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科研硕果压枝低
——山东工商学院科研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李效杰

在 25 年的发展过程中,山东工商学院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始终把科研工作视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支点,在科研工作方面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和政策投入,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探索出了一条教学型财经类院校加强科研工作促进学校科学发展之路。

以体制机制规范科研工作

规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和高效运转的决定性因素。建校以来,学校始终注重加强科研工作体制机制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科研工作制度性文件,以完善的体制机制规范科研工作。

在 1994 年召开的第一次科研工作大会上,学校把“科学规划、强化管理”,放宽科研政策、加强科研制度建设作为科研工作重点之一。1999 年 8 月召开的第四次教学科研工作会议上,刘全顺院长提出了“进行制度创新、寻求有效的运行机制”工作思路,指出要抓好“目标管理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和利益分配体系”这“三个体系”,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并提出了制度创新的具体做法。2003 年7 月,学校出台了《山东工商学院关于加强科研工作的决定》,对此后一段时期学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目标任务、体制保障等作出部署;在 2004 年学校召开了第一次党代会上,重申了加强科研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明确了加强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阶段性首要任务;在《山东工商学院“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学校把加强科研工作作为促进学校高质量、高水平、跨越式发展的六条方针之一。“十一五”期间,学校还专门出台了《山东工商学院“十一五”科研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的总体思路、保障措施、发展目标等。2010 年召开的第二次党代会上,学校又把“加快推进科研工作”作为今后五年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以上这些,都在体制及政策层面确立了科研工作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实施了《山东工商学院科研管理办法》,明确了科研管理的工作思路,加强对科研计划与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成果转化、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学术活动等的管理,规定了各项管理的主要内容、目标任务、考核措施、奖惩标准、保障措施、实施细则等。

建立了规范的科研激励机制。制定了《山东工商学院科研奖励办法》,重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以及省部级优秀成果奖的科研成果;设立了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奖励校级优秀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应用成果和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对于国家级、省部级、地厅级以及横向课题等科研成果,视其完成进度和质量,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奖励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学术著作、被国际检索机构检索的论文,奖励职务发明专利奖。

完善了科研资金保障机制。实行了科研项目匹配资助制,对于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及以上纵向课题、教育厅项目和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学校予以匹配资助,省部级及以上有资项目按一比一匹配,国家级自筹经费项目按 3 万元匹配,省部级自筹经费项目按 1 万元匹配,省教育厅自筹经费项目按 0. 5 万元匹配。设立了资助科研基金,用于资助校内优秀科研项目,重点项目每年 10 ~ 20项,每项资助 4000 元,青年项目每年 20 ~ 30 项,每项资助 2000 元,并严格资助科研基金的管理、使用和资助项目的考核。设立了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鼓励和支持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做好科研工作,资助额度由人才引进政策确定,资助项目研究期限一般为二年。出台了《山东工商学院学术著作出版管理办法》,每年投入经费 10 万元,用于资助在职科研人员撰写的学术专著和博士论文,每部著作资助 0. 8 万元,严格学术著作的申报、评议、入选程序,确保达到预期的资助效果。

形成了高效的科研服务保障机制。推行科研工作网络信息化,开发了网络信息管理平台,完善了科研计划管理、成果管理、科研机构、学术交流、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量考核等一整套管理流程,实现了计算机网络信息化、自动化。建立了课题指南数据库、学科专家数据库、科研数据库、课题申报和成果奖励流程数据库等,实行链式操作,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所有决策均在网络科研管理平台记录在案。加快科研资源集成化建设,在科研计划和成果管理环节上,建立论证会制度,站在学科高度,集聚、整合课题申报和成果评奖。加强科研档案管理,明确归档范围、归档流程、案卷管理要求,保障科研统计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进一步规范了科研行为。出台了《山东工商学院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进一步规范广大教师的学术科研活动,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笃实诚信、戒浮戒躁的科研风气,努力提高科研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道德修养,构建有助于公平竞争、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成立了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监督委员会,作为校学术委员会下属的专门委员会,专门负责受理个人或有关业务部门的举报,对违反学术道德与学术行为规范的行为进行界定和处理。

以学科建设引领科研工作

学科水平的高低是一所大学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山东工商学院从学校实际出发,注意发挥学科建设在科研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加强和促进科研工作。

早在 1997 年迎接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之前,学校提出了加强学科建设的思路,通过本科教学评价后,学校又提出了抓好重点学科建设的思路。在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确立了“以科研为重点,紧紧抓住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建设不放松,全面提高学科实力和水平”的发展方针,明确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带动和促进科研工作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学科科研工作的六大任务。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领导、规划、监督学校的学科建设全局性的工作。

2003 年,学校实施了“学科立校”战略,2010 年第二次党代会后调整为“学科强校”战略。学校党委行政站在学科前沿,在深入研究基础学科、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交叉学科等学科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学科体系,确立了学科发展的目标,即:学科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力争 1 ~ 2 个学科全国知名,2 ~3 学科全省领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水平优势学科群。部分学科研究方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实现高水平学术团队、高层次科研项目、高水平标志成果、高级别科研奖励的重大突破。

实施了《山东工商学院重点学科建设方案》,明确了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重点学科建设的发展理念、建设思路、学科布局、基本要求、主要任务以及管理体制机制等,对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指标提出要求,如某一时期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数量、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数量、获得科研经费数量、著名检索机构收录论文数、年度发表的论文数目、出版专著、编著或教材、研究课题、力争取得的奖励等,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加强相应的科研工作。

学校不断加大在学科建设方面的投入,学科建设成绩斐然。目前,学校学科布局更加合理,涌现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等。学校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两门国家级特色专业,项目管理学是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操作系统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产业经济学、统计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等 5 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有工程管理、统计学、市场营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会计学等 6 个省级特色专业,有经济数学基础(一)、计算机学科导论、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统计学、行政法学、操作系统、基础会计、技术经济学、单片机原理、西方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等 12 门省级精品课程。有会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世界经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 8 个校级重点学科,有政治学理论、劳动经济学、社会保障、社会学、金融学、经济法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教育经济与管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英国语言文学等 10 个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学科建设的强势发展,其本身就是科研工作卓有成效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深层次的科研工作。

以人才团队支撑科研工作

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团队是做好科研工作的决定性因素。山东工商学院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和科研团队建设,以人才和团队强化科研工作。

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的理念,2004 年实施了“人才强校”战略,2010 年第二次党代会后实施了“人才名校”的发展战略,把人才队伍建设当作提高科研水平的头等大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人才团队建设。

积极从校内选拔聘用高层次人才,推行了重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制度,每两年从在职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工中评选一次有突出贡献专家,每次选拔 5 人,管理期为 4 年。管理期内,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有突出贡献专家享有相应的待遇,并要主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

实施了“125 人才工程”,面向校内外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125 人才工程”具体是指:到 2010 年左右,培养和引进 10 名在同学科国内领先的学科带头人、20 名在省内一流的学科带头人、50 名在省内领先的学科带头人。“125 人才工程”每年遴选一次,管理期为 4 年,每两年考核一次。三个层次的人才有着严格的入选条件,国内外符合条件、具有相应资质的学者均可报名竞聘。竞聘成功后,必须在管理期内完成一定的科研教学任务,经专门的委员会考核认可后,方可获得全部的待遇。

积极引进校外优秀人才。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每年都制定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对于引进的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推行了名誉教授、特聘教授、兼职教授聘任制,利用校外优秀师资来调整和完善学校人才队伍结构,充实师资队伍,造就一支专兼职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梯队。

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人才工作的战略重点。制定了《山东工商学院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工作暂行规定》,实行教师岗前培训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完善体制机制、优化工作环境,鼓励青年教师勇挑重担。积极支持和帮助青年教师申报、承担科研课题,在设立的校内资助科研基金中,专门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支持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促进青年教师早日主持、参与重要科研工作,成长为学有专长的优秀教师。

加强创新团队建设。贯彻《山东工商学院创新团队管理办法》精神,聘请校外专家组成评选委员会,按照选拔程序,从现有教师中筛选出有一定研究基础、同一研究方向有若干名研究人员、研究内容新颖或学科交叉性强的研究群体,孵化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或创建新学科,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省内领先、国内知名的研究群体。每个创新团队给予 5 万元经费支持,其工作任务主要是在学科前沿领域或交叉领域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跟踪学术前沿和推进学科发展,推动重点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

目前,山东工商学院有专任教师 755 人,其中教授 100 人,副教授 209 人,博士 144 人,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共有588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2. 2%。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4 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6 人,全国优秀教师 7 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 2 人,山东省教学名师 5 人,山东省优秀教师、师德标兵 3 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 5 人,山东省十大中青年法学家 1 人,山东省“百人工程”理论人才 2 人,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 1人。有 5 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0 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10 个校级创新团队,为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和智力支持。

以研究基地孵育科研工作

人文社科等重点研究基地是加强科研工作的重要平台。山东工商学院依托办学特色和优势,加强省级研究基地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研究基地在孵化培育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2007 年,学校申报的“煤炭产业发展与创新研究基地”获批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山东半岛经济研究”获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基地。为加强两个基地的建设,学校制定了《山东工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设定了详实的建设标准,对研究基地的发展方针、主要措施、建设目标等作出了明确规定。

依托半岛经济研究院和煤炭经济研究院,建立了以研究院为主的研究基地二级管理体制,学校、研究院、研究基地有着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研究基地实行基地负责人、首席专家负责制,基地负责人主持基地日常管理工作,首席专家负责组织基地学术研究活动。各研究基地设学术委员会作为学术研究指导机构,负责审议研究基地的学术研究方向及中长期研究发展规划等,每届组成人员应为单数且不少于 5 人,任期三年。

积极推动研究基地主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重大科研成果。每个基地每年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不少于一项,并主动从国内外有关部门承揽各种研究项目,广开科研项目和经费来源,每个研究基地每年的到账科研经费不少于 10 万元。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积极参与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委托的政策咨询研究项目。瞄准学科前沿,增强创新意识,树立精品意识,力争产出填补学科空白的和具有学术前瞻性的创新之作。

加强研究基地的投入和管理。学校每年为每个研究基地投入专项费用不少于 10 万元,用于学术活动、科研设施、图书资料、网络管理等的支出。加强研究基地档案建设,建立了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科研成果简报制度和统计年报制度。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检查工作,促使研究基地尽快达到应有的建设标准。

几年来,两个研究基地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科研人才,形成了一批以省突出贡献专家为核心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批学术视野开阔、创新思维活跃的学术骨干队伍,凝练了海岸带研究、煤炭产业创新等一系列研究方向,形成了许多高层次的科研成果,有效地发挥了研究基地深化和促进科研工作的作用。

以研究项目推进科研工作

科研项目是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科研工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山东工商学院积极鼓励教职工申报高层次的研究项目、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用研究成果和研究项目支撑科研工作。

学校每年都制定科研项目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横向课题、纵向课题、校级课题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与立项工作。鼓励教职工与企事业单位联合进行横向项目研究,鼓励申报各级各类纵向项目和校级项目,积极开展校级资助项目。学校不断加大项目管理,督促、检查各项目组的计划落实情况,协调项目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组织项目结项等各项工作。

广开项目渠道,争取外部资源,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了横向联合与协作,争取项目多渠道发展,充分调动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深入有合作意向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专题调研,促成横向合作,争取更多的横向课题。

严格项目的结题工作。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工作贯彻学术评议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学院、二级学院(教学部)二级管理模式。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经校学术委员会评审通过,已达到学校规定结题基本条件方可向项目来源部门申请以其所规定的结题形式结题。对于跨年度科研项目,学校按上级相关管理文件进行年度检查,并负责向上级主管部门联系结题事宜。

仅最近 5 年,学校在科研立项、高层次科研成果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教育部发展规划项目等纵向课题 404 项,出版专著和教材 146 部,在《中国科学》《管理世界》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5751 篇,SCI、EI、ISTP检索 199 篇,获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2 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和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74 项。

以特色研究升华科研工作

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山东工商学院把彰显办学特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以特色科研升华科研工作。

实施了“特色兴校”战略,按照优质性、持续性、前瞻性的基本原则,将特色放到整个社会大背景下统筹规划,保证办学理念和特色发展目标的先进性。注重政策的连续性和工作方式的循序渐进,在特色发展项目的选定、提炼和升华上下工夫,努力打造优势项目和强势特色,以特色促进学校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强化建设管理学科,积极发展经济学科,大力扶持工学学科,促进经济与管理融合,工科与商科相长。加强省校两级重点学科,发展优势学科和学科群,推进研究方法创新,促进和带动计算机科学、数学、法学与管理学、经济学的渗透融合,用新的研究方法推进现有的研究方向,确立和扩大特色研究领域。

坚持研究机构的开放性和资源共享,注重整合外部学科资源,尤其是特色研究领域的学术资源,针对不同学科的现状和潜力,发挥院(部)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打破行政壁垒和学科壁垒,积极推进各学科对校外学科的融合借鉴。

经过几年的努力,“特色兴校”战略成效明显,形成了“管理学科见长、煤炭经济研究见强、半岛经济研究见优”的学科特色和研究优势。

管理学科比较优势已经明显。全校 13 个学科型学院中有 4 个属管理学科,在建的 5 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 个省级研究基地中有 3 个属管理学门类,44 个本科专业有 17 个属管理学科;管理学科拥有的博士占全校总数的 44%,管理学门类学生占在校生中的 48%;在国家自然社科基金评审中,2007 年山东省共获得管理学科项目 8 项,我校独占 4 项,2008 年山东省获得 10 项,我校就有 3 项,在山东省高校均居第一位。

在煤炭经济研究方面,学校以煤炭行业为依托,发挥煤炭经济研究院的优势,承担了 90 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等项目,参加了国家煤炭产业政策与规划等宏观决策的研究与制定。学校横向课题及经费主要来自煤炭企业,在煤炭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等领域显示出比较优势。

在半岛经济研究方面,学校紧紧抓住山东省“东部突破烟台”的机遇,发挥学校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学科方面的优势,突出城市经济、海岸带经济、临港产业等研究内容,开展半岛城市群与产业发展、半岛区域经济评价与规划等领域的研究。承担了 60 多项相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山东省社科规划等项目,开辟了“半岛经济论坛”,编辑出版了《半岛经济评论》集刊,半岛经济研究优势已露端倪。

以学术交流助推科研工作

山东工商学院坚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大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以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拓展科研工作。

加强校内学术交流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学术活动月,通过开展学术交流会、报告会、讲座、论坛等形式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学术活动的常态化。每两年举行一次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活动,全校符合条件的科研成果均可参评,在校内各学科、专业之间开展深入的交流活动,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整体提高。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与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的联系与合作,与 20 余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与友好学校的校际合作,开展多边交流,促进科研信息共享与科研合作,联合开展学科建设,积极开展教师、管理人员、学生的双向交流与学习。本着“合理配置梯队,长期占据资源”的原则,积极推荐学校学者到各类学术团体中任职,提高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积极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访问,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青年学术带头人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专业培训,提高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仅最近几年,就先后邀请中科院院士冯士雍等著名专家学者 400 余人次来讲学,聘请了 60 余位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特聘教授,资助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600余人次。

承办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推广学校的学术品牌。仅最近 5 年,学校先后举办了WITNESS首届仿真优化系统应用国际学术会议、中俄改革回顾与展望国际研讨会、中国管理论坛、全国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山东经济学年会等 50 余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几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换来了收获的喜悦,山东工商学院在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并于 2008 年年底以较大优势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立项,实现了师生员工的十年夙愿。目前,学校正加快推进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有了深厚的科研积淀,必将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科研基础支持。

(本文发表于《山东工商学院报》2010 年 12 月 31 日第 451 期) 7JP8Vu0lOSqKxqSmEM6Q5RkUEBlxISoF4yqfATvEp/x3zPGc0TpsfVq6qYKzbKO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