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马克思思想的原始基因

马克思思想的形成,是否与他的中学时代世界观的成长有着紧密的联系呢?在这一问题上,学术界迄今并无定论。有学者认为,中学毕业时的马克思只是一个 17 岁的中学生,能有什么深刻的思想?因而探究马克思思想的形成史,不能从中学毕业时的马克思追溯其思想的缘起。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假若没有中学时代这些基础性的思想,马克思决不可能成长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人类的精神导师。当然,也可以反过来说,如果不是马克思后来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人类的精神导师的话,他在中学毕业作文中所显示出来的思想也是很难受到应有的重视的。

我们认为,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中学时代的马克思的思想,应该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少年马克思虽然不是神,而是人,但也绝不是一般人。这从马克思中学毕业作文中所表现出的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洞察力就可以看出来。当然,我们也不能无限地拔高马克思中学时代的思想水平,而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客观的分析。

一、思想启蒙

影响和决定马克思最初的精神发展方向和政治态度的,是他的生活和学习的社会环境。这种影响和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自由主义和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自由空气比较活跃的普鲁士莱茵省里,特利尔城的自由主义启蒙精神尤为盛行。1818 年 5 月 5 日,马克思就诞生在特利尔城。在这里,马克思度过了他的童年和中学时代。三年前,莱茵省才刚刚摆脱法国拿破仑的统治而重新归还普鲁士。作为德意志土地上四分五裂的三十几个独立邦国之一的普鲁士王国,当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业国家,而莱茵省 1794 年至 1815年在拿破仑统治下,由于推行拿破仑法典和实行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改革,给它带来了经济上的蓬勃生机和政治上的自由气息。尽管拿破仑帝国覆灭以后,被推翻的封建势力又重新复活,普鲁士专制政府也试图在莱茵省重新恢复昔日封建的社会结构,但暂时的历史复辟和倒退并没有完全消除革命曾给人们带来的自由精神及其所产生的深广影响。

马克思最初的自由主义思想主要是来自于他父亲的影响,自始至终,马克思都保持着对父亲的尊敬。马克思出生和成长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法学世家,从小受到文化知识和进步思想的熏陶。马克思的祖父是一名犹太律法学家,父亲亨利希·马克思是特利尔城的名律师、高级诉讼法庭法律顾问、律师协会主席。就知识和财产而言,马克思的家庭够得上一个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知识就是资本,其收入往往来自政府开支、劳动报酬、作品稿酬或服务费用等,并非直接参与剥削。这样的家庭往往超脱于直接的阶级对立和利益冲突之外,更乐于追求知识和某种理想的境界。

亨利希·马克思可谓学识渊博,有着极好的文化修养,特别爱好古典文学和哲学,尤其推崇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卢梭和德国启蒙学者莱辛等人,具有宗教自由和政治自由的启蒙精神,积极参加特利尔自由主义反对派的学术团体“文学俱乐部”的活动。有一次,因为他在“文学俱乐部”里高唱象征着自由主义精神的《马赛曲》而受到当局的传讯。在马克思人生的前进道路上,亨利希·马克思把自由的观念作为一种宝贵的遗产留给了马克思。

另一位对少年马克思影响很大的是他未来的岳父——威斯特华伦(燕妮的父亲)。威斯特华伦这位特利尔城的枢密顾问官也具有高深的文化素养,富于自由思想,深爱浪漫主义文学,并善于运用爱好文学的热情感染别人。他甚至还同少年马克思谈论过圣西门。几十年后,马克思还回忆说,正是在威斯特华伦家里,他第一次听到了圣西门的名字。

可以说,父亲亨利希·马克思和未来的岳父威斯特华伦是马克思的人生导师,也是其知心朋友。这是马克思的极大幸运。

1830 年,马克思就读于特利尔中学——崇尚自由主义思想和启蒙精神的学校。校长、历史和哲学教师维登巴赫是康德的信徒,极力用理性主义规定学校的教育发展,使他的学校教学建立在理性主义的原则之上。他曾经因参加 1832 年汉巴赫自由者集会而遭受警察局的监视。在特利尔中学,马克思度过了 6 年中学的学习生活。

以上这些都对少年马克思思想的发展曾产生过巨大影响。正是在这一阶段,马克思逐步形成并显现出他那与众不同的观察方法、思维方式和表达倾向,从而也就初步形成了作为一个创新学者的理论期望。

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就具有虚心好学、认真钻研、独立思考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迄今,我们所能接触到的真实记录马克思中学时代思想发展进程和理想取向的最早的论文,是他于 1835 年 8 月中学毕业时所写的三篇作文。这三篇作文分别是:《论宗教问题作文》(《根据约翰福音第 15 章第 1 至 14 节论信徒和基督的一致,这种一致的原因和实质,它的绝对必要及其影响》),《拉丁文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比较幸福的时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从这三篇作文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思想早熟,每一篇都不同程度地闪烁着耀眼的思想火花。甚至可以说,这三篇作文中表露出来的思想,就是后来马克思完全成熟的理论观点的基因和胚胎。其中,以《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最为人们所称道,也最为学界所重视。它是由马克思自由命题的毕业德语作文,集中反映了少年马克思当时的精神理想和受启蒙学说深重影响的思想状况。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远大理想的树立,是未来马克思确立自己世界观的重要起点。

二、高尚的品格

在“论宗教问题”这篇不足三千字的命题作文中,马克思按照老师的要求主要讨论了新教基督教的观念和道德观念。马克思试图论证基督和信徒一致的必要性,即人是否必须通过基督才能与上帝沟通。

首先,马克思从各民族的历史来考察人(信徒)与基督一致的必要性。

马克思站在历史的角度指出,任何一个民族,无法解脱掉迷信的枷锁,都渴望神的引领,因为他们都不能给自己和神以有价值的解释。因此,各民族的历史显示,人(信徒)与基督一致的必要性,即要通过神来导引。

其次,马克思从各个人的历史、人的本性来考察人(信徒)与基督一致的必要性。

马克思认为,各个人的历史显示,人的心中既有“神性的火花、好善的热情、求知的欲望、对真理的渴望”,但是,同时也有“欲望的火焰”、“罪恶的引诱”、“贪图尘世间富贵功名的卑鄙企图”和“虚伪的甜言蜜语” 。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人是自然界唯一达不到自己目的的存在物,是整个宇宙中唯一不配做上帝创造物的成员。” 但是,马克思接着指出,“善良的创世主不会憎恨自己的创造物;他想要把他抬高到象自己一样” ,于是他派出自己的儿子前来拯救人类。

再其次,马克思追问基督和信徒一致的原因和内在实质。

基督和信徒这种一致究竟是什么?或者说,基督本人的那个“道”到底是什么?其内在实质和原因又是什么?马克思认为,这种一致是绝对必要,但原因则无须追问,因为“我们要求拯救的心情、我们作恶的本性、我们的不坚定的理性、我们堕落的心、我们被上帝抛弃,这一切我们也就一清二楚了,那么,我们便无需寻求这种一致的原因了,不论这原因是什么样的” 。这种一致的本质则在于爱,在于“一种最热忱的感激之情”。在马克思看来,基督把自己比作葡萄藤,而把人类比作枝蔓,这是“绝妙的比喻”,没有谁“能够把一致的本质表达得比基督用葡萄藤和葡萄枝蔓这个比喻更为出色的” 了。

最后,马克思论述基督和信徒一致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人的道德总是世俗的,有其局限性。正是基于“对基督满怀最纯洁的崇敬和爱戴”,人们才能够摆脱一切世俗,超越一切世俗道德,做有德行的人,这就是人和基督产生一致的最伟大的作用之一。作用之二在于,人与基督的一致能够使人们“泰然处置命运的打击,勇于对待各种欲望的冲动,无畏地忍受一切苦难的折磨” ,因为他们所追求的乃是神性的东西,而这恰是救世主的承诺。作用之三在于,人与基督的一致“可使内心变得高尚,在苦难中得到安慰,有镇定的信心和一颗不是出于爱好虚荣,也不是出于荣誉欲,而只是为了基督而献给了博爱和一切伟大而高尚事物的心。” 作用之四在于,人与基督的一致将使人们得到一种迥异于伊壁鸠鲁主义者的快乐,进而“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崇高”

从整个论述中,我们发现,马克思有着一颗高尚的心,这颗心充满了对人的爱,对一切世俗社会中恶的品行的恨。虽然马克思在这里所表现的爱还只是一种抽象的、宗教式的博爱,但却是马克思后来能够致力于人类解放——把爱定位在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社会之上的前提。

三、客观的历史认知态度

在《拉丁文作文》(《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比较幸福的时代?》)这篇作文中,马克思从历史的、具体的角度来看待奥古斯都时代,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客观认知态度。

首先,马克思就一个社会(奥古斯都时代)的性质提出了三种判断方法。

第一,同罗马历史上其他时期相比。“因为要是指出奥古斯都时代类似那些人们称之为幸福时代的先前时代,而不似那些根据同时代人和当代研究者的判断其风尚已经变坏、国家四分五裂并在战争中又遭到多次失败的时代,——那么根据这些时代即可作出关于奥古斯都时代的结论。” 第二,古代人及他国人对这一社会的评价。“需要研究古代人们对于这个时代作了那些评价,异国人对这个帝国是怎么看的,他们是否害怕它还是轻视它。” 第三,必须研究这个时代的艺术和文学的状况。

其次,马克思将奥古斯都时代与布匿战争之前的那个历史时代(风尚淳朴、追求实际价值的时代)及尼禄时代(最糟糕的时代)进行比较分析。

马克思认为,奥古斯都时代是以温和治国为标志的,各种自由被取消,各种权力集于一人之手,这或许为专制与独裁创造了机会。但是,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这种集权又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特别是当这种集权并非是为集权者个人谋利,而是为社会、民族和国家谋利时,自然会受到其臣民的拥护。针对这种特征,马克思指出:“如果一个时代的风尚、自由和优异性受到了损害或者被破坏了,同时,贪得无厌、铺张浪费和荒淫无度充斥泛滥,那么这个时代就不可能称为幸福时代;但是,奥古斯都的智慧以及他为改善动荡的国家状况而挑选出的人们所建立的机构和制订的法律,对于消除内战造成的后果起了很大的作用。”

最后,马克思在比较分析中得出客观、辩证的结论。

马克思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布匿战争前那样的国家),因为它唤起了人们去从事伟大的事业,使敌人感到惧怕,并号召贵族与平民之间展开良好的竞赛(诚然,这种竞赛不全然是没有嫉妒心的),那么奥古斯都所确立的国家,我们认为是最符合他那个时代的国家。因为,如果百姓都柔顺亲密,讲究文明风尚,而国家的疆土日益扩大了,——那么统治者倒会比自由的共和政体更好地保障人民的自由” ,所以,是应当受到很大的尊敬的。一个混乱的民主社会与一个稳定的集权社会,其优劣的评价基点是不同的。即使在集权中有个人利益的掺杂,但若在客观上有利于其国家、民族、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是有值得肯定的方面。

在这篇作文中,马克思排斥绝对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一种对历史与社会的客观、辩证的态度。这种态度为他以后接受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并发展为以唯物的、辩证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历史作了基础性的准备。

四、远大的理想

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这篇作文中,马克思就青年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那就是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

首先,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的差异上分析指出,人之所以比动物优越,就在于人能够进行能动性的选择。“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动物也就安分地在这个范围内运动,不试图越出这个范围,甚至不考虑有其他什么范围存在”,而“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得到提高的地位”。

其次,马克思指出,认真考虑职业的选择是青年的首要责任。

年青人往往会萌生许多天真烂漫的不切实际的抱负,而这些都是在某种信号刺激下所产生的肤浅的冲动。在马克思看来,如果人的职业选择“既不是依靠经验,也不是依靠深入的观察,而是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就有“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 。他认为,“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 ,之所以伟大,是因为这个目标不仅是个人的,更是社会的、人类的。但是,“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以鼓舞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经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经不再自己选择他在社会上的地位,而听任偶然机会和幻想去决定它。”

再次,马克思就人应该如何选择职业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马克思认为,在进行职业选择时,要从实际出发,不要被感情欺骗,受幻想蒙蔽。“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这种观点类似于后来的“社会关系”理论,表明马克思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可贵的求实精神。“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感到厌倦、始终不会松劲、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相反,我们很快就会觉得,我们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我们的理想没有实现,我们就将怨天尤人。”因为,它很可能是“用幻想把这种职业美化,把它美化成人生所能提供的至高无上的东西”。“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

在马克思看来,选择职业的关键在于,“如果我们通过冷静的研究,认清所选择的职业的全部份量,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那时我们既不会受热情的欺骗,也不会仓促从事。” “如果我们把这一切都考虑过了,如果我们生活的条件容许我们选择任何一种职业,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选择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选择一种能给我们提供广阔场所来为人类进行活动、接近共同目标(对于这个目标来说,一切职业只不过是手段)即完美境地的职业。”

最后,马克思表明了自己对于职业选择的态度。

在自己的职业选择问题上,马克思正确地看待个人和人类的关系,把个人的目标和社会的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了。他确认,人生的价值在于为社会、为人类谋取利益,在于个人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性。他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人,其本身才是幸福的,而且历史将证明他是伟大的。“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为什么为多数人谋取幸福而能使自己感受到最大的幸福呢?那是因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相反,马克思极端鄙视那些只贪图个人名利而选择职业的人,认为即使他在某个领域取得某种成就,也是渺小的。“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 这里暗示出,马克思以后可能不会当诗人、学者、哲学家,也可能不会从事父亲期望中的职业——律师。那么,他将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呢?从下面一段话可以看出,马克思的兴趣在于对社会问题进行哲学的思考,在于对“抽象真理的研究”。他说:“那些主要不是干预生活本身,而是从事抽象真理的研究的职业,对于还没有简单的原则和牢固、不可动摇的信念的青年是危险的。” 这样,马克思就基本确定了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理论研究和社会活动的领域。

在这篇作文中,马克思已经在朦胧中为自己选择了终生的职业,即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崇高理想,这是他后来之所以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特别是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的重要基础。正是因为确立了这样的人生理想,马克思才可能在此后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地克服一个又一个人类理性的逆流,从唯心主义走向历史(辩证)唯物主义。 0S1zUgKRcQpIXClg8A0kiu8Qrl4489W6vvqeHyiS6PCLH0uLnw5x2ktIB+VFCIm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