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1 鲁迅、林语堂共处时代的主流文化观

鲁迅(1881 ~ 1936)和林语堂(1895 ~ 1976)虽然相差 14 岁,但按照大的历史阶段来划分,他们同处于一个时代,同属于一个历史语境。所不同的是,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而林语堂则是成长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人。然而,他们却有着很不相同的文化观。要阐释鲁迅、林语堂各自不同的文化观,有必要对导致他们不同文化观的“外源性”和“内源性”因素进行探源性研究。显而易见,“外源性介入”成分主要来自他们共处时代的主流文化观。因此,笔者拟先对鲁迅、林语堂共处的时代,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主流文化观,也就是新文化运动文化观做一个宏观意义上的探究。

新文化运动文化观包括文化社会整体观、中西文化观、文化发展观。新文化运动文化观阐释了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了中西文化的特点及地位,揭示了文化发展的规律,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理论。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五四”时期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潮,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学术思潮。新文化运动文化观是“五四”时期的先驱者们进行文化革新和文化选择的理论依据,在新文化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2.1.1 文化社会整体观

社会整体观是新文化运动的基本理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就是通过分析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来阐释文化革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认为,文化并不是孤立的抽象原则,文化与社会是彼此联系、交互作用的。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从文化与社会这种彼此联系的关系中进一步认识到,一定的文化与其所植根的社会有着质的统一性,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形态。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也就是依据社会的性质来判定文化的性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尤其强调,文化与社会之间这种质的统一性是不可分割的。如梁启超所言:“觉得文化与社会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 民主政治与纲常阶级制是绝对不可相容的。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从文化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来把握文化的内容,认识文化的功能,分析文化的性质。文化与社会不仅作为外在存在彼此联系、交互作用,一定的文化与其所在的社会又有着内在的统一性,相互依存,契合融洽,保持着高度的协调和一致。这是文化和社会系统保持平衡和稳定的重要条件。

文化的社会性是文化的本质属性。新文化运动对文化社会性的深刻认识,就是对文化本质的把握。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提出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现代社会制度与现代文化的整体,而现代社会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背景,因而他们提出了文化革新和文化重构的任务,提出了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现代文化的目标。与严复、梁启超相比,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对文化启蒙和文化转型的意义和内涵的把握显得更为深刻。然后,文化社会整体观的缺陷也显而易见。它忽视了文化的超越性,文化的全部价值不仅在满足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它也包含对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需求和问题在一定深度和广度上的正确认识。因此,文化属于一个时代的一种社会形态,但又不完全局限于它所依附的时代与社会。文化能超越它所处的时代具有永恒的意义,超越它所依附的社会具有独立的价值。

2.1.2 中西文化观

由于新文化运动是在中西文化冲突与交流的背景下发生的,因此,对中西文化的比较分析就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

关于中国文化,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指出,中国文化“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 其基本特征是:以安息为本位,听之天命,顺从自然,消极厌世,保守苟安,以家族为本位,灭却个性,牺牲自己,重情感,讲虚文,直觉空想,迷信权威。中国文化在古代有“相当之价值”,也曾对世界文化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但在现代却落伍了。它养成依赖性,轻贱个人之生产力,导致生产日微;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窒碍个人意志之自由,剥夺个人在法律上平等之权利,导致专制政治。 关于西方文化,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指出:“近世文明者,乃欧罗巴人之所独有,即西洋文明也。” 其基本特征是:以战争为本位,崇尚人的力量,征服自然,积极进取,奋斗向上,以个人为本位,个性解放,人格平等,重法治、讲实力、遵从理智、依重国民。西洋文化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挟着超越前古的势力蓬勃往前进行”。带来了欧美近百年的物质发展和社会进步,“使人心社会焕然一新”,在人类各种文明中独领风骚,“并且影响于全世界”,取得了世界文化的地位,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中西文化的认识,当然不是始于新文化运动,但新文化运动对中西文化的分析却有独特之处。这就是:以古今之异来划分为中西文化的性质,指出中西文化在发展阶段上的差异;从文化的心理层次来把握中西文化的内容,分析中西文化在民族性格、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处世哲学、思维方式、政治心理等方面的特点;以现代性为尺度审视中西文化的价值和前途,否定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存在意义,阐扬西方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历史地位。文化的心理层次是文化的深层因子,是“文化成为类型的灵魂”,它具有抽象一般的特点,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从文化的心理层次来比较认识中西文化,是通过现象对其核心精神的领悟,是超越具体内容对其普遍特征的概括。中西文化的古今之分,无疑最为准确地揭示了处于前现代社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代表着工业文化的西方文化之间最本质的差异。以资本主义兴起为背景的西方文化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文化不仅丧失了原有的优越地位,而且陷入了深刻的生存危机之中。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对中西文化价值意义的评判和前景预测,正是反映了在现代化潮流冲击下世界文化格局的变化和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态势,表现出敏锐的时代目光和深刻的分析能力。

2.1.3 文化发展观

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发展观是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对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也反映了新文化运动本身的特点,主要内容包括一元论、直线论、突变论和质变论。提出一元论的胡适认为,文化作为民族生活的样法,根本上是大同小异的,都是在“生活本来的路上走”。文化发展既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元之分,也无意欲向前、意欲持中,意欲向后三条路向之别。人类文化发展的路只有一条,不过因“环境有难易,间有缓急,所以走的路有迟速的不同,到的时候有先后的不同。” 现在西方文化已走到前面去了。中国和其他民族只有急起直追,走西方文化的路。倡导直线论的常燕生认为,文化是民族或社会活动之表观,民族和社会是时时刻刻向前活动的,他所表现的文化也是时时刻刻向前活动的。 人类文化是一个不断进化、不断发展,从低级走向高级的过程。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家们指出:“宇宙进化的大路只是一个健行不息的长流,只有前进,没有反顾;只有开新,没有复旧。” 文化的价值都是具有时代性的。针对章士钊提出的新旧调和论,张东荪指出了突变论和质变论。他指出,文化的进化是一个由潜变到突变的过程。文化的发展不是平均速度,而是有快有慢,不是单靠渐进,而是随着变的因素逐渐增多,新思想逐渐成熟,“一旦爆发,便变了一个新社会了。” 突变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文化的发展也是文化的质变,是文化的新陈代谢。

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发展观从宏观视野来考察世界文化的普遍规律,揭示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共同趋势;从纵向角度来审视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轨迹,指出不同时代文化发展的根本走向;从新旧文化交替的过程来分析文化变迁的基本形式,强调文化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和突变。 YRPueYFjV+PoA5UG6504ZK4TGlRJc7tM1OLU+f9/fDlBy1TaPx9iE86XUX4Vgc2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