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本书原本是我的博士论文,写于 2006 年,此次出版,只在局部和文字上作了技术性的修改和加工。我想把这本书当作自己迄今为止对文化翻译的学习和研究的一次阶段性总结。同时,这本书也记录了自己在翻译研究与实践之路上长期的艰难跋涉和用心探索。

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鲁迅和林语堂都是理论探索和翻译实践成就卓著的大师级人物。不仅如此,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以改造国民性为宗旨的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林语堂则对中西文化交流,特别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出于个性,我一向敬重鲁迅,而更喜欢林语堂,书中自然融进了自己对林语堂大师的仰慕之情和追寻之心。林语堂是我的人生导航者。他的人生理念和快乐哲学,一直是我的生命坐标。因此,能在本书中与他的翻译理论和翻译作品相遇和相知,让我倍感亲切。作为一位矢志于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驻足于“文化观与翻译观”之下的“鲁迅、林语堂文化翻译对比研究”,旨在有效地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准和强化自己的研究能力。而且,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将鲁迅与林语堂的文化翻译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探究和对比,也是自己多年以来的心愿。虽然,由于自己在文化翻译研究之深度与广度上的种种局限,尚未能以一种完全和完善的方式将其展现出来。但令我欣慰的是,借助这本小书的游历和穿越,这个心愿可以说是得以实现了,并希望能与同行朋友们分享。

本书的主要不足之处,在于主题探讨和对比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十分不够,突出表现在对鲁迅和林语堂的论述不平衡。显而易见的是,关于林语堂的材料较为全面翔实,且笔锋常带感情,而关于鲁迅的翻译作品偏重于早期,语言也颇嫌平稳。由于资料的欠缺和时间的仓促,尤其是由于自身知识和水平的局限性,这些不足已经存在,并不得不呈现于读到这本书的您的面前,更不能不诚心诚意地期待您的批评和指正了。自知本书存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无法给自己轻松的感觉。在严格意义上讲,本书并没有完成,我还将继续修改它、完善它;在对林语堂和鲁迅的文化翻译的对比研究上,我还将继续走下去。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要由衷地感谢我的两位导师——四川外语学院的廖七一教授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冯庆华教授,是他们的专业指导与悉心提携,才使本书得以成型。我还要对广东肇庆学院文学院的王福湘教授表示深深的谢意,他不断的鼓励和亲切的支持,给了我温暖和信心,并让我自豪,让我铭记!

本书虽然是一只“丑小鸭”,但我依然珍爱它。因为,它凝聚的,不仅有自己的心力和爱,而且,还有我的亲人们和挚友们的心力和爱!

陶丽霞 tHBnq8gmzm7CyXhnlbej2lNO/C0ldPMQsKLxA8CpA353I+jhFkVDBUoxZvYUDlu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