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一词的定义,传统的理解是指用口语形式表达的声音符号系统,又称为“自然语言”;此外,它还指用书面形式表达的文字记录符号系统,习称为“书面语言”。自然语言依托于人类的听觉能力,书面语言依托于人类的视觉能力,而人在嗅觉、味觉、触觉方面的能力,所能承担的交际交流、表情达意的任务只占极小的比重。近万年的文明发展史,已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自然语言成为人类交流的主要工具。但是,它有一个明显的缺陷:第一个缺陷,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抽象的表意语言,它们均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组织,而且具有稳定的语法规则、语汇形式、语义内容和语义结构。如果交流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不属于同一个符号组织,那么双方的交流就会发生严重的困难。
回溯历史,在人类最初的交流交际侧重于生理性质和直观性质的方式。人类最早的发音表意如同某些动物,以简单的不分音节的声音来显示一些特定的情绪。如吼声表示狂怒,呻吟表达痛苦,感叹表示悲哀,呼唤表示欲求,以及含有各种情感意义的笑声等等,为了加强声音所表示情绪的准确性,还同时伴有简单的手势和动作。1981 年法国和加拿大合拍、由让约克·阿诺导演的一部十分出色的电影《火之战》(La Guerre du Feu),表现了原始社会中先民为用火、保存火和取火进行的一场艰巨“战争”。影片中的三个原始部落都还处在没有清晰的口头语言的时代,导演便创造了一种音节十分简单,自然意义也十分简单的“猿语”,作为剧中原始人的交际工具;伴随着剧情所叙述的事实以及原始人的简单手势与动作,影片不用“翻译”那些“猿语”,观众也能完全看懂剧中人物所表述的含义。1995 年中国拍摄的影片《兰陵王》也是如此,故事中的人物交流思想和传达感情,都是用身体与手的动作伴随着简单音节的语音来进行的,只是本片所传达的内容比《火之战》要更丰富一些,所以导演不得不在银幕上打字幕,以阐释那些原始语言的意义。
当自然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际活动越来越多,这时口头语言不再满足更多方面的交流交际活动,人类试图以书面的形式记录自然语言,以便实现更广泛的交际交流活动。最初的书面语言,根据有关考证,是以象形的图画来做出尝试的。当代世界还可以见到的语言中,以汉语保留这一特点最为明显,尽管汉字中的象形字仅占很少的比例,但这一特征在一些汉字中还能看得出来,较为典型的图画式象形字如“日”、“月”、“水”、“火”、“木”、“山”等。民族学者搜集到北美洲爱斯基摩人一份图画文字的记录本,它记录的是爱斯基摩人一次猎取海豹的过程,解读它是件很有趣的事:
图2-1-1 爱斯基摩人图画文字
图中,左边第一个人是记录者或是仪式主持者,他的右手指着自己,左手入出境的方向中则表示事件的全过程。在旁边的持桨者表明这次狩猎是乘独木舟去的,接下来的小人说明到达第一站需要时间:右手加手头上表示睡觉,左手举起一个指头表示一夜。圆圈内有两点的符号,表示大家在第一站停留的情景:一个小岛,上面有两座茅草屋,在小岛的右边“作者”接着叙述:狩猎者到达的第二站也是小岛,但无人居住,在那里人们睡了两夜,所以旁边的那个人举起了两个手指头。从这儿故事进入了高潮——人们看见了两头海豹,因为人们看到右边的那个持投枪的人用两个手指指着海豹。猎者准备了投枪,但海豹却是用弓箭射中的。狩猎的目的已经达到,人们能够回到耐久的冬季住宅去了,倒数第二个图形表示坐两个人的独木舟,桨向后划动,最后那个图形便代表他们的雪屋。
但这样纯用图画记录下来的事件,若不加以说明,观看者很难清晰且准确地把握它的竟义。只有那些参与了事件的人和做这份记录的人,或者是像我们这本书的读者那样接受过对整个记录进行解释的人,才能充分理解它的全部意义。因为图画只能粗略地描给实际的情景。如果在连续性的图画中,不对画面所含抽象意义,以及这些画面在组接时如何在意义上关联进行解说,观看者就难以得到准确不走样的理解。
人类在度过简单而粗糙的早期声音与画图交流阶段后,便有了对思想感情精确交流的要求,但这种努力竟然使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其代价之一,各民族都在忙于建立自己严格的语言发音系统和文字交流系统。结果,语言意义的表达变得清晰而明确了,但是,该民族的儿童便被置于一个漫长的教育过程之中。他们从小长大,要完成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换,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大量时间及精力用在熟练地掌握听和写的技巧,以保证能把自己纳入到该民族约定俗成的语音符号与文字符号的交流系统之中。如果完成不了这个转换,他就只能是个呆子。这种情况在人们的外语学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人类在原始社会时可以借助表情和简单动作而掌握的交流交际的直观性基本消失了,随着口头语言及书面语言的日益发达,人类的听觉对自然声音直觉性的把握能力变得迟钝,人类视觉的直观优势也被轻轻一笔勾销。
其代价之二,人类的自然语言要受到严格的“时——空”限制。人类声带发音音量有限,只能在较近的距离里彼此才听得见,因此语音的传播只能采取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形式;由于空间的局限,参与交流的人数也会受到限制。同时,现场噪音是否喧宾夺主的条件还必须考虑在内。如果交流交际的双方,其空间距离较远,或是他们不能处在共时的状态下,那么交流交际就会变得相当困难。虽然可以使用转述、复述方式,但信息与情感的变化也就不可避免,即使是非常机敏的人也无法实现百分百的精密与准确。
书面文字语言可以避免口头语言声音先天的缺陷,它能够突破“时—空”的限制而进行任何意义的表达与传播,这是书面文字语言存在的基本价值。也是它被人类竭尽全力而创造出来的原因——人类文明与文化的进步需要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载体系统。文字语言在人类文明史初期曾使文化的发展产生过革命性的突破;但是,文字语言依然有它摆脱不了的重大缺陷。这缺陷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个缺陷,文字语言和人类所要表达与传播的意并不是形与义的严格对应关系,有时候语言形式大于感情意义,有时候感情意义大于语言形式,甚至某些时候还会有感情意义与语言形式的反悖,如语言修辞中的反语之类,因而常常在交流传播中造成理解的阻断或误差。像唐代诗人有许多标为《无题》的诗歌作品,解释者所以众说纷纭,就是由于文字的信息含量表述不确定而造成的。
第二个缺陷,书面文字语言的学习和掌握,需要耗费学习者的大量精力。据研究,人类对教育所投入的大量人力和物力,百分之七十花费在书面文字语言的学习上,特别是一个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十分复杂。而这个学习和掌握的过程,就是使学习者务必进入约定俗成的语言体系的过程。
为解决语言声音和文字语言在传播中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足,人类曾经探索与发明了多种方法,但努力的结果是:它们终究只成为人的某一感官功能的特别延伸。如为了突破语言声音所受到的“时—空”定位的限制,通过多年反复探索,发明了录音技术,可以借助钢丝、磁带、磁盘、光盘、存储器等媒介材料把声音逼真地记录下来,但它只能满足人的听觉器官的单一功能。我们虽然也可以通过声音来揣摩说话者的声调及语气,却无法看到说话者的神态以及利用姿势、动作对讲话语气的强调和补充。再如为了快速记录和传播思想,人类发明了印刷术,从最初的雕版印刷到后来的活字印刷,再到笨重的铅字印刷机以至今日的电脑所用的针式、喷墨和激光打印机。高速录入和印刷技术,几乎可以把人类的思想同步地印刷出来。然后通过电报或传真技术传送到千里之外,但它依然只是人类视觉器官单一功能的延伸,而缺乏一种面对面聆听的亲切感和交流感。在人们表意述义交流传播中,它们都是单独的表现手段,而不是综合的表现手段,依然不如面对面的、同时观看与聆听对方绘声绘色的表情述意那样来得直观与亲切。可以说人类对交流传播的探索,是从最初的原始视听综合逐步进入到使用现代技术分别处理的阶段。
那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能否出现现代化高水平交流传播的新形态综合呢?
应该说,人类一直向这个方向努力着。
由最初单一形态的技术传播系统向复合形态的技术传播系统发展。在探索声音如何超越时间空间限制的同时,人们对视觉形象如何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做了不懈的努力。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通信技术日新月异,已经让人目不暇接,但人们发现,它们仅仅解决了听觉或视觉一个方面的语言信息交流难题,而且在即时瞬间里这种交流也总是单向进行的。听觉与视觉能否在人工技术水平上实现一次完美的综合?对这一目标的试验虽然比起广播、摄影及电报不算晚。但困难程度却大得多;因为它不是广播、摄影及电报技术的简单相加,而需另辟蹊径。功夫不负有心人,近 200 年探索之后,今天终于有了完满的成果。回溯到1832 年,比利时青年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和奥地利大学教授斯丹普弗尔利用早已有的“幻盘”游戏原理,几乎同时发明了“诡盘”。这是一个有隙缝的“活动旋盘”。通过轮盘连续转动,借助人生理的视觉残留作用而填补了静止画面的间隙,造成一种连续的视觉印象;同时由于画面表现了某一运动的顺序过程,因而能够再现运动的幻象,产生逼真的动态感。按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耳的话,尽管发明诡盘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儿童游戏,但它却“发明了影片放映所依据的原理”(电影通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第一卷.21)。从 1851 年起,英国人阿歇尔、法国人杜波斯克等人经过多次实验,又使“活动照片”的拍摄取得成功,即在短时间内,将一个连续性的动作用逐张摄影的方法分解性地拍出来。1878 年,美国旧金山摄影师爱德华·穆布里奇用 24 架照相机连续摄影,拍出了一组骏马飞奔的栩栩如生的照片。在此基础上,法国人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拍出了第一部动画片《一杯可口的啤酒》。与此同时,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 35 毫米的软质胶片和每次可供一个人观看的“电影视镜”。到这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当卢米埃尔把摄影机镜头对准活生生的社会与自然中的人的时候,电影诞生了。以后人们进一步努力,到 20 世纪 30 年代又“使电影这个‘伟大的哑巴’开口‘说话’”了。至此,人类终于获得了一个视觉图像和听觉声音兼备的交流传播工具。
与电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电视也在这时候一步步走向成熟。进入上世纪 90 年代,电视技术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加入而发展更为迅速,多媒体(Multimedia)与光纤不仅使图像与声音的快速高保真传输成为现实,而且使得图像与声音的传输由这以前的单向进行转化为交互式进行,开创了视听交流的新世元。
随着电影、电视技术的成熟,一种和生活实际中的自然语言几乎不存在差别的语言终于“诞生”了,也就是今天所称的“影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