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这一时期,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和发动下,陕甘宁边区掀起了学习、研究、宣传、普及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结合,大大提高了全党坚持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认真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历史实践表明,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自发进行的群众运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1.中国共产党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指明前进方向
早在1942年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中,毛泽东就从文艺的角度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向。他指出:所谓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文艺大众化的方向,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在形式方面,应该是生动活泼、多种多样和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内容上则必须是进步的、革命的和无产阶级的,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不能因为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而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尽管这段话是就文艺工作而言的,但无疑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在毛泽东看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包括三个向度:其一是政治向度,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基础上的大众化,而不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而另有所“化”;其二是主体向度,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一项大众所参与的事业,即使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而绝不应该是“少数人所得而私” ,“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其三是实践向度,就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即武装大众的思想,指导大众的实践。这三个向度在互动中达到有机统一。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降低其科学性和理论品位,使之庸俗化,不是取消其在党的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使之多元化,更不是混迹于流行文化的大众化,使之肤浅化。
新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社会结构的深入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越来越不关心并逐渐感到陌生,有的甚至还借反思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出现的问题,直接挑战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地位,鼓吹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及民族虚无主义等。如何在思潮多元化的社会继续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占领人民群众的思想阵地,引领当今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在此背景下,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仅高瞻远瞩地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且为其指明了方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和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中国共产党能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组织引导
延安时期,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对象和实施主体,不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口号的提出,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实施,中国共产党都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引导作用。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施上,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多种途径和方法,从成立编译部翻译马列原著到成立各类研究机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再到运用马克思主义加强对干部群众的教育,最终实现了在文盲、半文盲的国度里,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熟悉和认同党的方针和政策,从而自觉地投入到抗日战争的伟大浪潮中。可以说,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组织引导,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非但不能取得成功,中国革命也将无法取得胜利。
新时期,我们面临的文化形势和政治态势更为严峻,如何在多样化的社会思潮中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一方面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驾驭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运用能力。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利用自己的组织领导力量让马克思主义为更多的人民大众所认同和信仰,从而争取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九十年的光辉历程表明,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组织领导力。当前,中国共产党在结合中国国情、党情、世情的基础上,从大局出发,细处着手,切实发挥自身的领导力,不断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从而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广泛占领人民群众的思想阵地。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是实践性。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特性以及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我们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革命时期,中国的现实问题是革命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革命的胜利。因此,在当时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要为这个目的服务。对此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列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 在干部教育中,毛泽东也指出“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 否则,虽然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非但达不到学习的效果,还解决不了最终的实际问题,那是非常有害的。正如毛泽东所说,“许多同志的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所以,虽然读了,但是消化不了,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它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的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的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及其理论工作者就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来学习、宣传、普及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
当今社会,我们的现实问题是发展问题,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要为这个目的服务。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总体上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表现为经济总量大增,综合国力迅速提升,政治民主化进程日益推进,社会主义的文化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蓬勃发展,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济方面,如何持续推动中国的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政治方面,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文化正经历着“走出去”和“引进来”之间的矛盾,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社会方面,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分化的日益严重不仅影响着社会的整体稳定,还极大地考验着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这些既是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也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始终以现实问题为中心,在实现人民大众认识、认同和信仰的基础上,积极引导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实践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也必然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因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内容,理论的内容和方法都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1.理论内容的创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更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对此,党在延安时期就有着深刻的认识。早在1941年,毛泽东就曾提出要宣传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也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新的创造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立足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的革命问题,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之后的历史和实践也都证明,唯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才能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回答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针。党的十七大把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大众化的过程。
2.理论宣传手段的创新
有了创新的理论内容,还不足以保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能够实现,如何把鲜活的理论内容用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采取了多种创新性途径和方法,主要表现为:依托书报杂志,介绍传播马克思主义;成立各种研究机构,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加大群众宣传教育,推广普及马克思主义。这些路径和方法广泛宣传和普及了马克思主义,提高了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前,由于时代内容、时代特征的巨大变化,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需要创新理论的宣传手段。一是要创新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比如,为人们所熟悉的大众报刊,在其封面、排版、文字等方面巧用心思,改变传统理论式读物沉闷、缺乏视觉效果的不足,增强其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吸引力。再如,电视传媒,除了利用每天的新闻联播对大众进行理论熏陶外,还可以增加一些历史人物、典型事迹的讲解,在电视剧、电视广告中渗透一些党的方针政策和主流价值观,让大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获得马克思主义教育。二是要发挥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中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网民,他们习惯于从网络上寻找资源,获得教育。可以说,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媒体凭借其资源丰富、时效性强、互动性强的特点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普及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对网络、电子媒介等的利用,但考虑到网络的一些负面信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其传播内容和形式进行精心选择。尤其是拥有政策资源优势的政府官方网站,要及时发布和更新权威、准确的信息,向大众宣传和解释一些理论观点,增强受众点击和阅读的魅力,让人们在获取资源的同时,了解当前的政策形势,从中受到教育。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延安时期的历史实践表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即“从群众中来”,采取群众所熟悉的语言和易于接受的形式;“到群众中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采取群众所熟悉的语言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终能否“回到群众”中去,在群众生活里发生作用,关键要看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能否采用群众听得懂、所熟悉、所接受的语言。延安时期的历史实践表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实现话语的转化,变抽象的语言为具体的语言,实现政治性的话语向大众通俗性的话语转化,从而向群众说出易于理解、值得信赖和可以接受的话,避免因理论上的艰涩难懂而导致群众的厌烦情绪。早在20世纪30年代,艾思奇就以群众所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大众哲学》一书,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运动。1942年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指出,“党八股的第一条罪状就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因为长且空,群众见了就摇头,哪里还肯看下去呢?……最不应该,最应该反对的就是言之无物的文章。” “第三条罪状就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毛泽东特别反对这些做法。他强调,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化”成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在内容上要言之有物,反映真理,有的放矢,在形式上要用群众喜欢的、能听懂的中国语言来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还身体力行,深入民众,用老少皆知的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典故等通俗易懂的语言去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哲理,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浓厚的中国风格和特点,成为老百姓所熟知和喜爱的东西。在毛泽东的著作里,这样的例子俯拾即是,如“实事求是”、“三大法宝”、“两条腿走路”、“糖衣炮弹”、“纸老虎”等词语都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信手拈来的,浅显易懂,十分生动形象,非常易于理解和传播,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和欢迎。因此,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要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及思维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点简明化、通俗化,保证大众能看得明、听得懂、学得进,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
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采取群众所适合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他们既有同质性又有很强的异质性,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想取得切实的效果,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法,相反要针对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宣传形式。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所开展的理论学习、整风运动都体现了这一点。针对受过中等教育的群体,结合其文化程度相对较高,但马克思主义信仰还不够坚定的特点,通过马克思主义进学校,讲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引导其正确区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从而在心理上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针对文化水平较低的初等教育水平及以下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鲜活的形式引导人民大众认知马克思主义,如让理论工作者深入到群众中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典型事迹等。针对数量众多的文盲,则通过树立农业和工业上的典型模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也非常广泛,对于不同的对象,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方式。针对受过高等教育及以上水平的大众群体,如大学生群体、青年教师、国家公职人员等,由于其认知水平较高,能较自觉将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通过理论学习和理论宣传的方式进行。通过提供各种平台,让其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引导其在能力和兴趣所及的范围内,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实践。针对未受教育或受过很少教育的民众,典型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形式。通过鲜活生动的事例来教育人们,比起抽象的理论说教,更能让他们感受到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更能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就在他们的生活实践当中,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和直观效果。
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为着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种理论要想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和掌握,就必须最大程度地代表和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能够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么,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去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的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是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 可以说,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整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来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在根据地开展减租减息政策、大生产运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战时农民的经济负担;开展民主政治建设,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建设,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广大人民群众从日常生活中直观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及其提出的各项方针政策是为着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是值得信赖的,这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了良好基础。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要紧紧围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心一意搞建设,聚精会神谋发展,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