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栽培剪伐须勤力 切磋琢磨当弘毅
——山东工商学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纪实

闫秀梅

山东工商学院坐落在黄海之滨,依山傍水,是一所拥有海纳百川气度的年轻大学。自建校以来,学校就迈着稳健的步伐不断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立校之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出真招、出实招、出新招,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新路子。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我校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先争优、真抓实干,为扎实推进有特色开放式工商大学建设而奋斗。如今,突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战略思想已深入人心,教改工程硕果累累,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育人不为稻粱谋 出真招保障教学

山东工商学院是一所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自建校以来就以“惟平惟准,近知近仁”为校训,形成了“艰苦奋斗、自立自强;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用心干事、争创一流;尊重教师、关爱学生”的山商精神。

学校实行了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为直接责任人的教学质量管理工作责任制。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各基层教学单位,及时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校领导经常研究教学工作,并经常深入课堂,在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工作情况;党委会、院长办公会等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议题;学校每隔两年召开全校性的教学工作会议,研究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交流、总结和部署教学工作,不断推进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行教学基本状态通报制度,对各个院(部)的教学质量、学生学习质量、出勤率等指标数据适时公布,加强监督。

学校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快办学条件的改善。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建成山东省高校最先进的商学实验中心等。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筹建工学实验中心;在西校区建设更具特色的能够满足外语教学和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型实验场地。设立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专项基金,用于教师对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为促进教学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建立和完善了全面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了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积极性。营造人人关心教学、人人支持教学的良好氛围,形成领导重视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后勤保障教学、舆论支持教学的良好局面。

心齐是我校取得各项成绩的前提。全体师生员工发扬严谨、务实、团结、奉献的优良传统,在教学研究、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学团队建设、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等方面,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显著提高。

面对轻松的人际关系,严格的教学要求,充足的教学资金,严明的奖罚措施,每位老师都能在学校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且充满向上的动力,关注育人,淡化个人私利。众人心底的无私,造就了山东工商学院蓬勃发展的今天。

抓教学凝练心血 出实招培育精品

学校全面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学科强校、人才名校”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毫不动摇地坚持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思路和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在全国知名、省内一流,具有良好社会影响的山东工商大学”的发展目标,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以项目建设为龙头,狠抓教学基本建设,全面推行教学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质量工程。

1.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

经过充分论证、积极准备,学校加快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重视对新增专业的建设和规范。加强学科带头人、专业负责人制度;制定出详细的专业建设考核指标、专业建设考核验收办法,并严格按专业建设方案及考核指标进行检查;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特色,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开发建设网上教学平台,实现教学网络化,校内优质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教研室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及时修订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充分反映学科前沿及专业发展动态;切实加强专业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良性专业建设与改革机制。

学校现有 44 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兼有法、文、理、工等六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财经类高等院校的办学格局。通过不断努力和精心培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 2009 年被批准为高等学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0 年统计学专业入选国家级特色专业。截至目前,工程管理、统计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会计学 6 个专业被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另有市场营销等 10 个校级品牌专业。

2.高度重视精品课程建设,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课程建设在认真做好省级及校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试点课程工作的基础上,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为主干,兼顾学科与专业分布,构建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做到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体现先进性、科学性和示范性。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的教授或博士学位研究生主持,形成了一个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精品课程高度重视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具有科学高效的现代教学管理体系。拥有一套比较完备的、立体化的系列精品教材。

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省级到国家级的飞跃。目前《操作系统》被选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同时有《经济数学基础》《计算机学科导论》《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统计学》《行政法学》《操作系统》《基础会计》《技术经济学》等 12 门省级精品课程,另有 38 门校级精品课程。

3.持续深化课程建设,大力开展双语课程。

学校课程建设坚持加强基础、优化结构、注重实践、形成特色的整体性优化原则,把素质教育贯彻到课程教学过程当中。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坚持“以人为本”,逐步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从 2005 年下学期开始,学校采用边试验边总结、逐步推进的办法,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双语课选用高质量的外文原版教材,开发和研制课程多媒体课件;组建由高水平的教授担任主讲,由富有潜力的副教授和讲师辅助讲授的教师梯队;使用外语授课的课时数占本门课程上课总课时数的 50%以上。

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宋华岭教授主持的《项目管理学》( Project Management)被选为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2010 年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立项 5 门。

4.建立团队合作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它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办学的声誉,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学校按照“充实数量,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稳定骨干,造就名师”的工作思路,在教师内部实行“一帮一,结对子”的方式,由教授、副教授辅导讲师、助教,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大力推动助教制度和教师能力提升计划,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包括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在全校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具有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由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协作精神的专家为带头人。带头人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学校现有省级教学名师 5 名,校级教学名师 10 名,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市场营销系列课程和经济数学基础系列课程 5 个省级教学团队,高等数学教学团队等 10 个校级教学团队。

5.强化教学研究意识,开展教学研究和教材建设。

学校营造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创造教学研究条件。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层面的教学研究活动,如教学研究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吸收学生参加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积极促进知识创新、管理创新、教学创新。由教务处组织征集教学研究问题,组织专家讨论确定并发布。设立教学研究基金,以立项的方式资助国家级规划教材、省部级和校级重点教材的编写出版,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教材的建设。

在全校师生积极参与下,先进科学的教学研究成果不断涌现,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财经院校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在第六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评审中,学校共获得 9 项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4 项。截至目前,共获得 26 项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奖。《工程估价学》《管理信息系统》等 3部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6.加强通识教育,形成以儒商精神为主的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

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正是创造力的基础。我校高度重视通识教育。针对学校的定位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起富有特色的经典教育课程体系,造就了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构建起以经典文化为核心的通识教育平台,研究和探索通识教育的长效机制,培养有特色、有潜力、有智慧、能创新的综合型、实用型高级人才。

我校于 2005 年成立了“经典教育研究中心”和“中外文化经典教研室”,至今已建立起一支学历高、素质强、业务精、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教师队伍,在全校开设了《中外文化经典导修》《经典讲座》等 20 多门课程。启动了中外文化经典“博士讲坛”,多次举办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题的讲座和朗诵、书法等活动。

2010 年 9 月,我校被确定为“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单位。学校出台《山东工商学院“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工作方案》,支持强化通识教育,要求进一步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支持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课程,整理出版中国文化经典。培养高水平的经典诵读、书写、讲解的优秀师资队伍。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儒家文化经典解读》《儒商及儒商精神》等选修课程,形成以经典文化教育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为培养富有儒商精神的财经类人才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2009 年我校积极组织承办了“中华诵·2009 经典诵读大赛”山东省烟台分赛区的比赛,在山东省决赛中,我校代表队获大学生组第一名,留学生组第三名,两名学生获得优秀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在“2010 经典诵读大赛”山东省教育系统决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三等奖。

师生共同谱新篇 出奇招培育人才

创新能力不足是目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学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力度,通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其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着力构建“四层次、五模块、六能力、七平台”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将产、学、研结合作为主线贯穿于实践教学体系之中,充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

1.抓好实践教学的“四层次、五模块”,注重知行统一,将应用能力和潜能的培养和挖掘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四层次”包括基本素质层次、基础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训练层次。“五模块”即素质拓展模块、实验教学模块、实习实训模块、论文设计模块、科研创新模块。

学校尤为重视实验课的改革。加快教学实验室的改造和建设步伐,通过学校、社会、个人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购置先进的实验教学设备,改造实验教学环境。目前基础课程的教学实验开出率达到 100%,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验开出率达到 95%以上。在保持各专业特色基础上合理设置,精选经典内容,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选取有一定工程或社会实际背景,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的课题,形成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开展多种形式的实习,强化各环节的质量监控。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现拥有一批高质量的专业对口的实践教学基地,每个专业都有与之相对应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校内现有的商学实验中心和相关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充分利用硬件资源向学生开设生产实训和仿真训练等实训项目,为学生将来就业提供最佳的演练和实训锻炼。截至现在,学校共成立了 7 个共青团中央就业创业实习基地和 140 个教学与就业实习基地,先后有 3000 多名学生到实习基地锻炼实习,其中大约 15%的学生被实习基地所在单位录用,80%的学生因为有基地的演练和实训经历优势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在完成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时,鼓励学生选择实践性研究论题,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和社会实践等,并将其纳入到创新学分管理之中。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的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 20%,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 30%;学校文法类专业实验总课时占课内计划总学时的比例不低于 5%,理工科类专业控制在 30%以内,经管类专业实验总课时要占课内计划总学时的 10%~ 15%;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达 80%以上。适当增加独立设课实验课的数量。

2.培养学生“六大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将全面培养人才和系统培养人才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各层面。

以教学内容改革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为核心,培育学生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将学生六大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的统一。

科研处、教务处、学生处、学工部、团委等部门定期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让更多的学生接受学术熏陶,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切实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课程内容专题讨论、学术报告会、演讲会等活动,写出较高水平的书面报告或组织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等。鼓励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阶段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或由教师组织成立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并撰写文献综述、生产现状调查、研究论文、实验设计等。

积极支持和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活动,并做到精心策划、周密组织、有效检查,使学生认识社会,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自我塑造意识。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与国内乃至国外院校在学生创新活动方面的交流。同时,在教师中创造一种关心学生创新、扶持学生创新的良好局面,促进创新活动的良性循环。

3.构建“七大创新平台”,注重因材施教,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彻到学校教育的纵深处。

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构建“七大创新平台”,包括第一课堂创新平台、第二课堂创新平台、实践教学创新平台、大学生社团创新平台、大学生自主创业创新平台、和谐校园创新平台、图书馆创新平台。

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创新领导小组,保证组织落实、政策落实、措施落实和经费落实,结合学校学科建设规划、队伍建设规划和平台建设规划,制定计划,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保证创新工作高效、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遵循个性化原则,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

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育人意识,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实行个性化教学,努力为学生提供扎实宽厚的基础科学知识、学科前沿理论和思想。

学校高度重视国家、山东省组织的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英语竞赛等学生创新实践活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此,学校颁发文件并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委员会,每年拿出 10 万元重奖进行科技创新的大学生。目前,先后有 80 余名学生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首届统计学专业优秀学士论文评选、国际奥林匹克体育与文学大赛、山东省“百灵杯”电脑知识大赛、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山东省大学生辩论赛等多项比赛中,都取得优异成绩。在 2009 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学校派出的 4 支参赛队中有 3 支参赛队获得全国二等奖,1 支获山东省二等奖。在2009 中国大学生就业模拟大赛中,我校学生荣获一等奖。在首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中分获二等奖、三等奖。在共青团山东省委联合《大众日报》组织开展的以“调研山东”为主题的大学生社会调查活动中,我校学子获得一等奖。山东省第八届“齐鲁大学生软件设计及外语大赛”上,获大赛软件组一等奖 1 项,二等奖 3 项,三等奖 6 项;英语组获大赛英语组二等奖 2 项,三等奖 7 项,优胜奖5 项;日语组获三等奖 3 项。在 2010 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家二等奖……奖项不胜枚举。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于学校锐意改革,不断创新,采取了多项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展望未来,学校在既定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将继续深化质量工程建设;将继续发挥财经学校与现实经济建设结合紧密的优势,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探索开放办学的新形式与新内容,继续严格管理,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将继续坚持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评价标准和考核要求;将继续发挥“质量工程”的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将教学改革进行到底。

从建校之初发展到今天,老山商人筚路蓝缕、兢兢业业,新山商人薪火传承、改革创新,几代山商人共同的特质是辛勤耕耘,志存高远。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学校迈向更光明的未来,铸造更辉煌的明天。

(本文发表于《山东工商学院报》2010 年 12 月 31 日第 451 期) 5GxdaftnUEJjxGSPibUvORGRxtawNAF2r3eXsHQm40RmP0zQ9BR7NQq6VywZx+j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