,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临刑时指天为誓,死后将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真应验。戏剧中窦娥因家贫不得不给人做童养媳,窦便认命做个好童养媳也罢,却又死了丈夫不得不守寡。守寡也罢,只想好好侍候婆婆,过个安心日子。但还得遭受张驴儿之类渣子的欺凌,被欺凌无处诉也罢,还得再被无中生有逼迫承认自己杀人,最后丢了性命。此类不幸的悲剧控诉,步步诉说着吃人的黑暗社会,使人对主人公产生同情,对罪恶的邪恶势力产生憎恶,以净化自身的良知,从而唤起深深的人性觉醒,企盼光明和正义。这种悲剧的审美观照还能唤起主体的人格力量,从反面压力中感受到人的正义感和反抗精神。

悲剧的根本价值在于剧情中主人公的困苦、不幸乃至恐惧、焦虑变为观赏者的体验以后,这种间接的感受预演了人世间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不公带来的挫折感和痛苦,预演的感受代替了可能在人生命运中遇到的直接经历。这种预演结果:一使主体经受了情感的炼狱,增强了心理的成熟度;二使主体在灾难的体验中,能领悟人生与世情,体验人应有的价值,从而提升自我,进入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之中;三是领略了肉体的被摧残和毁灭,却唤醒了精神的不断进步,不断超越,不断飞跃;四是使主体从肉体的有限中超越,进入精神性的激励,让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成为主体的理性认同精神。人的良知被发现,人性的真正价值被高扬,从而有可能使人进入一个更高的起点。 /iIP5v0mDqY8XvYYwywR+WAk0XCiIcYq+SwBkTsGlN9tE6nxQ9/5eilrh+GI9qg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