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继承黑格尔 超过黑格尔

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时,还是一个典型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因为他把直承黑格尔“绝对精神”而来的精神或自我意识当作决定一切的力量。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1841 年大学毕业时提出了一篇论伊壁鸠鲁哲学的学位论文。马克思就其当时的观点来说,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 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篇论文所体现出来的马克思的独立创新精神,即开始对黑格尔的超越。

一、《博士论文》简介

从 1839 年开始,马克思进入博士论文的准备阶段,到 1841 年 3 月底论文完成。他把四万余字的博士论文,提交给距离柏林大学约 220 公里的另一所大学——耶拿大学。耶拿大学法律系主任巴赫曼博士在推荐书上的评语为:“该博士论文证明该候选人才智高超,见解透彻,学识渊博。”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生前并未公开发表,一直到 1902 年才第一次公开发表。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一篇学术性很强的哲学和哲学史著作,也许是其全部著作中最为幽奥难读的。但是,正是这部著作的完成,标志着马克思在思想上获得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深化和完善,在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性质。

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准备工作大致反映在七大本《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这是他研究古希腊哲学的重要成果之一。李卜克内西在《忆马克思》一文中写道:“只要有一点可能,他任何时候总要工作的。就是去散步,他也要带一本笔记簿,并且时时在上面写点什么。” 早在 1837 年 11 月,当时在柏林大学学习的马克思在给他父亲写了一封长信中,马克思就曾经谈到他已“养成了对我读过的一切书作摘录的习惯”。 接着,马克思列举了当时他已阅读并做了笔记的书籍:莱辛的《拉奥孔》、佐尔格的《埃尔温》、温克尔曼的《艺术史》和鲁登的《德国史》等。从那个时候起,马克思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做读书、研究等方面笔记的习惯。

据统计,马克思一生的笔记主要有:“古希腊晚期哲学笔记”(1838)、“克罗茨纳赫笔记”、(1843)、“巴黎笔记”(1843~1845)、“布鲁塞尔笔记”(1845 年)、“曼彻斯特笔记”(1845 年)、“伦敦笔记”(1850~1853)、“美学笔记”(1857)、“人类学笔记”(1879~1882)、“历史学笔记”(1870 年代末~ 1880 年代初)、“数学手稿”(1881)等。经过四十余年的日积月累,马克思写下了数目相当可观的笔记。马克思遗留给后代、目前能够搜集到的笔记,就达二百五十本以上。

马克思的不少笔记都是自己制作的。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叠白纸一折为二,然后在中间缝上一道线。在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笔记往往是记得密密麻麻的,笔记旁留出的空白间或有用铅笔、钢笔做的粗、细实线、虚线、× 、十等各种记号。有的地方还重重地划上三道粗实线,有的地方则轻轻地点上类似阿拉伯数字“9”状的虚线。每本笔记马克思都编了页码。为了以后查阅的方便,很多笔记他都做了目录、内容提要。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些开本不同、厚薄各异的笔记本均历尽沧桑、纸质泛黄,当年马克思亲手缝上的线也已脱落,然而笔记的字里行间却永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马克思撰写博士论文?又为什么非要选择古希腊哲学中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思想的比较分析来撰写其博士论文呢?

关于第一个问题,马克思之所以要写博士论文,原因主要有二。其一,这与马克思一生都保持的一种性格,即他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对于科学真理的不懈追求有关。其二,与谋职有关。当马克思的父亲在世的时候,马克思就已经决定选择一种不致完全违反本心的职业,选择从事学术探索工作。1838年马克思父亲的去世,使得马克思能够放弃父亲所期望的那种舒适安逸的生活方式,完全按照自己的精神意向来进行思考和行动。为了谋得一个大学教授的职位,获得博士学位显然是非常必要的。

关于第二个问题,与 1838 年马克思所做的“古希腊晚期哲学笔记”有关。其中,《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为他的博士论文作了思想和资料的准备。在这些笔记中,马克思不仅详细摘录了伊壁鸠鲁哲学的原子论、认识论和伦理学方面的思想,而且还记录了古代哲学家有关伊壁鸠鲁的观点和评论,以及马克思本人对这些摘要所作的评注。其中,特别重要的是,马克思在摘录和评注时提出了属于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关于哲学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除此以外,还与青年黑格尔运动有关。青年黑格尔派把自我意识作为其哲学基础,认为自我意识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同古代的自我意识哲学有着思想上的渊源关系。在他们看来,这一哲学的先驱就是古希腊哲学,尤其是其晚期的自由思想。可以说,青年黑格尔派所阐述的自我意识哲学是古希腊自我意识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积极发展。他们之所以做这种联系,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一哲学为在当时的德国掀起反封建专制的自由民主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青年黑格尔派看来,当时德国的历史时代特点与晚期希腊比较相近,即人在已经发生的普遍社会灾难中受着外界命运的强力支配,自由精神受到严重摧残。而追求自由则是人类最高尚的行为。当处于外部环境异常险恶、不利于自由精神的生长时,必须向内即精神和心灵的牢不可破的安宁中去寻求自由和快乐。在晚期希腊哲学那里,青年黑格尔派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支柱。当时,马克思正与“博士俱乐部”的主要成员频繁接触,因此,他在选择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时,显然受到这一倾向的深刻影响。

当然,马克思的观点与青年黑格尔派有很大的差异。马克思认为,青年黑格尔派并没有真正理解黑格尔哲学。在世界观上,青年黑格尔分子满足于纯理论的批判。他们许多人在自我意识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从黑格尔倒退到费希特,复活了费希特关于“应有”是一种无限的超越一切经验事物的观念,赋予自我意识以绝对的力量,从而把自我意识和具体现实、人和周围环境更严重地对立起来。而马克思则正好相反,刚从费希特那里艰难地走了出来,走向黑格尔。其哲学探索活动的目的在于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追求自我意识、自我精神的自由和完美上。因此,马克思在吸收黑格尔合理思想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理想与现实二者的辩证统一,这就找到了改变现存社会并对它施加积极影响的方法论原则,从而为科学地阐明人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准备。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在 1927 年首次全文发表的,包括献词、序言、正文和附录的片段。序言部分作为全文的总纲,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它指出,古希腊伊壁鸠鲁主义、斯多葛主义和怀疑主义三派哲学的体系是“理解古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 。其中,斯多葛主义是普遍性环节,怀疑主义是否定性环节,伊壁鸠鲁主义则是代表抽象个别性的环节。序言还表明了马克思写作的政治态度:“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论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在自然哲学上的一般差别。这一部分的第四个问题和结论残缺了,但从附注中关于第四个问题的注释可以看出,那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哲学和世界的相互作用问题:“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 论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德谟克利特的物理学和伊壁鸠鲁的物理学在细节上的差别。马克思以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为重点,揭示其理论的内在矛盾,论证了自我意识的主体能动性原则和意志自由观点。

在附录中,马克思站在无神论的立场上为伊壁鸠鲁作了辩护。马克思在1857 年 12 月 21 日给斐·拉萨尔的信中回忆道:“伊壁鸠鲁(尤其是他)、斯多葛派和怀疑论者,[我]曾专门研究过,但与其说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出于[政治的]兴趣。”

二、继承黑格尔

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不仅继承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而且也采用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博士论文的基本观点在于强调精神、理念的决定力量,把精神看成整个世界的主宰,这与黑格尔主义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而最为吸引马克思的则是黑格尔唯心主义中最为珍贵的东西——概念辩证法,这在博士论文中有着突出的表现。马克思从康德、费希特走向黑格尔,正是由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吸引所致。这是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挖掘出黑格尔的真正宝藏,并将它纳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中去的原因所在。

具体说来,马克思博士论文对黑格尔的继承、吸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博士论文继承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把直承黑格尔“绝对精神”而来的精神或“自我意识”看作世界的本原。

“自我意识”是与“实体”相对立的概念。这一对古老的哲学范畴,是古希腊全部哲学所围绕的主题。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哲学家们通常用“实体”这一范畴来概括客观存在和本质。在《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马克思指出:“希腊生活和希腊精神的灵魂是实体。” 一开始,这种实体是自由的、活泼的,实体的内部生活是由富有鲜明个性的认识直接构成的。后来,实体则越来越观念化了,走向意识和自我意识。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对自我意识和实体作了系统的阐述,具体分析了从实体到作为人类精神的自我意识的发生过程。黑格尔把一切都归结为绝对精神的展现,自我意识则是绝对精神自我运动的一个核心环节。在黑格尔那里,自我意识是指人的意识对意识活动本身的认识。他认为,人的意识首先必须以他物为认识对象,这是狭义的“意识”的阶段,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只有从认识他物进到“意识自身”,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自我意识的阶段。

青年马克思在转向黑格尔哲学之后,曾钻进“大海”,想“把真正的珍珠拿到阳光中来”,从黑格尔深邃的思想海洋中吸取智慧。但是,马克思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拿到“珍珠”,而是深受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思想的影响,反复强调精神的力量,把自我意识当作决定一切的力量。在博士论文中,他把直承黑格尔“绝对精神”而来的精神或“自我意识”看作世界的本原。在博士论文的扉页上,是马克思对威斯特华伦的献词。在这一献词中,马克思就曾以诗的语言歌颂理想主义和精神的力量,说:“理想主义不是幻想,而是一种真理”,“精神,乃是您所信赖的伟大神医”

和黑格尔一样,马克思相信自然的理性本质,并用自我意识来说明自然的实在性。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关于原子的各种相互矛盾的规定,不过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了的自我意识的特殊整体,他的原子不过是自我意识的化身。马克思说:“原子不外是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的自然形式,感性的自然也只是客观化了的、经验的、个别的自我意识” ,是自我意识的感性存在、对象化和外化。这样,作为自我意识化身的原子,就成了自然界的实体。

在论述原子的偏斜运动时,马克思站在黑格尔唯心主义立场,赞同伊壁鸠鲁把质料仅仅看成是被动的东西,而把能动的原则归之形式,同时又把形式解释为观念的东西的观点。他认为,德谟克利特只是认识到原子的物质存在(必然性定在),而伊壁鸠鲁才真正认清了原子的精神本质——排斥。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只有它才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决定力量。他把人的概念或自我意识看成第一性的,而把人的存在看成第二性的,从属于人的概念或自我意识。

其次,马克思博士论文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能动性”原则,按照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结构和基本思路来理解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

在博士论文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在马克思手中已经运用自如。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在写作博士论文时,“已经精通黑格尔的辩证法,不过在自己的研究过程中还没有迫切感到要以唯物主义辩证法来代替黑格尔的辩证法,但就在那时,他在运用黑格尔辩证法方面,而且就在毫无疑问是黑格尔学说中最强有力的方面,即思维的历史方面已经是脱离黑格尔而完全独立自主了” 。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最重要原则,是他的“正-反-合”三段式。马克思继承了这一原则,并把它和能动性原则结合在一起来解读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

在马克思看来,德谟克利特只看到原子的纯粹质料性,缺乏自身的形式规定性和自然能动性,所以他只看到原子运动在虚空中的直线式下落和诸多原子由于相互排斥所引起的冲撞,把原子运动变成了一种受动性的强制运动,变成了一种盲目的必然性。伊壁鸠鲁则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作了重大修正。伊壁鸠鲁的原子乃是具有能动性的个别自我意识的原型。他的原子概念包含着实体性、个别性、能动性、独立性和自身完整性,因此,伊壁鸠鲁不仅承认原子的上述两种运动,而且认为原子还具有“脱离直线而偏斜”的运动。这样,通过赋予“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的运动,伊壁鸠鲁就把质料和形式、强制的运动和自然的运动结合起来了。

同时,由于伊壁鸠鲁赋予原子以偏斜运动,就“改变了原子王国的整个内部结构” 。首先是原子本身具有了斥力,它使原子可以对外力进行斗争并和它对抗。一方面,使它能够打破盲目必然性的摆布,从和它的个别性和独立性相抵触的片面规定和外在制约性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又使众多原子的冲击和遇合成为可能。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原子的冲击是偏斜运动的必然结果。这样,原子在其生命过程中具有必不可少的相互联系的三个环节:直线运动表现为原子的肯定性环节,偏斜运动是它的否定性环节,原子的冲击运动便是否定之否定环节。经过三个环节的“三段式”自我运动,原子按照它的概念实现了从本质世界到现象世界的过渡。

再次,马克思博士论文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矛盾学说,用矛盾辩证法分析和解释古希腊的原子论。

黑格尔哲学深刻地揭示了矛盾范畴的基本内涵,阐释了矛盾规律的基本内容,主张用矛盾分析法研究事物。马克思在分析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关于原子及其质的不同观点问题上,采用了这一方法。马克思说:“那互相排斥的众多原子,为感性的空间所分离,它们彼此以及它们与自己的纯本质必定直接地各不相同,这就是说,它们必定具有质的差别。” 也就是说,原子的抽象个别性使它不能承认那标志原子真实存在的特质。它本质上是永恒不变的。但原子彼此之间又不是完全同它们的概念直接符合的,它们具有质的差异性。正是“由于有了质,原子就获得同它的概念相矛盾的存在,就被设定为外在化了的、同它自己的本质不同的定在。就是这个矛盾主要使伊壁鸠鲁感到兴趣。” 换言之,原子之间既然互相排斥,它们就必然具有质的差别,否则,就不可能有它们的感性存在。有质的差别,也就意味着有矛盾。这种内在矛盾是原子的灵魂,是它的自我规定和自身运动的能动原则。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的主要兴趣恰恰就在原子概念自身的内在矛盾上,而这也正是他处处高出德谟克利特一筹的地方。

马克思认为,德谟克利特由于不能从原子本身内在的矛盾规定性上把握质,只是从现象世界差别的形成上来考察原子的特质,所以他把作为“始基”的原子和作为“元素”的原子割裂开来了,也就不能把原子和自然、本质和现象、概念和存在、形式与质料、原则和特质(体积、形状)等统一起来。但在伊壁鸠鲁那里,作为“始基”的原子和作为“元素”的原子不是两类不同的原子,而是同一原子的不同规定性。在伊壁鸠鲁看来,原子的矛盾是由于质的规定而产生的,一切特质本身都是自相矛盾的。由于“伊壁鸠鲁在矛盾的极端尖锐的情况下把握住了矛盾” 并解决了原子学说中的矛盾,因而提供了较之德谟克利特更为科学的原子论,对古代的原子论作出了重大贡献,马克思称之为“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

马克思对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关于原子及其质的观点的分析比较,对伊壁鸠鲁原子论中矛盾观念的高度评价,是与他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矛盾观念的继承吸收、把矛盾当作事物固有属性的这些重要思想分不开的。博士论文深深地打上了黑格尔矛盾辩证法的烙印。

三、超过黑格尔

如前所述,对马克思思想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是这篇博士论文所体现出的马克思的独立创新精神。仔细研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虽然不难发现黑格尔哲学影响的痕迹,但更多的却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他不是跟在黑格尔后面鹦鹉学舌,恪守黑格尔的学说,逐字逐句地重复黑格尔的观点,而是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见解。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不仅超越了黑格尔,表现了青年黑格尔派的某些倾向,而且也超越了青年黑格尔派,体现出强烈的突破旧说的创新精神。

首先,在宗教问题上,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批判了黑格尔宗教思想的保守性,表现出了彻底的、战斗的无神论精神。

19 世纪 30~40 年代,当时的德国还是一个宗教神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国家,封建统治阶级把宗教神学当作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黑格尔对宗教采取的完全是妥协的态度,用哲学论证宗教,把宗教看成是绝对观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将哲学和宗教结合在一起。因此,黑格尔哲学是宗教的理性支柱。

马克思继承和捍卫了伊壁鸠鲁的无神论思想,对宗教神学和黑格尔哲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马克思认为,哲学是理性的,而宗教则是非理性的,是以无知和迷信为基础的;哲学提倡探索和怀疑精神,而宗教则要求信仰和盲从;哲学在教导人们真理,而宗教则向人们许诺天堂。因此,他坚决反对调和哲学与宗教,反对一切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灵。马克思指出,黑格尔为上帝存在所作的辩护,结果却推翻了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这正如一个诉讼委托人因为没有办法使自己的当事人免于被判刑而亲手将他们杀死一样可笑。因此,黑格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不外是空洞的同义反复”,完全是徒劳的企图。

马克思不仅反对调和哲学与宗教及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而且试图从现实世界本身寻找上帝观念产生的根源。他认为,上帝观念并非像青年黑格尔派所认为的那样是集体无意识的产物或个体有意识的编造,而是“因为自然安排得不好”,“因为无理性的世界存在”,“因为思想不存在” 。神的观念的产生,不仅有观念上的原因,也有客观现实的根据,这就是充满世界的无理性和邪恶性。

马克思和青年黑格尔派一样,都是从反对宗教开始的,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坚持用自我意识去解释和批判宗教,否定神的作用,肯定人的作用。但正如恩格斯说的,青年黑格尔派在他们没有离开哲学的立足地来说,都是黑格尔哲学的支脉,都未超出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马克思虽然受到青年黑格尔派反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他克服了青年黑格尔派只用自我意识来解释宗教存在的局限性,用“自然安排得不好”和“无理性的世界存在”等来解释上帝观念,接近于对宗教作出唯物主义的解释,因而在宗教问题上,马克思不仅超越了黑格尔,而且也比青年黑格尔派更科学、更坚决、更彻底。

其次,在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既反对黑格尔把哲学封闭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的做法,也反对青年黑格尔派将二者对立起来的观点,而是强调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辩证统一。

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之集大成,体系宏伟,博大精深,但黑格尔却把它局限在精神王国之中,极力反对哲学干预生活,认为哲学运用于生活是对哲学的“凌辱”。青年黑格尔派把哲学归结为自我意识,归结为“头脑”,归结为理性的批判,将哲学和现实世界对立起来,使哲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马克思则不然,由于较早确立了为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而奋斗的远大志向,因而十分关注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不同意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在哲学与现实关系问题上所持的观点。

马克思十分强调哲学与世界的相互作用,竭力使哲学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他认为,哲学的力量在于通过批判、启蒙、知识来改造不合理的现实世界,哲学必须积极地介入和干预现实生活,哲学为实现自己的冲动所鼓舞,要把自己内在的光转变为向外燃烧的火焰,哲学要用“思想的闪电”照亮大地;哲学不能脱离现实,哲学要“像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来天火之后开始在地上盖屋安家那样”,“把握了整个世界以后就起来反对现象世界” ,再度改变世界的面貌。因此,“世界的哲学化同时也就是哲学的世界化”。哲学在作用于世界时,把自己的原则强加给世界,使世界理性化,成为理性的世界。与此同时,世界与哲学融合,把自己的时代精神转化为哲学,使哲学成为世俗化的哲学。历史进程就是哲学和现实世界这样相互作用的结果。

可以看出,马克思在哲学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上,既不同于黑格尔主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而否定哲学对世界的改造作用,也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把两者对立起来而夸大哲学的批判作用,而是强调二者的相互作用、有机联系和辩证统一,尤其强调的是哲学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作用,这就不仅显示出开始离开黑格尔主义轨道的倾向,而且也为马克思后来唯物辩证地解决哲学和世界、思维和存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

再次,在必然和偶然、必然和自由的关系的问题上,马克思强调偶然性和自我意识的能动创造作用,突破了黑格尔把自由仅仅归结为抽象的逻辑自由和精神上的解放的局限性。

在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上,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是互相对立的,他们各执一端。德谟克利特从客体出发,把必然性看成万物的主宰、命运、法律、天意和世界的创造者。因为他的原子论把原子仅仅理解为纯粹的质料,注重的是原子的直线下落运动,万事万物所从产生的那个原子旋涡支配了一切。这样,德谟克利特就把一切都归结为必然性,强调人对必然性的绝对服从,否认偶然性的存在。他曾经表示:“我发现一个新的因果联系的说明,比获得波斯国的王位还要高兴!”但他总是陷入怀疑论的深渊,而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为使感性的目光不致蒙蔽他的理智的敏锐,德谟克利特最后弄瞎了自己的眼睛。

与此相反,伊壁鸠鲁则从自我意识哲学的根本原则、从主体出发,注重偶然性,否认必然性的存在。因为他的原子论把原子看作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意识的独立个体,注重的是原子的偏斜运动。偶然性是一种只具有抽象可能性的现实性,和必然性具有实在可能性的现实性正相反。伊壁鸠鲁认为,偶然性是世界创造性和多样性的源泉,只有偶然性才有可能打破由必然性规定着的“命运的束缚”。这样,他就在自我意识哲学里面求得心灵的宁静,感到满足和幸福。甚至在临去世之前,他还泡了一个温水澡,美美地饮上一杯醇酒,并且勉励他的朋友们效忠于哲学。

由于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绝对对立起来,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未能正确解决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问题。但是,他们的原子论中关于二者关系的辩证法的合理因素,特别是伊壁鸠鲁自我意识哲学中偶然性思想和自由观,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这是“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 ,连黑格尔也无法例外。

在马克思看来,虽然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中论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哲学体系的一般特点,“但由于他的哲学史——一般说来哲学史是从它开始的——的令人惊讶的庞大和大胆的计划” ,使他不能深入研究个别细节,不能充分认识伊壁鸠鲁哲学对于希腊哲学史和整个希腊精神的重大意义。黑格尔并没有改造伊壁鸠鲁体系的内在辩证法,而只是给了这个体系许多轻蔑的批评,认为伊壁鸠鲁的哲学总的来说是浮浅的。

黑格尔虽然在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正确地叙述了必然和偶然、必然和自由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他讲的自由只是停留在认识范围内的抽象的逻辑的自由,只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上的解放,而不是引导人们通过实践去积极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因而只能产生使人安于现状、诱导人们去同不合理的现实相妥协的消极后果,具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强烈的保守性。

马克思虽然受到黑格尔哲学的熏陶,但反对黑格尔对古希腊自我意识哲学的轻视,也不同意黑格尔的自由观。马克思批评了德谟克利特否定偶然性存在的决定论或预定论,赞赏伊壁鸠鲁对绝对必然性的否定和打破必然决定论的偶然选择论,同意伊壁鸠鲁关于人们只有在偶然选择中挣脱必然决定论的束缚才能获得自由的观点。他认为伊壁鸠鲁高扬了人的主体性、自我意识和自由,进而把伊壁鸠鲁哲学看作“理解希腊哲学的真正历史的钥匙”

然而,伊壁鸠鲁抽象发展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的方面,把自由主要看作是逃避现实、返归内心的精神自由和心灵宁静或无声的内心反抗,这是马克思所不满意的。黑格尔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也存在着类似的缺陷。马克思不愿做隐居山林的隐士,而要做盗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他批评了伊壁鸠鲁的脱离现实定在的自由观,认为自由只是“定在中的自由”。

“定在”是黑格尔存在论的重要范畴,是指“存在”的发展和向“自为存在”的过渡。“定在”是“限有”,是具有“规定性的存在”,是“有与无皆被扬弃于其中的统一” ,而不是空洞抽象的孤立存在。这里,马克思所说的“定在中的自由”,实际上是说,人的自由存在于人的真实的社会联系中,而不是主观任意的。这样,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不仅深入挖掘和批判改造了伊壁鸠鲁哲学,也超越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

总之,通过博士论文这一哲学炼狱,马克思批判继承了古希腊以来西方哲学史上的优秀哲学遗产,特别是古希腊的自我意识哲学和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一定程度和某些层面上实现了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超越和跃迁。博士论文虽然还不是一部成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也远不是一种新世界观的完成,但它却为马克思全面批判和超越黑格尔、实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LesnUeBot0Hl/Hn+2GrtcypBSEesdECPQekngY8N2BmsejzIGEVICqGv1l3iAVF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