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毛泽东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命题,但他一直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活动,尤其是在他的著作和言行中所表现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时至今日仍然闪烁着历史的光芒,投射出时代的气息,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的探索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必然要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唯一途径和根本方法。毛泽东对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就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通俗化,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 。可以说,毛泽东把毕生的精力用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之中,并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大众化、马克思主义要大众化什么”等层面,进行了具体而深刻的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首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大众”原指参加军旅或工役的多数人。现代意义的“大众”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众多的人,二是泛指民众、群众。所谓“化”,毛泽东指出,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 。所谓大众化,就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毛泽东进一步指出:“什么叫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思想感情”要和“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命题,必须要正确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这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是毛泽东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第一次提出来的。他指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比如,在阐述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时,毛泽东使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中国化的语言,既简洁明了,又通俗易懂;为了阐述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他指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再比如,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关系时,毛泽东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就得亲口吃一吃。” 这样,毛泽东就使抽象化、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了大众化的语言风格。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认识和分析之中,我们可以明确知晓:要做到“彻头彻尾彻里彻外”地将马克思主义变成当代“中国的东西”,就必须解决和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的问题。中国化要求大众化,然而中国化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完成大众化;大众化促进中国化,但只有在坚持大众化的实践中,使群众真正掌握理论,才能充分发挥和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真正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其次,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大众化?实现大众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封闭在文人书房中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理解和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出理论的指导作用。然而,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而且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革命,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而又复杂的问题,只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照抄外国经验,不可能解决好这些问题。而且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文化,要使中国人民广泛地接受它并使其在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就必须寻求一种为中国人民所能理解和接受的民族形式,才能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这就需要用中国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形式,通俗易懂地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基本原理以及基本要求。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才能被中国人民群众掌握,才能在中国充满生机和活力,并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因此,毛泽东强调:“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 但是,“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唯有如此,才能够使马克思主义掌握中国人民群众,最终引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的胜利。

最后,马克思主义要大众化什么?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然而马克思主义的许多方面又是系统的、抽象的,要想真正发挥出它强大的物质力量,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要求等“化”为大众的话语,实现其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在这方面,毛泽东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一是哲学领域的大众化探索。毛泽东使用中国古代“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个典故,批评党内一些同志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往往被眼前的细微事情蒙蔽,而抓不住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他使用“千变万化”这个典故,说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幻多端、纷繁复杂的,等等。毛泽东经常使用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语言形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进程,使中国人民逐渐认识、理解和掌握这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理论武器。二是历史领域的大众化探索。马克思主义只有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因此,毛泽东强调:“马克思主义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如果每句话,包括马克思的话,都要照搬,那就不得了。” 毛泽东正是在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推向新的阶段,从而确保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实效性。三是文化领域的大众化探索。作为在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要想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为“中国形式”,最终实现其大众化效果。比如,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用人民民主专政来取代,从而具有中国化的风格和大众化的语言;再比如,为了阐述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毛泽东使用“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等等。这些通俗易懂的话语,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要求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从深奥到通俗、从抽象到具体、从外在理论到内化为大众精神信仰的一种转变。这就要求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内容通俗化、表述形象化、宣传普及化等等。为此,毛泽东不仅从理论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且从实践层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进行了探索。他不但坚持自身的理论学习,还身体力行,积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要求方面的探索,从而成为我们党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伟大奠基者。

首先,内容形式要通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与民族的形式、民族的语言以及民族的情感结合起来,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理论形式。毛泽东指出:“真想实行大众化的人,那就要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否则仍然‘化’不了的。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际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 。毛泽东指出,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并为之服务才能说是大众化,否则只能是小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体现出来。为此,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容通俗化。因此,毛泽东明确指出:“为了做好我们的工作,各级党委应该大大提倡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使之群众化,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所掌握,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 可以说,毛泽东在这里所讲的“群众化”与大众化是同义的,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等内容,变成通俗易懂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变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毛泽东对这方面的探索,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又是对中华民族的优点和长处的发展和吸收,为中国人民所容易接受和理解,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表述方式要形象。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毛泽东比较注意用形象化的语言来对人民进行宣传、教育。他既从中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理论家那儿学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并与马克思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散发出新的光彩;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丰富的养料,运用许多民谚俗语,使马克思主义具有通俗化的特点和鲜明、生动的文学色彩。比如,针对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矛盾、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斗争问题,他提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针对人民军队力量薄弱,敌对势力强大的特点,他制定了“以一当十”、“以十当一”的伟大战略和战术指导思想。他用老子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来说明在分析问题时“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他用庄子哲学寓言的“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来说明在观察事物时“不但要看到部分,而且要看到全体”;他用唐朝魏征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来说明调查情况、认识对象要全面和客观,只有这样,才能“防止错误,防止僵化”等等。这些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解释,既生动形象,又通俗易懂,是中国化、民族化、大众化的形式和风格。

最后,宣传教育要普及。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此来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和各项政治任务的完成。早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后不久,毛泽东就亲自深入到安源煤矿工人夜校,传播马克思主义,提高工人的革命觉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和彭湃等人就开办农民夜校,利用学习文化的形式对农民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政治宣传的普及乡村,全是共产党和农民协会的功绩。很简单的一些标语、图画和演讲,使得农民如同每个都进过一下子政治学校一样,收效非常之广而速。” 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整风运动,标志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已经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成长,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准备了条件,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宣传教育要“为团结官兵、团结军民,团结友军,瓦解敌军,保证练兵、供给和作战任务的完成而奋斗” ,对夺取全国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他指出:“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提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应当有共同的认识。” 他在晚年仍然多次强调,人们尤其是党的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习马克思列宁著作。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途径的探索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普及推广,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毛泽东不仅在解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要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且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首先,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的“竞赛”活动。这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基础,也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群众的前提。毛泽东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他还指出:“我们的任务,是领导一个几万万人口的大民族,进行空前的伟大的斗争。所以,普遍地、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的任务,对于我们,是一个亟待解决并须着重地致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 因此,只有这项工作搞好了,才能够做到用理论武装群众,才能够保证我们党的事业取得胜利。为了让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1938年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的“竞赛”活动。他说:“我希望从我们这次中央全会之后,来一个全党的学习竞赛,看谁真正地学到了一点东西,看谁学的更多一点,更好一点。” 毛泽东还多次以自己亲身体会,强调阅读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重要性。在党的七大会议上,毛泽东曾经特别向大家推荐至少要读五本书。后来他又指出,如果五本不够,可以选十本。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说:“如果在今后三年之内,有三万人读完这十二本书,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那就很好。” 建国后,毛泽东对开展马克思主义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55年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他指出:“我们要作出计划,组成这么一支强大的理论队伍,有几百万人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即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反对各种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 1964年,毛泽东要求党内高级干部,不管工作有多忙,都要挤出时间读一些马列的书,弄通马克思主义。同年6月,他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注意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接班人。怎样培养,第一条就是要使人们“懂得一些马列主义,懂得多一些更好”。可以看出,毛泽东始终认为,把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这项工作搞好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事业的发展也就比较顺利了,党的事业的胜利发展也就有了根本保证。

其次,坚持理论要和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中国化和大众化的过程。毛泽东把毕生的精力用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就是在中国如何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重视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这其中,如何“实行”起着关键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只有与人们的思想实际、人民关心的问题、人民接受思想教育的思想特点结合起来,贴近人民群众的思路和语言,才能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要与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群众不买你的账”,那么,革命的理论就不能掌握群众,也就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一定要努力探讨符合人民群众的思想方法和接受方式。

最后,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是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否顺利推进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决不是教条,而是最鲜活的实践总结和提炼。因此,毛泽东指出:“真正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一种,就是从客观实际抽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得到了证明的理论,没有任何别的东西可以称得起我们所讲的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客观实际产生出来又在客观实际中获得了证明的最正确最科学最革命的真理。” “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她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作为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实际相结合。然而,什么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呢?所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 。为了进一步将这个原则阐述清晰,毛泽东将此比喻为“有的放矢”,也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箭”来射中国实际的“靶”。此外,毛泽东还赋予“实事求是”以新的含义,来充分说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含义。毛泽东就是这样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将深刻的、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MbP4x9MlsR8pWczhZBUqf5Ys7ga3ZXzciG3c0FZ+AdcgG/obtK1XWdm7oLG6ZMj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