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全面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及其当代价值

随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确立,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不仅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而且也以制度优势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然而,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短缺、供需紧张、发展极不平衡的国情,很难在短时间得以改变。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没有现成的道路可循,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马克思主义如何进一步深入传播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也是没有模式可循的,需要根据社会条件的变化进行更广领域的大众化途径的探索。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道路上,我党通过组织路径、文本路径、斗争路径、实践路径等形式基本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学习、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模式。这一时期的路径选择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诸多参照样本。

首先是组织路径。组织路径和制度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制度建设是组织建设顺畅的前提,组织建设又是制度建设的有力推手。组织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为有效的途径,它能够从制度上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不同层次得以落实。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行各业制度的不断完善,组织路径的功能更加强大,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路径优势。宣传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以及军队和各行各业制度的完善,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组织路径提供了保障。

1956年5月,全国新闻舆论宣传改革的序幕揭开。在这次改革中,宣传网是否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是否应该进行改革,是一个突出问题。经过对宣传网存在问题的调查以及多次会议的讨论,1958年3月31日,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宣传网问题的通知》。至此,由中央直接领导的全国性宣传网工作制度从党的群众宣传工作主渠道中淡出,个别地区保留的宣传网组织延续至“文化大革命”爆发。

新中国成立后,军队的制度建设为其他领域制度建设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提供了成功的组织路径范例。军队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地位,加强军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加强军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一方面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军队领域的开展,另一方面能够促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在更加宽广的领域内进行。如20世纪60年代初期,为纠正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左”倾错误,党中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军队制度化建设的启发下,先后制订了农业、工业、商业、教育、文艺、科研等方面工作的条例。这些条例的出台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了组织路径。

在农村,人民公社中的党组织,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各级和各部门工作的领导,通过各种形式向党员、团员和群众宣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时事政策的教育等等,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主要组织路径。

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实行党委领导下的行政管理上的厂长负责制,党委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工会工作、共青团工作以及企业中的生产的、政治的、文化的群众运动,实行全面的统一领导。党委负责制是国营工业企业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路径。

在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高等院校的党委会,是中国共产党在高校的基层组织,是学校工作的领导核心,对学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这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度路径。

组织路径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教育方式。关于青年学生的教育,毛泽东指出,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时期,青年世界观的正确与否,对社会主义事业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青年学生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列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和集体主义观点、劳动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

其次,文本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常规路径。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初期,它是一种主要的路径形式。由于文本具有相对稳定性、受众群体的广泛性等特点,在新中国成立后,文本宣传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路径。

优秀的经典文本资料的大量出版是实现文本路径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后,全党和全国人民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热潮。为了满足学习的需要,在中央精神指导下,马列和毛泽东著作的出版工作有计划地进行,并且迅速展开,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从1949年到1956年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出版的八年中,马列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工作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局面。马列著作的大量翻译、出版,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广大人民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可能。

以文本路径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除了翻译、出版马列著作外,还需要一些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要理论成果给予通俗化的解释。如李达撰写的《〈实践论〉解说》是影响广泛的重要著作。毛泽东对李达的著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称赞,他说:“这个《解说》极好,对于用通俗的言语宣传唯物论有很大的作用。” 一些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解释和宣传,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接受。

此外,斗争是这一时期的特殊路径。新中国成立后,特殊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干扰。特殊的形势决定了特殊的大众化路径,对外斗争方面以中苏之间论战为例,这是一场如何正确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论战,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特殊路径。

中苏十年意识形态大论战期间,我党不仅对全体党员干部,而且对大专院校以及中学的全体师生,都进行了深入持久的反修正主义的教育。“一论”和“再论”无产阶级历史经验专政的文章、关于纪念列宁主义的文章、“九评”都被列为政治学习和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教材。通过对这些重要文献的学习,人们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想认识普遍得到了提高。

在国内,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受国际国内各种因素影响,一些人还受到非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对人民群众中存在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改造教育,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

当然这种思想改造运动不是生硬地进行的,而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步使那些持有非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人认识到自身的问题,通过日常生活中与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人接触、共同劳动,使他们得以改造。如在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问题上,毛泽东首先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在各方面的显著进步。同时指出,“不应当因此自满。”他说:“为了充分适应新社会的需要,为了同工人农民团结一致,知识分子必须继续改造自己,逐步地抛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他希望我国的知识分子继续前进,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逐步学好马克思列宁主义。

实践路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的关键环节是把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吸收落实到实践中。20世纪60年代,在中华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以典型人物教育广大人民的运动,这场教育运动中学习的典型人物就是雷锋。雷锋是在毛泽东思想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一名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精神内容之一就是发扬“钉子精神”,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自觉接受党的教育,严格要求自己。另外,雷锋精神还包含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雷锋精神说明了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提高个人生命价值的重要途径。学习雷锋运动在全社会的开展及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种影响突出表现在学习毛泽东著作活动的深入持久地开展上。在雷锋精神鼓舞下,伴随着学习热潮的不断深入,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从部队到地方,从机关到学校,从城市到农村,从中央到地方,掀起了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这在很大程度上在更广的范围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全面建设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很高的借鉴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全面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呈现出一个与时俱进的多样化且不断发展的状态。当代社会,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进一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理论接受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相信人民群众能够接受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并且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新的发展,从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再到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这充分反映了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既能够继续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同时又能够根据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相结合,进一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

其次,根据大众化对象的特点,分层次以不同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一特点就决定了我国人口的整体素质是不相同的。从文化水平和对理论的认知接受能力来看,知识分子群体对理论的接受能力最强,而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论接受能力相对弱些。因此,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切忌脱离群众,一味追求“脱俗”的马克思主义经院化倾向。对于知识分子,可以根据他们的研究能力在理论深度上继续延伸,可以举办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或者办一些理论刊物来吸引他们。对于人民大众,可以广泛采用一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吸引其目光。比如通过一些电视、电影作品,文艺演出等多种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行。

再次,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关注民生结合起来,既要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又要关注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全面建设时期的思想教育运动既关注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同时又强调人民群众的实际工作生活。现阶段也是如此,从“七个怎么看”到“八个怎么办”,实际上反映了政府对于群众生活的关心和用心,党和政府并通过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推出的一些惠民政策,不断完善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只有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他们才能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坚定走这条路的信心,才能真正拥护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拥护马克思主义。

此外,通过典型人物的影响带动、以学习典型代表为路径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面建设时期,毛泽东在全社会掀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性。在当代社会条件下,各行各业不断涌现出时代先锋或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典型人物,要把他们的事迹在社会上广泛宣传,以典型人物的事迹去感染更多的群众,从而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zfbrr1SeoFoi15BOBmRYhIuf4BLVVqXNuQDmpxRJx7/LscrBb1yevuz9m1dMZ2R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