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面实施
——第二阶段实验成果

“网络支持下的散合式语文教学法”课题实验第二阶段总结

金海岸中学 郭铭辉

时间:2009. 9 ~ 2009. 7

班级:高二(5)班

班级基本情况:该班是高一上高二后重新组合的理科慢班。全班 52 人,无心向学的约占一半。

实验情况总结:

一、上网络课节数

32 节(每周一节)。

二、网络课上法及基本情况小结

(一)课前布置预习

由于上网安排在星期二早读后的第一节,所以早读课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读课文,圈出准备上网解决的问题或深化的问题。并准备下一节发言交流。

(二)网络课上要求专心致志,不得玩游戏。并且要求做好摘录,下课前要检查摘录情况

(三)基本情况小结

一年来,这个厌学情绪严重的班级,每节网络课学生都能出满勤;课堂秩序良好,玩游戏、开小差的现象虽时有出现,但都能得到及时控制。摘录相关资料也渐渐成为习惯,并且摘录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有用。可以说,网络课是这个班级上得最好的课。学生有句经典的话是:什么课都可缺,网络课不能缺。

三、网络课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影响

(一)学生发言情况的变化

总分的变化:新学年该班上的第一单元是必修第五册的小说单元三篇课文,发散思维课学生发言总分 159 分,平均每篇课文53 分。到本学期第二阶段也是学小说——《中国小说欣赏》,最末一单元两篇课文 188 分平均每篇课文 94 分,增加了 77%。二是发言质量的变化:在该学年的第一单元中“提问”的发言几乎占了 90%,“评价”和“质疑”的发言寥寥无几;而在最末一单元的两篇课文中“提问”和“评价”的发言基本上各占一半。(“质疑”的发言在这样的班级重视苛求了)第三是发言人数的变化,在该学年的第一单元中发言 56 人次,而在最末一单元时达到了 80 人次。

(二)对古诗共鸣教学的影响

古诗共鸣教学是我们课题的子课题,应该说要让这些慢班的学生达到与古诗共鸣的水平的确难度很大,更不要说诗歌创作了,因为他们本身缺乏悟性。但是由于网络的支持,拓展了他们的阅读面,所以也有不少共鸣文章产生,如廖定娣同学的与《湘夫人》共鸣的文章,她从湘夫人的等待联想到网上看到的一则民间故事,写出了它们的共鸣点。卢孙世同学在写与陆游的《书愤》共鸣的文章时,想到网上看到的岳飞和孔明的事迹,也揭示了他们的相近之处。张玉莹同学的《〈登岳阳楼〉共鸣》在网络的支持下写得左右逢源。想起孟浩然的《临洞庭湖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想起曹操的《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最难得的是蔡晓生同学和张展强同学他们不满足于听过老师讲的律诗创作的方法,通过网上查找更多的资料,分别创作出了《梦之秋》和《雨后》:

梦之秋

高二(5)班 蔡晓生

秋风瑟瑟催人醒,

落叶飘飘忧我心。

白鹤黄鹂啼柳岸,

桑田沧海已无景。

雨后

高二(5)班 张展强

漠漠细雨渐渐去,

纤纤柳条缓缓飘。

晴空一片无边际,

万水千山分外娇。

看到这两首意境鲜明,韵律工整的好诗实在令人欣慰。

(三)从“俩赛”看收获

1.从“课件制作及展示比赛”看收获

报名的十个同学有九个了参加比赛。九个课件都做得有声有色,充分展示出同学们把电脑知识运用于语文教学的能力。课件实用性强,图文并茂、精彩纷呈。一等奖作者李秉颖同学谈起课件的制作过程,感慨万千:“足足花了我一个星期的课外时间,做老师不容易呀!但越干越有意思。”这是所有参赛者的心声。它表达出了同学们对网络教学的兴趣和由衷的喜爱。而另一个收获是,所有参赛课件几乎都是传统教学的“电灌”教学,它让我们看到了教学改革的难度。

2.从“网络与语文”征文比赛看收获

在获奖的十四篇文章中,处处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感慨。他们感慨于网络自主学语文的轻松、有趣和神奇,感慨于网络中语文知识的无比浩瀚,感慨于网络对语文学习的支持竟如此巨大。的确,网络学习对传统的语文教学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观念的、非法的、手段的。

下面,让我以吴嘉儒同学的获奖文章作结。

网络,让语文课如此不俗

过去,在我们的潜意识中网络就是网络,语文就是语文。两者是不同的两个世界。这样的观点是不对的

语文,总是觉得课堂上的就是语文,离开课堂之后就什么也不是,从来没有想过两者能合二为一。

自从上了网学习了课文之后,对此我完全改变了,我见到的思维不再是一个班三四十个同学的思维,而是来自世界各地不同习俗风格,对课文的不同解释。和以前上课的方式不同了,我从未想过能与不同风格习惯的人交流。文化上的差异使我们对课文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老师也不再是只讲给我们听,不让学生提出另类的见解。现在语文课堂非常的活跃,你可以大胆地提出你在网上找到的资料、想法,与别的同学一起交流。

自从“网络与语文”相结合后我们的创造性不再被扼杀,对课文的见解不再单一。我觉得这是中国教育改革前进道路上的一大步。

从前,下课前老师总是把他的见解告诉我们,然后说这个是标准的答案,其实这个“标准”答案已流传了数十年,在这数十年中这个“标准答案”却未被人提出过怀疑。这是何等的悲哀呀。可现在不同了。下课前老师会和我们交流,提出自己的见解,下课后,我们都怀着不同的见解回家去。

读了许久的书,从未试过这样上课,每个同学对课文的见解都不同,对课文的了解也都不一样。

其实,每个人的生活环境、背景都不一样,它在影响着每个人对课文的不同理解。结合自身课文得出的见解是独一无二的。

我觉得就算一百个学生得出的见解都是错的,也比一百个学生得出一样且正确的见解更为重要。

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进步,才能培育出与现代、世界相结合的学生,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义。 mZ7caoCTETO1tc9rkwfMd414GnGk97GovhEY1StQE7aeeWqJtwwp4yxZ5AKuO8o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