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摘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1 文摘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文化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从农业和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社会。人们的观念不只是着眼于过去和现在,而且把目光投向未来。在信息社会里,记载科技文化发展的文献更加活跃,表现为数量大,增长迅速,类型复杂,形式多样,广泛分散,互相渗透;时效性强,新陈代谢频繁;传播速度起来越快,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技术得以广泛应用。这些变化给文献的发表、收集、传播和利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文摘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文摘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bstractus,原义“抽取”,译成中文为“文摘”。世界各国有不同的定义。前苏联的定义是:“文摘是对一次文献所做包括基本事实与结论的简要叙述。”美国的定义是:“文摘这个词意味着压缩了一篇文献的精确代表,不加说明和评论,也不注明作者。”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定义是:“文摘这个术语是指对文献内容作简短的精确的表达而无须解释或评论。”我国普遍的定义为:“文摘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主体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语义连贯的短文。”

在我国,通常以西汉刘向(公元前 77 年~前 6 年)所著世界最早的提要目录《别录》为端倪。此后,历代学者都继承这一传统。南宋袁枢的《通览纪事本末》,是我国严格意义上的文摘。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为古籍中之最负盛名的经典文摘。到了近代,由于种种社会历史原因,适应科技文献增长的文摘刊物出现较晚。1897 年在上海问世的《集成报》是我国最早的文摘杂志,为综合性旬刊文摘。我国最早的科学文摘出现于 1934 年中国化学会编的《化学》杂志中的“中国化学摘要”专栏上。

在国外,最早的文摘大约出现在公元前 334 至前 30 年的古希腊。学者们在图书馆对馆藏文献进行了抄写、摘要、节录和注释工作时采用。公元 9 世纪在拜占庭出现了福祉编的《图书》,是第一部著名的文摘汇编。文艺复兴时期,文摘进入了科学领域。1665 年法国创办的《科学家杂志》上就设有文摘专栏。同年,英国的《皇家学会哲学汇刊》问世,设有文摘专栏。1769 年,德国出现的《国外科学论文摘要汇编》是最早的文摘杂志。1830 年德国创办《药学文摘》,1857 年比利时创办了《矿业世界综述》,1874 年俄国创办了《医学简述》,1884 年美国创办了《工程索引》,1898 年英国创办了《科学文摘》。到 20 世纪初,世界刊行的文摘杂志达 60 多种。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文摘刊物也大量出现。据 1969 年统计,世界文摘刊物数为 1500 种以上。目前,全世界约有 5000 种文摘杂志,其中 2000 种较常见。20 年左右的时间,这个数字翻了近两番。

纵观历史,文摘是文献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适应社会、经济、文教和学科发展的一种对策,并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2 文摘的类型及功能

文摘是文献主要内容的摘录。文摘以较少的篇幅,简明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原文的内容,使读者能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掌握有关文献的状况和内容。因此文摘通常具有简洁性、准确性、客观性和新颖性等特点。

2.1 文摘的类型

文摘的类型很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可划分出不同的文摘类型。表 1 是常见的文摘类型。

表1 常见的文摘类型

2.2 文摘的功能

在当今科学技术文化发展迅速,文献数量激增的情况下,文摘是及时获取大量知识信息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功能是:

1)提供情报信息。文摘是一种情报产品,它可以有效地通报科学文献,简明迅速地提供情报信息,节省大量阅读原始文献全文的时间,从而扩大阅读范围,有效地吸收情报信息。

2)帮助选择文献。文摘能使读者很快确定与查找课题相关程度,帮助读者准确鉴别文献内容的适应性。文摘是原文内容简洁准确的记录,通过文摘来选择文献,比通过篇名、题录和索引款目优越得多。

3)帮助检索原始文献。当今科技文化的文献数量庞大,一个人是不可能完全阅读完的。文摘为读者提供了查找原始文献的线索。规范著录的文摘是一种检索性工具。

4)使信息密集化、系统化。文摘是原文内容的摘要和综述。文摘的浓缩程度通常只相当于原作的四分之一或十分之一,并且尽量保留原作思路、风格和重要语句。

5)克服语言障碍。目前世界上反映科技成果与进展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大约有 70 多种语言写成。但是一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平均只能掌握一、二门外语。由于文献数量庞大,语种繁多,阅读和检索都存在着很大的障碍。而文摘可以通过一种通用的语言,起到外文原始文献借用品的作用。

6)促进科学交流。一方面,文摘是二次文献的一个门类,并且是二次文献发展的重点,它同其他科学文献一样,参加以科学文献为媒介的科学交流过程,推进全社会的科学交流。另一方面,文摘文字简短,内容实用,更有利于不同文字之间文献信息的交流。

3 首次文摘的提出与发展

文摘是沟通读者(用户)与一次文献的媒介,在文献信息与情报交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当今科技发展迅速,科技成果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如何迎接“信息爆炸”的挑战呢?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文献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的问题。笔者认为,首次文摘是值得提倡和发展的。

“首次文摘”一词最早由方玲同志于 1984 年在 8 月 13 日的《文汇报》上提出。在文摘前冠以“首次”,表明它是一种传递初始信息的文摘,发表于文献公之于世之前。首次文摘的概念提出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刊物都注意到这是一个创新的思想,并相继在各自的刊物上开辟了“首次文摘”的栏目。如《最优化报》、《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图书馆学通讯》、《解放日报》、《复旦学报》、《文汇报》、《信息报》和《图书情报知识》……

首次文摘作为一种优化的文摘形式,它吸收了现行文摘的优点,扬弃其弊端,由报道的随后型一跃成为超前型,减少了信息流通环节,并使一些灰色文献也进入了流通。

当今时代,社会经济和科技文化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工作的进程。作为传播知识信息的图书报刊,时滞是存在的一个最普遍最严重的问题。即书刊的收稿与发文时间差距太大。这是不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的。如果科技文献与读者见面的时间延长一年半载,或更长时间,那么其情报价值将更丧失30%。而在同类和相近性质的学术期刊中,发文时滞越短,则意味着具有新颖性,情报价值也就越大。在“时间就是金钱,信息就是资本”的现代社会,原始文献的出版速度显得更为重要了。人们于是采取了各种对策,加速出版。首次文献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首次文摘打破了传统的文献在先,文摘在后的做法,弥补了二次文献的缺陷:时滞。它吸取了传统文献的优点与合理的因素,克服了它的弊端与不足,是文献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首次文摘沟通了编者、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因为首次文摘是在原文公开问世之前发表的短小精悍的文摘,首次文摘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与反馈。信息用户可以直接与作者联系索取原始文献,使文献尽快地实现其价值,使科研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首次文摘传递的是浓缩的情报,是一种文献信息的发布。

首次文摘使一些过去自生自灭的信息进入社会流通渠道,从而促进人才的发现和交流。比如发表各种学会、协会的应征论文、年会论文,大学生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职称评聘论文,编辑部存稿与退稿等,为作者提供获得社会承认的机会,使一切有价值的信息能够在传播中发挥报道、宣传、预测和反馈等功能,提前沟通信息供方与需方之间的联系。加快传递速度,努力保持它的“时效性”。在我国坚持改革开放,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做好首次文摘工作,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形式,首次文摘用准确、精炼的语言表达文献的内容特征,并在文献发表、出版之前发表短小精确的短文。对于这项工作的开展,社会出版界、知识界首先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实施措施,否则,再好的形式也难见成就;其次,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编写格式和款项;第三,要大力培养文摘工作人员,从专业知识、语文水平和高度负责精神等方面提出要求。只有这样,首次文摘才能健康、顺利和有效地发展下去。

目前,我国不少期刊已经和正在筹备开辟“首次文摘”专栏。这种由我国首创的传播信息的新型形式,不仅引起了专家学者们的关注,而且也在悄悄地改变人们获取信息的模式,成为人们新的文献信息传播活动方式。如果出版部门能创办各专业学科的“首次文摘”的刊物或栏目,无疑是对首次文摘工作的有力推动。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首次文摘将发挥和显示其特殊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子竞:《文摘研究十年述评》,载《情报资料工作》,1991 年第 5 期。

[2](美)哈罗德·博科等:《文摘的概念与方法》,书目文献出版社 1991 年版。

[3]王国荣:《略谈首次文献》,载《解放日报》,1985 年 1 月 9 日。

[4]王玲、王国荣:《文献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9 年版。

[本文原载于北京:《冶金高校图书馆》,1995(1)] 65izTSQ0cynr7YmzNGOUDvmMJyo4P6TJ+9K3KwxVn09szBlABQncHi+IUrXfpet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