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及管理对策

苏成荣

摘 要: 伴随着建立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提出,贫困大学生群体成为了社会及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焦点。本文重点阐述了当代贫困大学生群体产生原因、分析其心理特征,并结合高校实际,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与心理双重困难,提出了解决对策。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性,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卡特尔 16PF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根据人格理论分析了贫困生人格的成因: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成熟动机强烈,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关键词: 贫困大学生;心理特征;管理对策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滨州市两所本、专科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调查方法:首先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 400 名贫困生和 400 名非贫困生,然后再利用卡特尔 16 种人格测验量表fl6PF1 进行统一测试.发放问卷各 400 份并回收问卷。数据统计采用W_I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和SPSS软件包。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共收回贫困生 368 份和非贫困生 392 份,问卷有效性分别为 92%和 98%。

调查分析:

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格因素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 16PF值。通过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有恒性(G)、忧虑性(O)、独立性(Q2)、自律性(Q3)四个方面分值高于非贫困生,而在聪慧性、稳定性(C)、兴奋性(F)、敢为性(H)、世故性(N)、实验性(Q1)六个方面分值贫困生低于非贫困生。通过统计分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聪慧性和敢为性(H)两个方面差异显著,其显著性小于 0.05,而在兴奋性(F)方面显著性明显,其值小于 0.01,表明贫困生较朴实,做事审慎、保守,甚至有退缩倾向。

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次级人格因素。比较卡特尔教授在研究人的l6种个性因素的基础上,认为有 4 个次元素可以进一步诊断人格特点根据卡特尔的次级人格因素分数的计算公式。利用相关数据计算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次级人格因素;贫困生在内向与外向方面与非贫困生差距明显,其显著性差异小于 0.05,表现在贫困生相对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不主动,甚至缺少自信。

二、贫困生群体的形成特点及其心理特征

(一)当代贫困生群体形成的两大特色

“地域特色”是贫困生群体形成的特点之一。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来,我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升。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政策向东部海地区的倾斜及我国地域资源的差异,造成了我国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飞速发展,而西部经济发展滞后。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及社会经济体制又处于发展变革的时期,此促生了高校贫困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的出现。据统计,当前高校里的出现的经济特困生主要集中在“西北、南、东北”等地区,而华东地区的贫困生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扩招特色”是贫困生群体形成的另一主要特点。随着当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大增,普通民众改变了对待知识的观念,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社会也更关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二)贫困生群体心理特征

据调查,当前贫困生群体在面对经济和心理的双重困难时,在思想行为上出了分化。其中一部分同学能正确面对现实,勇于挑战困难,热爱生活,关心他人,有良好的人际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对待学习认真刻苦,态度端正。而另外一部分贫困生在经济和学习的双重力下,心理出现了障碍,这部分同学的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自卑、自闭、人际关系敏感、心理焦虑、态不稳定、抑郁、心理负担过重、多愁善感、学习障碍等诸多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学生长期压抑心理的闷,得不到及时的疏通和引导,将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致使其学业难以为继,甚或少数学生走向极端。

(三)影响其人格特点形成的因素

1.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 3O5 名来自于农村,其中 164 名来自于边远山区,这些地区信息不畅通,消息相对比较闭塞,人们生活状态相对比较落后,导致贫困生从小见识少,对有些新科技不了解,没掌握。另外,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教育相对落后,学生的知识面较窄,所以进入大学后,贫困生在聪慧性方面与非贫困生有一定差距。同时,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也导致了部分贫困生产生了一定的自卑心理,兴奋状态较低。

2.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

本研究贫困生群体中有 313 名来自于多子女家庭,其中 195 名同学表示父母由于家庭压力较大,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关爱和关注,致使他们从小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并且不自信。为了免受伤害,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不能主动与人交往,偏内向,极易产生自轻、自贱、自畏等自我意识的偏离,行为上也往往表现为退缩。还有 65 名同学表示习惯于用不平衡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们在交往中不能善待自己、宽容别人,叛逆的行为既伤害同学间的感情,又挫伤本人的自尊心,形成人际危机。另外,经济上的拮据也往往限制了贫困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机会,客观上强化了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

3.成就动机强烈

在访谈中有 310 名贫困生表示,由于从小家境贫寒,使他们更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更早产生了为父母分忧的想法,并有强烈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的动力,也就是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此,在高校里,贫困生在自立、自律、有恒性方面要好于一般同学,他们更能吃苦,更有韧劲。

三、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管理对策

(一)解决生活经济困难

贫困生的资助体系健全和完善是解决贫困生群体经济困难的首要保障。

1.建立贫困生库。加强对贫困生、特困生的调查审定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档案,分类管理,根据实际情况随时更新。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要于并主动了解贫困生的近况,对于不符合贫困生要求的学生要及时将其剔出贫困生库,而对于因各种变经济出现困难的学生将其及时入库,加强贫困生库的管理,可以更加有效的管理贫困生群体。

2.学校二级学院设立爱心专项奖金。可以通过有力的宣传,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作用,鼓励教师奉献爱心,设爱心专项奖学金,针对学院成绩优异,生活特困的个别学生。

3.发挥学校自身专业特色,与知名企业联合,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此项奖学金主要面对学习成绩优秀,专业排名靠前的优秀大学生,力度较大,范围较广,激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学好专业课。

4.完善“奖学金、贷款”管理制度,提高资助效率。随着贫困生数逐年增加,一方面,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奖学金力度和覆盖面,积极鼓励贫困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奖金;另一方面,国家应该继续扩大和完善高校学生国家助学贷款管理制度,增加信贷数量,建立并完善借还贷相应法规,提高贷款发放效率,及时有效的帮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5.实行缓交学费、及减免费制度。此项工作首要是保证公平、公正原则,学校可通过学生选举,辅导员摸底,并及时与家长沟通各种方式,确保受助对象的真实可靠性,其次还要做好学生“诚信”教育,确保学生在缓解了暂时的经济困后,能在规定时间内还清所欠学费,减轻学校负担。

(二)解决贫困生群体心理困难

1.培养贫困生树立正确贫困观。大学生贫困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家庭根源。有的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贫困”的现实,有部分贫困学生会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攀比,形成严重的心理落差,从而开始厌恶社会,愤世嫉俗;还有少数同学采取逃避、消极的应对方式,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锁起来,关上心灵的大门,在孤独、自卑、阴暗的世界里,久而久之形成严重的心理疾病,给社会、家庭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教育方式,告诫贫困大学生,贫困只是暂时的,并不耻辱,只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和精神财富。古往今来,多少名人雅士都经历过贫穷苦难的生活,他们在贫困中长,逆境中成材。教育贫困大学生们正确对待贫困,勇于面对不幸,在逆境中磨炼意志,锻炼毅力,激励斗志。

2.培养贫困生自立、自强、自信的信念。教育贫困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勇敢面对生活,观地对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给自己合理的定位,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能,在学习、工作、生活中不断的磨练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找到自信。只有拥有自信的学生才能勇敢对困难,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生活,热爱生活。

(三)开展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训练

笔者针对贫困生人际关系能力不高、乐群性分值低、较自闭等心理特点,尝试开展了一些人际交往和沟通方面的团体训练如在“肯定性团体训练”中,要求贫困生合理分析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寻找消极的自我意识,然后运用自我辩质训练向消极的自我意识挑战,最后通过角色扮演法及各种社交技巧的训练,实现认知重建。一位同学在参加完“信任之旅”活动后表示,能信任别人是温暖幸福的,被人信任是自豪的,给别人一份信任,给自己一种责任,人与人之间相处就会更融洽。可见,贫困生在团体训练中能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并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关爱,进而提高了兴奋性,增强了信心,学会了与他人积极相处,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了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帮助贫困生从实践活动中增强自尊和自信

从自身实践中增强自尊和自信,不仅在学习方面努力,而且要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勤工助学的意义不只在于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使贫困生通过实际行动来克服困难,从而增强自尊和自信。笔者研究期间,尝试在学校勤工助学群体中组织开展“十佳服务标兵”、“意志坚强好青年”、“逆境中的英才”等评选活动,使贫困生认识到,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懂得拥有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是财富,自身具有的如坚韧、勤奋、吃苦耐劳等品德都是自己独有的美德。认识到在人才济济的大学校园里,不要盲目通过追求成绩来满足自尊的需要,学习能力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以及健康人格等都是学有所成的体现。

(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经常遇到贫困生因为老师一句伤害性的话、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如“这个老师从来都不关心和过问我的学习”,“这个老师看不起我”等。因此笔者认为要为贫困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的育人环境,引导师生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贫困生,不歧视、多理解、多帮助贫困生,减轻贫困生的贫困感和自卑意识,改善班级、寝室等小群体的人际关系。对于贫困生来说,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他们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应在小群体中营造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团体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这对于调适贫困生的自卑情绪、开启他们封闭的心灵、增强其交往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发动师生扶助贫困生,形成全员助困的良好氛围在师生中积极倡导爱心助困活动。从经济、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帮助贫困生,唤起全校、全社会对贫困生的关注和支持。 W2NJ8XnZjs9Jv4WnVz1g9ETMkGjvm+S7O6ekeUDEFPIumPB6hvgZeD8nnU7Fqz4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