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歌谣的界说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各民族的民间歌谣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是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文化、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界说”一词含义比较广泛,旧时指定义,后词义扩大,泛指称谓、定义、概念及其有关的内容,比“定义”或“概念”的范围都要宽泛。《马氏文通·正名》载:“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义之所在者,曰界说。”“界之云者,所以限其义所止,使无越畔也。” 说得具体一点,“称谓”主要指事物的名称和叫法,属外表性的东西,而“定义”或“概念”则是就事物的本质特征而言,属内在的东西。

(一)歌谣的称谓

“歌谣”一词英文名字为Folk-song和Ballad。前者意为“民众所作的歌”;后者为“跳舞的歌”。这个Ballad是从古法文Belier(跳舞)一词演变过来的,原意为歌舞队进行合节拍表演时所唱的歌,后来变形为Ballad,成为法国一种古老诗体的专有名词。Ballad的原义主要是指抒情短歌及“韵文的故事”。18世纪以后,才专指“抒情、叙事的短歌”。

就我们目前理解的情况看,前者Folk-song与我们现在所用的歌谣(口唱及合乐的歌)之说法较为吻合,也比较切合歌谣所表达的实际内容。

在我国,民间歌谣的称谓因时、因地、因人、因民族,以及因形式特点而异,其名目繁多,难以计数。古籍里就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诗经》把歌谣统称为“风”,诸如“十五国风”,即十五国歌谣,“卫风”即卫国歌谣;《乐府诗集》引梁元帝《纂要》里又有各种称法:“齐歌曰讴,吴歌曰歈,楚歌曰艳,浮歌曰哇”。前三种是因地异称,后一种是以声之轻重得名。《国语·楚语》注:“浮,轻也。”因为这种歌调子轻靡,故称为“浮”。又因当地的方言,这种浮歌被称为“哇”。

至于“谣”,除上述与“歌”连称外,还有许多带有附属成分的称法。《后汉书》称谣为“风谣”、“谣言”(注:这里的“谣言”不是当今所讲的造谣之谣言,而是指吟唱的歌词),《晋书》称为“民谣”,《南史》叫“百姓谣”,《旧唐书目录》称为“谣辞”,《明季北略》称“口谣”等。此外,以朝代定名称的有“尧时谣”、“周时谣”、“秦时谣”、“汉时谣”等;以地区地方定名的有“长安谣”、“京师谣”、“王府谣”、“都郡谣”、“二郡谣”、“天下谣”等;以人为标题的还有“民谣”、“童谣”、“儿谣”、“小儿谣”、“婴儿谣”、“女谣”等。

归纳起来,歌谣歌谣,包括“歌”和“谣”两个部分。那么,什么叫“歌”?什么叫“谣”?《毛诗故训传》言:“合乐曰歌,徒歌曰谣”;《韩诗章句》说:“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用现代话说就是有伴奏,有乐曲的叫歌,无伴奏、无乐曲即徒歌者称谣。

由于汉语各方言的差异和各少数民族语言的差别,如今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中,对自己所熟悉的歌谣,还一直保留着许多传统的亲昵称呼。如汉族地区的“山歌”、“山曲”、“野曲”、“家曲”、“酿曲”、“花儿”、“少年”、“宴席曲”、“信天游”、“爬山歌”、“号子”、“秧歌”、“盘歌”、“对歌”(对子歌)、“猜调”、“哭嫁歌”、“丧歌”、“夯歌”、“赶五句”、“串号子”、“×送”、“×绣”,等等。少数民族对歌谣的统称和别称更是五花八门,不可胜数。甚至同一个民族地区,同是一个县、一个乡,叫法也各异,如壮族的“欢”、“诗”、“比”、“加”、“喃”、“叹”、“吟”、“衣”、“弹”等等,都是对歌谣的不同称呼。其中“欢”又有五言欢,五三五言欢、七言欢、七三七言欢、长短言排欢、勒脚欢等等。其他民族歌谣,较有代表的称呼有藏族的“鲁”、“谐”,蒙古族的“好来宝”,水族的“双歌”,苗族的“飞歌”,侗族的“大歌”,瑶族的“香哩歌”、“石牌话”,土家族的“打闹歌”,布依族的“浪哨歌”,还有彝族的“尔比”、“克哲”、“梅葛”、“阿妹开”、“腊美”……这些不同名称和叫法,在各族民间已成为习惯,它们往往是以当地(或本民族)歌谣的体例、风格、内容、及作用等为依据,予以命名。虽然仅仅只通行于一定地域,但在总体上,都属与歌谣同类。

追溯歌谣各种称呼的来源对于我们了解当地歌谣的面貌,加强搜集工作,进行歌谣的综合分类和比较研究,都有极大的帮助。

(二)歌谣的定义

歌谣的定义,即如前所述,与“概念”一样,是歌谣内涵比较确切的说明,属内在的成分。

中国歌谣的定义,向来比较难以确定:一是合乐与徒歌难分;二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歌谣与作家诗人创作的诗歌,二者的界限也不一定那么分明。《诗经》所录的乐歌,就有上述的两种作品(民间歌谣与个人诗歌)的混淆;《乐府诗集》更是上述两种作品混杂而存在。

古人对歌谣的解释多从字义入手。《尚书·舜典》云:“歌永言”。永,同“咏”,意为朗诵,合句意思为朗诵对白的话。《毛诗正义》云,“歌之,谓引声长咏之”。《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里的“志”指的是思想、意识、志向等,“所”可解为“表达”二字。又云:“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不知”当“不自觉”解,说明歌谣的自发性。宋人朱熹《诗集传序》:“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男女相与歌咏,各言其情也。”上述古人所云之意,可归纳为:歌谣是一种语言艺术,是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言语。

至于外国名人,对歌谣又有一些别的解说,但其宗旨也与我国上述说法相同或相近。英国吉特生(Trank Kidson)在《英国民歌论》里说:“民歌是一种歌曲,生于民间,为民所用以表现情绪,或为抒情的叙述者。”

据近代民俗学家劳依舍尔说:“民歌是一种民间能咏唱的歌;以内容论,又以语言的及音乐的形式论,它合乎最广的地域之情感生活,想象生活;并且不被人视为私有的东西,又带了典型的姿态,至少有十年之久,经过人口传的。”

“五四”运动前后,在新文化运动热潮的推动下,中国无数个歌谣学的奠基人和先驱者,在歌谣学研究的许多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探索,北大《歌谣》周刊专门展开了关于“歌谣是什么”等问题的讨论,使学术界对歌谣的性质、定义的认识大大地迈进了一步,对以后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当时发表文章较多的是周作人等。

周作人(1885~1968,浙江绍兴人,五四时期任北大教授,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政协全国委员)继承了英国人吉特生所下的定义,指出歌谣“是民族文学的基础”,是民众“表达民族心声”的韵文作品,它的性质“是原始文学遗迹,也是现代民众文学的一部分”,“民歌的最强烈,最有价值的特色是它的真挚和诚信”。 当时北大主持《歌谣》周刊的教授们,把一向被鄙视为不登大雅之类的民间歌谣,誉为反映“民族心声”的珍贵材料,这是歌谣研究史上的一大进步。他们的论述,当时虽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也初具轮廓,他们的观点,既受到西方民歌理论的影响,也体现了“五四”前后歌谣运动追求民主、科学的倾向。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采风运动的深入,我国歌谣研究者对民间歌谣本质的考察与认识,愈来愈全面、深刻。钟敬文主编、数十名专家教授参撰的高校文科教材《民间文学概论》,对歌谣下的定义是比较全面、确切和简明的概念: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它具有特殊的节奏、音韵、叠句和曲调等形式特征,并以短小的篇幅和抒情的性质,与史诗、民间叙事抒情长诗和其他韵文样式相区别。

著名学者杨堃在《民族学概论》中也有类似的提法:“民间歌谣是可以歌唱和吟诵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它一般比较短小,且带有抒情的性质。”乌丙安教授在他的《民间文学概论》中强调了一点:“民间歌谣是广大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在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形式中的真实反映。”

概而论之,歌谣是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作品,是反映民众生活,表达民众思想感情的诗歌形式。她是劳动人民的一种中头创作,是劳动人民歌唱的文学,是劳动人民美妙的心声。有特殊的节奏、韵律和曲调等。广义歌谣包括各种长歌(史诗、抒情、叙事长歌)和所有的短歌。狭义歌谣则指短小的民歌、民谣、儿歌、童谣。

不言而喻,民歌有着民间文学所具有的基本特征——诸如口头性、集体性、变异性、承传性和立体性等,但是它同一般的民间文学作品如神话、传说、故事不同。即神话、传说和故事是散文作品,而歌谣是韵文作品,其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有特殊的节奏、韵律、曲调、声律,而且是随时可以配曲唱之。

(三)歌谣与乐舞谚语的关系

按今人的理解,一般认为可以唱的为歌,光说不唱的叫“谣”。有时也以“民歌”作为“歌”与“谣”的总称。

古代的歌谣与乐曲、舞蹈、谚语有密切的关系。

1.歌谣与音乐的关系

根据朱自清《中国歌谣》讲义中所说的,歌谣是原始的诗,而古代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结合得很紧密,它们最初的形成,都受节奏的影响,往往同时产生,分不出先后。若干个时代以后才逐渐分家,独立门户,就是分了家,它们之间仍然有血缘关系。如今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我们还能看到这种三位一体的现象,特别是那些即兴随唱的民歌,词和曲多是一起迸发出来的。当然也有用旧调填新词的。作为歌,受到音乐的制约,有比较稳定的曲式结构,所以歌词也有与之相应的章法和结构;而谣,大都没有固定的曲调,“唱法”自由,近于朗诵,所以谣词多为较短的一段体,章句格式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2.歌谣与舞蹈的关系

“歌舞”一词常常联用,关系一直十分密切。

“谣”字最初作“缶”,从“缶”(音“否”),“缶”是乡下农民用的小口大肚水缸,即瓦器。《诗经·陈风·宛丘》有“击缶为节以歌舞”句。可见,“谣”的最初义是舞,“击缶为节”必是且歌且舞。 )就是这种歌舞结合的例子。

3.歌谣与谚语关系

歌谣与谚语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我国古代许多学者“谣”、“谚”不分。如《国语·越语》说:“谚,俗之善谣也。”对“谚”的解释也多与“谣”相近。只是谚语是民间的格言,有较强的劝诫性,语言比较凝炼;谣,是劳动人民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是劳动人民“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高度概括,有较强的讽喻性,语言比较自由。当然,谣谚之间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有时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如“八字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既是民谚,又可作为短谣。 fj+XL0p5cWI/pUgHeAOF7MvbRPXIVMgKYZMhhNYrl8jof/54henfuh7M0s6gPMi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