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新世纪初的文化语境

新世纪初,中国社会延续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市场经济商品经济发展的轨迹,市场与读者成为影响新世纪初文学的基本因素,文学创作从以往的“作家——作品——市场——读者”轨迹,逐渐转变为“读者——市场——作家——作品”的过程,由出版社窥测读者阅读兴趣、策划创作选题,再请作家就某些有市场的选题进行创作,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文学创作的环节链 ,这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有学者指出:“20 世纪 90 年代末 21 世纪初,无论在大的文化语境还是文学思潮上,都有一系列的新变化。尽管其新变往往非常微妙乃至容易被论者忽略,但其嬗变律动与其实质指向都与 90 年代的文化/文学思潮表现出本质的区别。” 研究这种与文化相关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现象的变化,对于文学的发展具有相当的意义。

在新世纪的文化语境中,在中国社会不断加快走向全球化的脚步中,新世纪初的文化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色彩,在大众文化流行的趋势里,在对于传统观念与道德伦理的颠覆中,人们在物质的不断丰富中加强了对于个人欲望的肯定和对于个人权益的重视。

哲学家奥尔特加(Jose Ortega Y Gasset)在《民众的反抗》一书中较早地提出了大众文化的概念。他认为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在一个地区、一社团、一国家中涌现的、被一般人所信奉接受的文化,它是大众社会的产物。美国大众文化评论家伯纳德·罗森贝格(Bernard Rosenberg)将工业化了的大众社会视为是一个充满了单调、平淡、平庸、丧失人性的社会,人们在富裕的生活中却充满了孤独感。大众文化通过大众媒介的表现与传达,暂时可以克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危机感,但它可能大大降低人类文化的真正标准。新世纪初,中国社会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并非如西方工业化社会那样是充满了单调、平淡、平庸、丧失人性的社会,但大众文化却日益成为流行的主要文化之一。大众文化以消遣性娱乐性为本位,以商业性、时尚性为外表,以现实性、及时性为内涵,呈现出一种日益世俗化的倾向。

由于电脑与网络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成为人们驰骋遐想表达自我的天地,现代人在网络上便捷地查阅资料、发送电子信件、发表作品、表达见解、QQ对话、聊天等等,已形成了一种与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相关的网络文化,以往报刊杂志发表文章的审查制度在网络上基本没有了威慑力,反对权威性追求自由表达成为网络文化的基本特征,随意性、粗鄙化也成为网络文化的某种倾向。

与网络相关的是当代影视的发展,与影视相关的又出现了以调侃颠覆戏仿恶搞等为基本特征的“无厘头文化”,这种缘于粤语方言“无来头”无准则、无分寸的粗俗随意,以周星驰《大话西游》为代表的“无厘头”电影,迅速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并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话语表达与审美态度,构成了无厘头文化现象。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日益发达,自然环境的恶化、官场的腐败成为中国社会的两个重大问题,在不断翻译介绍西方生态学理论的情况下,在中国社会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现实面前,为中国社会的生态危机而呐喊,为保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而疾呼,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在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等呐喊声中,中国的生态保护一再为有关人士所提出,生态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在层出不穷的官场腐败案件中,这种与权力捆绑在一起的腐败,给执政者的形象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不仅对于党风党纪,而且对于社会民生都产生了巨大的危害,反腐倡廉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呼声,关于官场的规则、潜规则等说法在社会上流行,而民间流行的一些茶余饭后的段子不少也是针对官场腐败的,权力、权术与权利等成为官场文化纠结的一些基本内涵。

虽然近些年来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世界上获得了越来越高的声誉与影响,但是中国社会仍然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向现代化道路迈进的过程中。由于中国社会不断开放的政策与环境,对于西方文化的介绍引进,对于非洲、澳洲、拉丁美洲等国家文化的介绍与接受,形成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多元与纷杂的现状,农业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同时在中国的土地上孕育萌生,对现代性理论、后现代理论的翻译介绍,反对“同一性”、“整体性”与崇尚“差异性”和“多元化”思潮的萌生与发展,使后现代的某些话语在中国的土壤上找到了知音。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质疑启蒙哲学时,对于现代社会作了如此的分析:“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已被祛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结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进入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 被祛魅了的世界已经走向了世俗化和消费性。在GDP日益增长的社会语境中,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文化呈现出更加缤纷多元的色彩,这成为新世纪初的一种倾向,在以大众文化为底色的氛围中,人们各取所需地寻觅着接受着各自的精神追求文化消费,在文化日益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和呈现出消费特征时,新世纪初的中国文学也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vCnwRN4J1q4QaGtUPHwCPIdNnb5sCoVTGQtjUJJjYhGSVZj6pFpOWd4MpwTs+JH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