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一)产业内支撑条件的研究

向云波与徐长乐(2011)首先分析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产业的优势,然后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海洋产业的发展战略。从产业总产值的指标出发,指出了海洋工程建筑、海洋船舶工业等若干优势产业。支撑海洋产业发展的条件方面,他们主要指出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基础,涉及海域面积、海岸线、海岛、港湾、浅滩及生物资源等;二是科技人才,主要是指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也提及了各细分产业内部的技术能力。宋素青等(2002)以河北省为例,探讨了海洋资源与海洋产业的匹配问题,他们以海岸线长度为衡量海洋资源总量的指标,以浅海资源密度和鱼类资源质量为指标衡量生物资源,此外还分析了海盐、能源及矿产资源、港址资源、滨海旅游资源等多个方面,然后比较了相关海洋产业在环渤海区域的地位,分析表明河北省的主要支柱海洋产业旅游业和运输业都属于与资源匹配程度较好的产业。

(二)产业间支撑条件的研究

向云波与徐长乐(2011)特别提到了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依托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浙江医药经济开发区和苏州高新区等,这就是产业集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李青等(2010)分析了江苏沿海地带海洋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选取了具有海岸线的15个区县和5个海洋产业为研究对象,计算了赫芬达尔指数和专业化指数,数据显示,江苏省的海洋化工、海洋船舶和海洋生物医药具有明显的集聚趋势。宫美容等(2011)运用区位熵和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辽宁省海洋产业集群现象,分析认为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船舶制造业具有明显的产业集群现象,造船业与其他海洋产业的关联度较大。燕小青(2011)以浙江省海洋产业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海洋产业中第三产业与海洋经济关联度最大,第三产业中又以海洋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关联度最高。同时,传统海洋产业的关联度比新兴产业的关联度要高。黄瑞芬和王佩(2011)以环渤海经济圈为例分析了海洋产业集聚效应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产业集聚促使各种技术、人才等集中,产生有益的扩散效应,同时,海洋产业集聚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改善环境;另一方面,资源环境既制约海洋产业集聚的发展,也提供产业集聚发展的基础。分析表明,不同时期,产业集聚与环境资源之间的耦合程度是不一样的。纪玉俊和姜旭朝(2011)从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下出发,认为海洋产业结构的形成是以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线的,因此,海洋产业应该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同时,也要注意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联系和区别。他们利用海洋产业2001年至2009年的数据,分析了各产业之间的关系,数据显示,主要海洋产业中,第三产业所占比例一直保持在60%以上,但是第二产业未能快速发展的原因是相关海洋资源未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因此,扩充并壮大第二产业是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正确途径。徐胜与张鑫(2012)分析了环渤海区域海洋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分析方法也是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环渤海区域海洋渔业和船舶工业与海洋产值之间的关联度最高。他们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是该区域海洋产业发展不平衡。

(三)区域经济与政策支撑的研究

向云波与徐长乐(2011)认为长三角地区习俗相同、文化相容、经济相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开放、宽容和创新性的制度环境,有利于海洋产业的发展。另外,在分析滨海旅游业时,也提到了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海洋产业具有就业拉动效应。张文杰与郑锦荣(2011)研究了海洋产业对上海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使用了海洋渔业和港口吞吐量1996年至2009年的数据,研究指出,港口吞吐量与上海市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赵昕与郑慧(2010)用1985年至2008年的数据建立VAR模型分析了海洋产业与宏观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分析认为海洋产业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正向关系,宏观经济对海洋产业的影响需要两年时间才可以见效,而海洋产业对宏观经济的推动效应只需一年就可显现,而且海洋产业和宏观经济相互作用的机制也存在差异。 WD01H7U+p54XX2wl1QQAVlkSKLHkfh7X/oD0KWzSNCVz61xgIZls0BEmt6O2iZc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