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劳动并非歌谣的唯一源泉

张紫晨先生在谈到歌谣的源泉时,言歌谣“渊源起于劳动呼声”,这话也不错。人类在原始时期,为了生存的生产活动,促进了各种器官的发育,首先发展了大脑,产生了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在原始劳动过程中,便产生交流思想的需要。于是便逐步产生了语言。所以对于不断进化中的原始人来说,除了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之外,最突出的是具有语言和意识。这种语言和意识构成了歌谣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关于语言和意识的产生,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语言和意识一样古远;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这就是说,语言和意识的产生是从客观实践中来的。这两者不仅同样古远,而且都是出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语言表现意识,又促进意识的发展。人类有了语言之后,认识和思维能力得到加深和提高。这种语言的原始形态只是简单的呼声,这在劳动场合,或劳动进行中,又表现为劳动呼声。既用以交流思想,又用以指挥和协同劳动动作。当它和某种笨重劳动结合的时候,又往往具有简单的节奏的韵律,这便形成了原始诗歌的雏型。

然而,歌谣起源不仅仅在于劳动生产,而且也在于多方面,笔者赞成吴超先生,劳动是歌谣主要源泉,但不是唯一源泉的说法。

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一)原始人类生活由多方面组成

原始人类生活不仅仅是“劳动”。恩格斯在他的论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里讲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而在这句话以前有一段重要的话,即由于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这段话说明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那么,就自然有第二、第三个……条件,而且劳动创造人本身,也不过是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因此,劳动只能说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重要部分,而不能说是原始人类生活的全部。

原始人类的生活所包含的内容极为广泛。概括起来说,主要是由生存、繁殖、娱乐等三大方面组成。我们的祖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大脑的发达,精神世界也是多方面的,在劳动生产、吃喝穿住外,还有繁衍后代,婚丧习俗,爱情生活,宗教信仰,以及娱乐活动,还有部族间的掠夺和战争,等等。这一切都来源于原始人类的社会实践。它们不仅是原始人类生活的组成部分,而且也反映在原始艺术(包括民间歌谣)之中。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一切文学艺术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我们认为,民间歌谣和一切文学艺术一样,不仅仅起源于劳动,而且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全部实践。

(二)大量古物、古籍证明歌谣起源于多种实践活动

众多的出土文物、历史文献和口头流传的歌谣作品,证实歌谣不仅起源于劳动,而且起源于别的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人们的心理活动。吴超先生举了大量例子,进行了说明。

甲骨文中的卜辞,有近似古老的民歌、谣谚,这是最早、也是比较可靠的资料。如《卜辞通篡》(郭沫若译编):

癸丑卜,今日雨?其西来雨?其东来雨?其北来雨?其南来雨?

从句式上看,近似《诗经》上的“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它反映的是古代人祈祷求雨的焦急心情。相当多的卜辞反映了古代人在社会生活方面各种愿望,并非仅仅是劳动。说明这首歌(或谣)是来占卜活动。在“万物有灵论”的蒙昧时代,人类的精神世界也是丰富多采的。

《易经》是我国古老的占卜文献,从卦爻中也可以窥见当时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如《屯卦·六二》:“屯如,邅如,乘马斑如,匪寇,婚媾……,泣血涟如。”这里,生动地反映了古代掠夺婚姻的情景。又如《明夷·初九》:“明夷于飞,乘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描写的是出行之苦,抱怨在上者派遣差役。

再如《吕氏春秋》所写的“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的词句,反映了古人操牛尾,以手执杖击拍,足尖踏地合节,尽情歌舞的动人场面。据其内容看出,这是一首史前史(文字产生以前)的风谣。表现了初民对于自然界的敬仰和畏惧。

古代文献记载的歌谣,目前还能见到的有如下十多首

上述这些古歌谣,只有一首是与劳动有关,这就是黄帝时代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这首歌描绘了先民(原始人)制造弓箭和从事狩猎活动的情景。可意译为,砍下竹子,用绳索接连两头,弹出石子(古代土石不分),追打动物。其他各首,都是反映各方面的社会生活。《蜡辞》:“土反其泽,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抒发了人类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强烈愿望,但也不是真正反映劳动情景。《康衢童谣》:“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对贤明君主的赞颂。《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歌唱劳动人民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夏谚》:“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反映的是奴隶们对奴隶主的诅咒。《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兮旦兮。”则是对在上者的颂歌。

《诗经》辑录了一百六十篇歌谣,占《诗经》三百零五篇的百分之五十二。其中,真正反映生产劳动的歌谣为数很少,反映其他方面生活内容的却相当广泛,包括宗教、婚姻、爱情、徭役、剥削等各方面。尤其是涉及爱情、婚姻的歌谣最多,占全部国风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就从反面说明了歌谣的源泉不仅仅是来源于劳动生活,而是来源于多方面。

(三)多元思想观念的融合

纵观原始艺术起源的研究现状,不仅各种学说观点之间有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的趋势,而且每一种学说本身包含着多元论思想。格罗塞的学说中杂有功利说和审美说的因素;毕歇尔说过原始舞蹈无非是一定生产动作的有意摹仿,却又说原始劳动“不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接近游戏。” 席勒和斯宾塞的游戏论中明显地有摹仿的内容。巫术说中所涉及的方面就更多。卢卡契的观点基本上属巫术说,但他认为劳动所形成的社会内容是推动审美形成和从巫术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因素,摹仿和激发造成了审美反映方式的主要基础,巫术活动在审美形成机制中只起了一种中介作用。 所以当代美国著名的史前考古学家亚历山大·马沙克认为“由考古学家们所提出的任何一种单独的理论都无法解释多样而复杂的艺术和符号的起源的意义。” 普列汉诺夫也说:“人类的进步并不是这样简单,也不是这样公式化,以致一切民族的进展都服从于同一规律。” 卢卡契说得更果断:“人类的审美活动不可能由唯一的一个来源发展而成,它是逐渐的历史发展综合形成的结果。”

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对于前面所介绍的一些次要的起源说,不能采取回避和排斥态度。只要它们有可取之处就应该加以研究,善于吸收。比如鲁迅谈到诗歌起源时,既提到“劳动”,又提到“宗教”,过去不少论著引用鲁迅观点时,只强调前者而取消后者,这是不妥当、不严肃的。

在多的学派中,每一种理论一般都具有坚实的论据,同时又有不可避免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说明各门艺术自身的特殊性给艺术起源论带来一定的障碍。也说明各门艺术的起源不可能是同一个因素决定的。因此,对于各门艺术(包括歌谣)的具体起源问题,要做具体的分析和研究,不宜人云我云,只肯定一方而忽视或否定另一面。 pbph1fM/nzxBtyhcCxnaQpFMpqYZOQF9woqN5yzGgNoQaBfYzcJeOlLrExWfN43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