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浅析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李 芳

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大学生一些身心健康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日益严峻的现实,分析了造成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阐明了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素质教育

高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是一个高知识层、未成熟的青年群体,他们虽然更能接受较为复杂的情感和事件,却常因大学时代各种充满冲突的成长任务困惑和挣扎。高校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而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以及个人成才。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

1.生理与心理发展不平衡

由于家长对子女的过高期待、过分保护、关爱,造成孩子生活能力差,对家长的依赖性强,造成孩子的生活能力差。认为别人的付出是应该的,自己有权利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而无需尽义务。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行动时不考虑后果。

2.环境变化造成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但是,在这一重建过程中,有些新生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环境的变迁。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痴迷网络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部分大学生整天沉醉于网络之中,在虚拟的环境中不能自拔,把网络作为在校园中发表言论、交流感情的最主要场所;甚至无节制地上网玩电脑游戏、聊天,从而导致经常无故旷课、多门课程不及格,严重影响了学业。

4.学习与考试不适应造成的学习压力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更多的是要自主地学习、探索和实践,而部分新生还在用中学的学习方式来应付大学的学习,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的事务,经常处于上课过于紧张,下课无事可做的松紧失调的心理状态,结果事倍功半,从而导致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产生焦虑、抑郁心理。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数量上和技能上亟须提高

面对急速扩大的高校规模及不断增长的学生需求,各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面临着一个同样难题,即从事该方面工作的教师少,满足不了广大学生的迫切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中,有专、兼职两支教师队伍,在人员构成上主要由心理学教育学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者两部分构成,但多为兼职,专职教师太少,难以满足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专职教师的发展定位、兼职教师的待遇与管理等也是大家所关注的。

2.工作重心不够到位

目前,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认知的偏差,重障碍性咨询,轻发展性咨询;重心理问题出现后的补救,轻预防教育工作,这些都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从根本上确立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其他教育工作整合为一,充分发挥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的作用,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落实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3.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在内涵上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等概念是基本相同的,实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由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活动构成的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是专门组织实施的具有独立形式的教育活动,也可以渗透在其他教育活动中,间接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规划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校所有部门教职员工都负有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责任。通过开设必修课、通识课,组织实施本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2.积极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站、心理委员、心理咨询员、心理守护员五级网络的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心理委员深入了解心理弱势群体情况,定期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援助和思想教育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心理健康意识,避免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3.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在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整理,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如具体成员结构、教育背景以及经济状况等)、在校表现(如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特长爱好、社会能力等)、个性特征及存在问题(如气质特征和性格特征)、心理健康状态分析等等,并根据需要随着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对其异动情况及时把握并对心理健康档案进行必要信息的填充。

4.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校风的外在表现,对学生的教育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橱窗的作用,大力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利用每年的“5.25”大学生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营造关心、关注、关爱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通过开展日常的讲座、团辅、心理电影展播、素质拓展、心理健康援助与疏导等系列活动,努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

5.建立学校与学生家长、社会沟通的机制

学校应该把家庭和社会的心理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与学生家长密切合作,让学生家长了解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子女在学校的表现;同时,向学生家长了解学生的志趣、嗜好、性格、气质以及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特点等,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形成合力,通过信息互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华萍.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8 (4).

[2]黄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策略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08 (8).

[3]马晓芳.浅析新时期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 (4).

[4]王中成.试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科教文汇,2008 (9).

[5]谢彦红.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11). UqGKhrwxHYh5OPv7mxa2Xobb6gff/Wn1DNyUlsISr1ZvAvPuU7NFh+O+J48EMe9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