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撩起“80 后”的神秘面纱

新世纪初,一批被称为“80 后”的年轻作家的创作引起社会的瞩目。“80后”不仅在媒体上掀起了一股舆论的风暴,其作品更是一度占据了中国图书近 10%的市场份额。在新世纪初的几年内,他们的影响力迅速席卷了整个中国,甚至还波及到了海外。“80 后”的创作队伍由小变大、浩浩荡荡,其代表人物有李傻傻、郭敬明、张悦然、韩寒、春树、孙睿、小饭、蒋峰、周嘉宁、苏德等

一、关于“80 后”的概念

第一个提出“80 后”概念的是青年作家恭小兵。2003 年春天,恭小兵在天涯虚拟社区(www.tianya.cn)发表了《总结:关于 80 后》一文,引起了网民对这一文学现象的普遍关注。同年 7 月 11 日,在天涯社区副版“别院”开辟出文学专版“生于八十”,“80 后”的文学才华和影响力得到了包括天涯社区和众多网民们的肯定 。此后,“80 后”这一概念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并成为媒体和出版社广泛用来指称这批发表了不少作品、并积累了一定知名度的年轻写作者的专有名词。不过,“80 后”究竟是指什么目前还有一些意见上的分歧,蔡伟在《“80 后”现象的教育思考》一文中这样论及“80 后”:

“80 后”这个词首先由少年作家恭小兵在一篇文章中提出,随后迅速流传并在网络中被高频率地使用。虽然这个概念的所指并不一致,但多数人把它作为 80 年代出生的写手的统称。

蔡伟把“80 后”理解为“作为 80 年代出生的写手的统称”,难免会产生诸多的疑问:其一,如果“80 后”指的是年轻的“写手”,那么他们离“作家”还有多远?其二,如果“80 后”本身指的就是“写手的统称”,那么经常见诸报端的“‘80 后’写手”、“‘80 后’作家”的表述是不是就有概念上的矛盾?其三,把所有出生在 80 年代的写手都归入“80 后”,“80 后”的外延就相当宽泛,这难免会造成理解上的混乱:出生在 80 年代的“写手”根本无法统计,那些所谓的“80 后”统计数据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

策划人刘波对于“80 后”是不是该称呼为“作家”提出了这样的标准:“那些只要出版过长篇小说的人,我们就可以称之为作家” ,“80 后”一般都发表了长篇小说,那么已经出版了不少作品的“80 后”俨然就是堂而皇之的“作家”。按照《辞海》对“作家”的定义“古指文学上有卓越成就的人,今泛指具有一定成就的文学创作者” 来看,发表了一定作品、并产生了一定影响力的“80 后”,也确实可以配得上这个称呼。我认为:“80 后”确切地说是“‘80 后’作家”的简称,它指的是出生在上个世纪 80 年代、发表了一定的作品(包括网络作品)并且产生了一定影响的作家群体,他们的文学创作就被称之为“‘80 后’文学”。

“80 后”命名的提出,引起了很多的争论。很多人对于是否能用这样简单的断代式的划分来指称一群各有特色的年轻作家产生了很多疑问。著名的评论家白烨对于“80 后”的命名有这样的认识:

……肯定不合理,但目前还没有更精确的概念来代替,有人曾试图用“青春写作”、“学生写手”来代替,但都代替不了,原因就是“青春写作”还包含不是“80 后”的作者写的青春题材的作品,甚至还包括“90 后”、韩国的一些作品。由此来看,在目前还没有别的概念定义的情况下,使用“80后”一词至少让我们知道说的是什么。同时也因为目前“80 后”还不是一种文学写作而是属于一种文化现象,所以这个概念还是可以沿用的。

白烨在指出“80 后”命名不合理的同时肯定了它存在的积极性。有研究者这样指出,按年代来划分作家有其“合理性与可取之处”,因为“时间在两个角度具有了研究的价值:一是作家的年龄;二是他们参与文学活动的时间。年龄的社会学涵义首先是个人的经历,对于一名作家而言,个人的经历是他拥有的经验,而这样的经验对形成他的世界观与美学观当然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这样一个曾经是政治运动频繁、经济体制转型、社会观念尤其是价值观不断变化的社会里,十年恐怕足以完成一代人的社会人格和知识人格” 。把 80 年代看成是年青作家社会人格和知识人格形成的阶段,这与其他非同时代的作家们就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这给了“80 后”命名比较有力的支撑。在本文中,我们还是沿用了这一命名,并进一步对之进行了限定。

二、“80 后”作家及其创作

不可否认,传媒在推动“80 后”的发展壮大过程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媒体用了当下娱乐圈最常见的“偶像派”与“实力派”为“80后”做了类似的分类:

“偶像派”指的是作家先天条件优越、吻合时尚潮流的一类,他们的创作往往迎合大众趣味、适宜媒体包装与大众文化消费,代表人物有韩寒、春树、郭敬明、张悦然、孙睿等。

“实力派”指的是作家不跟随时尚、具有独特性格和内在魅力的一类,他们以独立的思想和自觉的写作见长,代表人物有李傻傻、胡坚、小饭、张佳玮、蒋峰等。

如上的分类带有强烈的娱乐色彩和主观色彩,在达到宣传目的的同时却非常武断地为“80 后”的创作贴上了标签。据统计,“80 后”作家群体近千人 ,另据“苹果树原创文学网”的统计,“80 后”经常写东西的作者有5000 多人,在各种刊物上经常发表作品的有 200 到 300 人

我们可以肯定地认为,对于一个开放性强、影响力参差不齐的写作群体而言,其统计数据往往只是一个参考。整体上说,“80 后”是一个富有生机、十分开放又动态发展的青年写作群体。他们未形成文学流派,也没有什么共同宣言,从其发生发展来看,“80 后”的组成可以分成以下三块:相当一部分是出自上海《萌芽》杂志社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作者群,他们成了“80后”的中坚力量,到了今天还在涌现的新概念作者群依然是“80 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一部分是一些网站上涌现的知名网络写手,他们用自己的文字成功进入“80 后”阵营;除此之外,还有一部分是散兵游勇,他们走着独自创作的路线,渐渐也积累了不小名声 。这三个部分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只是统一在“80 后”的阵营之中。

以下是几位受到媒体和读者普遍关注的“80 后”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他们的创作成果和影响力使得他们成为整个“80 后”中的代表人物。

三、“80 后”文学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80 后”的萌芽可以追溯到 1996 年郁秀发表的《花季·雨季》和 1998 年许佳发表的《我爱阳光》这样的青春读物。这些小说一度风靡校园,在学生中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初步培养起了一批“青春文学”的读者群,这些读者大多是出生于 80 年代的年轻人,对于同龄人的写作产生浓厚的好奇和兴趣,争相阅读这些贴近他们生活现实和情感体验的小说,这无疑为后来的写作热潮埋下了伏笔。

上海《萌芽》杂志社发起“新概念作文大赛”是这场轰轰烈烈的“80后”文学热潮的导火索。1999 年,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文学刊物《萌芽》杂志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国内知名高校,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首届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一等奖获得者韩寒及其他七名被保送进名牌高校,并成为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人物。在传媒的大力宣传和推动下,“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受市场热捧的品牌。而后的郭敬明、张悦然、顾湘、颜歌、蒋峰、苏德等人 ,正是依靠了“新概念”这个平台迅速崛起。因为独到的观察视角、老练的文笔和极具争议的言行,高中生韩寒成为了媒体热捧的人物,上演了轰动一时的“韩寒现象”。此后,韩寒一鼓作气写成了 20 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三重门》,其发行累计已近 200 万册。更多的“80 后”在韩寒的带动下涌现出来,在这场由“新概念”主导的造星运动之后,“80 后”开始一步步走进市场、走上文坛。

如果说“新概念”给了“80 后”们崛起的契机,那么网络则成为促进“80 后”持续升温的乐土。青年作家们热衷网络,网络由于它的开放性和相对的自由性、互动性,在一定意义上成了青年作家们发表作品、评论作品的乐园,很多小说也是因为网络上的持续走红才开始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现,比如郭敬明的《幻城》、孙睿的《草样年华》等。同时,由“新概念作文”大赛走出来的一批写作者通过网络这个平台结成一个青年写作团体,并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他们先是在“榕树下”这个“全球中文原创文学网”集结,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文学阵地“苹果树原创文学网”。网站创始人刘一寒还在出版界与作家之间牵线搭桥,并成功编辑出版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小说精选》、《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散文精选》 等书籍,市场反映热烈,销售数一路上升。

韩寒的《三重门》发表于 2000 年,是“80 后”登上舞台的开始,2002年胡坚的登场再次为“80 后”扩大了影响。高中毕业生胡坚一心想凭着自己的书稿《愤青时代》撬开北大免试录取的大门,最终未能如愿,但就是这本书,内容的厚实及与其年龄极不相符的老练的叙事方式,让北大教授都叹为观止 。郭敬明的出现为“80 后”上演了文学作品发行的神话。2002 年底,很有商业眼光的春风文艺出版社与郭敬明签约,以提供大学四年的生活费为条件,买断他大学期间作品的出版权。通过出版社的大力运作,郭敬明的《幻城》及其后来的《梦里花落知多少》两本小说双双突破 100 万册的销量,郭敬明在 2003 年以 160 万元收入入选福布斯“中国名人排行榜”,成为“最年轻入选者”。郭敬明造就的文学致富的“神话”大大激发了潜在的“80 后”的创作能量,带动了更多年轻人的创作激情。

2003 年 1 月,文学期刊《芙蓉》推出《我们,80 年代出生》专栏,春树、蒋方舟、李傻傻等先后登上主流文学舞台。一直以来对于“80 后”现象持谨慎态度的传统文学期刊终于向他们敞开了胸怀,并对他们报以高涨的热情,这标志着“80 后”正式迈上“文坛”。“80 后”这样的称呼也为大众所接受,并作为一个市场和文学品牌为媒体和评论界广泛采用。

2004 年,对于“80 后”和“80 后文学”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年。不仅“80 后”的影响力在这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80 后”文学也创下了令人震惊的销量。2 月,著有《北京娃娃》的“80 后”作家春树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封面,周刊将春树、韩寒等并称为 20 世纪 80 年代出生的中国新一代的代表,这个绝对具有轰动性的新闻被国内媒体视为“80 后”全面登堂入室的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事件。7 月,中央电视台做了“80后”的主题节目 ,其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官方的关注。8 月,《我们,我们:80 后的盛宴》一书出版,该书收集了 73 位“80 后”的作品,成为这一群体的全面展示。11 月,“80 后”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意味着“80 后”写作首次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80 后”文学经过几年的发展,终于获得了前辈们的认可。

这一年,“80 后”作家们的作品在图书市场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2004 年底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图书市场调查显示:以“80 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图书,其市场份额约占整个文学图书市场的 10%!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图书市场上所占份额也不过在 10%左右,也就是说,在当前的图书市场上,“80 后”作品所占的份额与所有现当代作家作品总和所占的份额基本持平!

考察“80 后”文学热潮的兴盛,传媒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正是传媒的推动使得“80 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以下是对推动“80 后”文学热潮发挥作用媒体的简单统计,以此可以看出传媒扮演的重要角色。

续表

从该表不难看出,有那么多的传媒机构在为“80 后”吆喝、为“80 后”文学呐喊,他们在寻找市场热点中不约而同地选择了“80 后”,并成为“80后”发展壮大的“推动器”,“80”后终于成为一个广为熟知的群体,并通过他们作品的热销,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四、“80 后”研究概况

“80 后”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也从侧面揭示了新生的“80后”文学被接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 .“80 后”文学最初遭遇了冷遇。在“80 后”作家被大量介绍、作品不断涌现的新世纪初,传统的评论界对此文化文学现象没有足够的重视,诚如白烨所说:“主流文坛对于‘80 后’,不能说完全没有关注,但确实关注得不够。” 深究其中的原因,可能众多的专家学者对于“80 后”作家抱着一种“还没长大”的“俯视”角度,对他们的文学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就像白烨、吴俊等指出的那样,“80 后”作家已经进入“市场”却并未进入“文坛” 。在这种情况下,关于“80 后”的专业评论文章就寥寥无几,更多的只是介绍“80 后”作家和作品梗概的简短文章。专业的评论家像程光炜、李敬泽、吴俊、张柠等人对于“80 后”的评论往往是片段式的感想,文章篇幅也一般在千字左右,主要是探讨这个现象,指出“80 后”所处的环境的变化及其他们面临的问题,未深入到这些年青人的作品中去,倒是发出了“寻找 80后的批评家”的声音

2.传媒带给“80 后”研究的误导。在传统评论界对于“80 后”文学的观望中,媒体的炒作、对于个别“80 后”作家私生活的报道、对于作品中出现的某些“惊世骇俗”片段的报道却愈演愈烈,形成了一个外围报道和核心评论倒置的局面。报纸、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纷纷介入“80 后”的宣传,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把焦点对准了那些年轻的“80 后”作家,一方面他们为“80 后”作家摇旗呐喊,鼓动着作者和读者们的热情,另一方面他们在追求轰动性新闻的动力驱使下,挖掘了很多“猛料”,只关注“80 后”的个人经历、情感体验等,把“80 后”作家当作了“明星”来宣传,而几乎脱离了他们的作品,以至于最后达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地步:“决定一个文本市场价值的是作者的形象和言论所提供的快感,而不是文本本身所提供的快感。作品的价值被非作品的媒体所取代,经济的尺度决定着文化生命的进程。” 传媒的权力在“80 后”的宣传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却产生了严重的偏差。

3.评论界的关注。事实上,大部分“80 后”写作者都很渴望能得到前辈作家和传统评论界的关注和认可。诚如周嘉宁所说,评论界作为媒体的一部分,对他们的写作缺乏关注。“80 后”渴望能够有关注他们的评论家,哪怕这些评论充满了指责也是对写作具有帮助作用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评论界对于“80 后”的关注也慢慢发生了变化。就在 2004 年底的“80 后”研讨会之后,评论界对于“80 后”逐渐有所关注。这种评论的关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媒体摆脱一味炒作的做法,开始以一种理性的姿态来探讨“80 后”的文学作品及其意义,从“偶像派”和“实力派”的炒作转到了“谁能代表 80 后”、“80 后的出路”等深入文学层面的讨论,这种转向表明媒体对于“80 后”现象有了冷静的思考和评判;其次,专业的评论家,特别像中国社科院的白烨、上海师范大学的杨剑龙 、广州商学院的江冰等人以深刻的评论文章开始为“80 后”正名,其分析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突破,从主题、风格、语言等不同角度指出了“80 后”文学的长处和不足,又提出了他们善意的批评和有益的建议。发表于各种理论刊物上的论文、评论文章也多了起来,到 2007 年初大致有四五十篇专业论文及其更多数目的评论和分析文章。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在 2005 年的第一期杂志上,作为对于 2004 年的年度热点现象的回顾,很多理论刊物不约而同地做起了“80 后”的专题评论,像《文艺理论与批评》、《理论与创作》、《中国图书评论》、《中关村》等都在2005 年的第一期用了相当篇幅对其进行了梳理和评论。纵观这些文章,他们从“80 后”文学的主题、叙事方式、思想内涵、文本特征、文化背景、文学趣味和精神追求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概括。纵观以上“80 后”文学的评论,基本上达到了“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客观全面的公正态度,艺术民主的平等态度,通过对文学作品或其他文学现象做出意识形态评价,阐明一定的文学主张和文学观点,引导文学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 的要求,因此对于帮助“80 后”作家们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和研读“80 后”文学,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4.除了传统评论界的关注,作为“80 后”的读者也开始从他们的角度来评说“80 后”文学现象。很多本科生开始以“80 后”为对象撰写毕业论文,这其中包括一部分本身就是属于这个文学圈子的年轻人,比如陶磊(夜X)、苏德、画上眉儿等人。除此之外,研究生们对于“80 后”的关注也多了起来,比如《文艺理论与批评》2005 年第一期上有一个“研究生论坛”,发了一组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对于“80 后”的看法,对“80 后”作家与文本进行了探讨,尤其是文珍的《“80 后”看“80 后”》,细致认真地分析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和“五虎将”的文章,从文本解读的层面上对于这些“80 后”作家进行了独特的分析。也有研究生专门以此题做学位论文,其数量不多 ,但他们在分析“80 后”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拓展。作为同属“80 年代”出生的青年学生,他们的研究视角进入了社会大环境的层面和文本研读的层面,在阅读体验和感知中比较了“80 后”作家之间的区别,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他们的长处和短处。这些专业批评的介入无疑让更多“80 后”写作者感觉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这也引导了年轻读者对“80 后”写作进行再认识和再解读,而非一味地处于媒体炒作和商业包装下的非理性接受与误读。总体而言,这些评论和专业论文,对于“80 后”有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和概括,呈现了一定深度和广度。但同时,呈现出对于文本分析不够、侧重关注当红写手而忽略其他、概括共性多而分析个性少的情况。 STE9/IbIG/nwty11ETi3BMRqb0eIS59f3Kml9FOHzxbwXSMAG7s9Zp1OdvYJIAE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