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研究

王健勇

摘 要: 本文从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入手,提出了解决途径。思想认识、工作机制、教育教学手段、教师队伍建设、宣传载体五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基本途径。这有助于我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我们高度重视的工作之一,因为培养什么样的人直接决定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大学生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产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而他们所面临的这些严峻问题,不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完全解决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存在着内在的关联性,但毕竟存在着极大差别,两者是不能互相代替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不同:

(一)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不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各自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一种活动,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的。其研究对象是全社会所有成员,特别是青少年。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等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完善人格、提高心理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过程。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尤其是心理问题。

(二)价值目标与工作目标不同

在价值目标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价值导向性,注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的培养,它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而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然属性,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是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下,按照心理活动和认知形成规律,进行循序渐进的价值观引导,注重营造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建立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健康的人际关系。在工作目标上,二者的关系表现为终极目标的一致性和具体目标的层次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培养“四有”新人是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总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三)工作方法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同的工作方法。思想政治教育通常是以课堂讲授、报告、讲座、评比、竞赛、参观、访问等集体的方式进行,方法多为经验的总结,缺乏扎实的理论背景和系统的步骤。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建立在心理学理论和实验的基础上,较为严谨、系统,科学性和操作性较强,具体的方式上,思想政治工作可由多人参与,具有公开性,在方法上多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一对一”,具有绝对保密性,在方法上多具启发性和自觉性。

(四)教育模式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模式,也即对人的本质的影响方式上有着差异。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切入到人的本质的不同层次的关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所体现的是由上而下、由外而内、由表及里、由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的逐渐内化的教育过程,而其影响力的大小,最终取决于对个人内心世界作用的深度与强度。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从人与自己的关系出发,自下而上、由内而外、由里及表、由微观向宏观的逐渐外化和渗透的过程,其影响力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个人对社会作用的层次与力度。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尽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从广义的教育学涵义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以大学生为工作对象,所要解决的都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人的精神领域内的问题,同属育人工作。具体言之,两者的联系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历史同源性。

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心”即是“性”,即把心理等同于个人的人品。人们也往往把心理问题同个人人品联系起来,认为心理有困扰就是思想道德品质有问题,因此长时期以来对心理品质的培养实际上是通过思想道德的培养来进行。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同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心理与思想观念都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对客观世界的能动的反映,都属于个体精神范畴,思想观念是社会思想规范、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心理是个体诸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心理和思想观念产生的源泉都是客观世界,但心理决定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和模式,思想观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心理包含着思想观念,思想观念属于整个心理的范畴,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服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规律,思想观念作为高级理念和个性倾向(理想、信念、世界观)其形成的基础是一般的心理素质,已形成的思想观念对心理素质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

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防治心理疾病,保持心理健康的教育。具体地讲就是让大学生有良好的心态,对自我、对客观世界加以认识和把握,体现出较高的自我调控能力,没有人格缺陷和障碍,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积极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高尚的审美情趣等等。这些与思想教育对受教育者的最终培养方向和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

(四)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都强调多样化

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和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建设出能体现社会主义特色、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以课堂教学、课外教育指导为主要渠道和基本环节,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资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在思想认识上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人,在如何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既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片面的夸大某一方面,也不能把两种问题简单的当作同一性质的问题来解决。要正确认识两者之间的联系,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掌握更多的具有说服力的心理学知识;为了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必须以塑造学生好的思想政治修养为前提。只有这样,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得益彰,互相渗透,才能做好培养学生良好的修养和健康的人格。

(二)在工作机制上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常设立专门的教研室,通过课程讲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是以学校的某个职能处室为单位,配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普查、心理知识宣传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课的开设则还没有被重视起来。在这样的形势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契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工作机制,努力让这两种教育队伍和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有健全的组织体系、必要的经费和物质保障、科学的考核和评定标准,在机构组织上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保证。

(三)在教育教学手段上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实际应用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采取多种方式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新体系;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中易与学生形成良好咨访关系的优势,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争取将思想政治教育做深、做透。并在具体工作中并充分运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校园网络、校报等宣传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贴近学生实际,有更高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高校中,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通常比较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往往比较少,而且通常是思想政治教师不懂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师又不懂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师资不平衡同时又知识单一贫乏现象也为两者的结合带来困难,所以要想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必须首先从教师入手,加强软件建设。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补充心理学、心理医学和心理咨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然后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方面的培训,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

(五)从宣传载体上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当前有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采用课堂教学的方开展,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种灌输式的教学过于明显地显露教育目的,教学形式枯燥乏味,从而制约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而相比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要丰富得多,就我校而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包括课程、专题讲座、报告、心理行为训练、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和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通过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心理文化氛围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其实完全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也拿过来一起进行这样的宣传,改进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从整体上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2]王克: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6 年第 2 期

[3]吴敬东:.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心理健康教育,2001 年第 3 期 OfbfkXKtVhraJHjvZM6oQWhS9bp6gprz5AlPS9/6/mfMHWViVzydLwnuc829cmo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