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个大门半部校史
——从大门变迁看学校的发展

黄斌

编者按: 一所历史悠久的大学,一定会有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已走过25 年风雨历程的山东工商学院,有多少沧桑岁月值得回味,又有多少浸润着浓厚文化的往事等待我们去发掘、去诉说……

本文从学校大门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写起,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我们学校发展的辉煌成就与历史轨迹。

对于山东工商学院众多学子们来说,位于清泉路西侧的东校区东大门才是学校的正门,那是一扇能让他们走遍四方仍难以忘怀的大学校门。

如今,这座建校 25 年的学校正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尤其是东大门综合改造以后,她已经成为烟台市风景优美的大学校园之一。这里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还有高耸挺拔的建筑,起伏蜿蜒的道路,葱郁茂盛的花木……25 年的沧桑岁月里,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见证着学校的发展变化,也诉说着其中的动人故事。要了解这其中的点滴,请允许我先从几十年间学校大门的变迁讲起。

上世纪 80 年代初,山东工商学院开始筹建,建校初期,由于学校选址在烟台市东郊,交通不便,以至于早期来报到的工作人员,多数不知道这所新建学校的准确位置,乘车路过学校驻地,因为没有大门标志,常错过站点。下车以后打听学校在哪里,村民一脸茫然,不知学校所在,所幸尚有知情者,遥指西面荒草萋萋的山坡——可能就在山上。学校紧邻老烟威路(现清泉路),地域内农田、果园和荒地不规则地分布着,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没有大门,连围墙都没有。由于学校刚开始创建,还没有正式命名,为了方便工作,学校最初租借了清泉寨村一个院落,只有几座低矮平房,并在平房门前竖起一块白底黑字的木牌子,上书“华东煤炭大学建校指挥部”几个大字。后来在现体育馆位置新建一排平房,临时安置职工家属,同时作为施工管理人员办公室,办公室门口悬挂着一块“华东煤炭大学筹建处”的牌子。再后来征地边界确定下来,围墙建起来了,教学一楼、15 号学生宿舍和学生一食堂也建成了,学校就在现在东大门位置建了一个临时大门——两间平房和两扇钢管门,也有了正式的校名: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大门面对的是老烟威路,路宽只有 11 米,路东是一条乡间小道,北侧一片农田,南侧是规划中的招待所,前行大约 70 米,就是大海。两扇钢管门虽然是临时校门,却结束了学校没有校门的历史。学校的第一座大门建成了,校园再也不是“敞开式”的了,校内安全状况明显改善,第一批学生有了一个安静的学习生活环境。

再后来学校大门又重新设计,北侧主体建筑为船形,南侧构筑物为帆形。大门建成后,给人感觉建筑高度有限,体量不大,视觉上缺乏冲击力,但船型大门相较于第一座大门,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寓意,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校门。大门虽不够完美,但学子们总算有了驻足留念的地方。船型大门经历了十几年风雨,门前校名也由中国煤炭经济学院改为山东工商学院。在这期间,学校和整个社会一样,周边的一切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黄海游乐城投入使用,门前城市道路拓宽,并安装了路灯,滨海路通车……城市建设可以说日新月异。这时候再看我们学校的大门和周围环境,低矮陈旧,污水四溢,杂乱拥挤。难怪有烟台市民说,看不出是一所大学;当地政府部门也曾善意地开玩笑说,你们学校内秀啊。如果说看到和听到这些无动于衷,那怎是真话?哪一个亲历学校成长的人不对学校发展寄予厚望?

每到新生报到的时候,校门前人头攒动,新生与家长们争先恐后地把船型大门上“山东工商学院”拍进大学第一天的镜头里,尽管环境有点乱,大门不起眼。转眼时光飞逝,山东工商学院校门前又涌动着一排排学士帽,飞舞的学士帽下是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

一千多个日夜里,每当他们需要把大学时代的亮点录入自己的记忆时,他们总是自然而然来到那个镌刻着“山东工商学院”六个大字的地方。那是他们共同的青春纪念碑,而每逢这时,他们总是希望山东工商学院的校门能更美更壮观,确切说,学子们希望自己的大学能拥有一个让他们在多年以后仍能够魂牵梦萦的新校门。

一所学校的魅力,不只限于教学科研,大学之为大学,需要理性,也需要灵性;需要底蕴,也需要气韵。大学的精神、回忆、诗情画意乃至校友对大学的感情,是需要美景作为背景和载体的。而大学校门,自然是最具象征意义的标志,自然是学子们对于校园回忆的起点和终点,是学子们四年大学生活中最弥足珍贵的风景,更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山东工商学院的名片。大学固然需要厚重的内涵,但同样需要一个好的门面,正如一个经纶满腹的学者,也需要一张充满着睿智的脸。

对于学校主大门是否新建,学校领导考虑得更周全。经过讨论调研,学校决定从彻底改造东大门及周边环境入手,把东出口广场当作学校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改善校容校貌,树立学校开放办学的现代大学新形象。2005 年,20 年校庆以后,学校正式开始征集东大门建筑方案。立项之初,学校领导责成基建处广泛听取多方不同意见,充分论证,大胆创新,经过十几轮方案征集筛选,反复调整,于 2007 年最终落实了最佳设计方案。

为了不影响师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校领导精心谋划,选择在假期开工,尽管在雨季施工难度很大,麻烦很多,但却保障了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在建设过程中,基建处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东出口地下管道纵横,网线密布,改造难度巨大,加上季节性因素导致多次返工,给施工和管理造成很大阻力,但职能部门统筹安排,科学组织,克服困难,于 2008 年 11 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目标。

另外,在确定浮雕设计方案时,也经历了许多波折,先后设计了多个方案,校领导多次组织校内外专家研究讨论,历时 10 个月,最终确定“飞越文明,群星闪耀”主题设计方案。2009 年 9 月,东出口工程正式完工并交付使用。

当我们闲暇时漫步在清泉路上,与宽敞的滨海路相比,感觉清泉路虽经拓宽,但仍显得拥挤,在这条路上,唯一让人眼前豁然一亮的,就是山东工商学院东校区的大门。

说是大门,其实是对称的两栋弧形建筑形成的通道,或称为出口,功能兼顾使用和景观效果,一侧满足保卫处办公住宿,另一侧作为印刷厂厂房。因为两弧形建筑立面设计为主题浮雕墙,加之建设内容还包括了主体建筑、广场及校训柱、道路、主雕塑等,所以准确讲应该是东出口。

从清泉路上向西望去,新出口就像一个张开怀抱的巨人,以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势,欢迎四方宾朋,体现了现代化大学多元开放的办学理念和自信向上的精神面貌。

那八尊将军红花岗岩砌筑的校训柱,铜铸篆字校训“惟平惟准,近知近仁”置于柱子上端,古朴而厚重,体现了学校努力倡导的办学理念,与灵动明快的浮雕墙形成鲜明对比;而依次展开的两侧各 42 米浮雕墙,则以恢弘的气势与象征文明现代的大学校园融为一体。南北两侧浮雕主题,一方面象征美丽和谐的校园环境、多彩的大学生活以及多元学科的聚合,另一方面象征大学生走向社会,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贡献。

仔细端详主体浮雕墙,眼前一条大的弧线(地平线),将画面分割为两个时空,上为日月同辉,群星闪耀,象征永恒的主题,下为浮雕主题形象,以建筑结构和自然形态横向展开,遥相呼应。分为上下两个层次,主体人物、情节置于画面下端,表现形式丰富,宜于近距离观赏;横向展开的象征符号置于上端,适宜中远距离观看。横向展开的构图形式与观众视觉流程相符,形成连贯的画面主题。

南侧表现传统的文明符号(海上丝绸、彩陶、商鼎、马踏飞燕等),北侧表现现代科技文明(城市建设、环保、新能源、航天等),一古一今,矗立在广场两边,仿若两个阔别已久的故人,默默凝视,长久对望,相互传递着旷远的神情。进出大学校门的大学师生,是联系传统与现代之门的纽带,与飞跃文明群星闪耀的主题相对应。

浮雕材质选用质朴的芝麻白花岗岩,采取深浅浮雕结合的手法,形成较好的视觉效果,同时也有效降低了成本。

大门正面分别悬挂着“山东工商学院”校名和校徽,字体敦重,透着与这个现代大学相映的古朴意蕴。

一进大门,两侧各有一排四季透绿的雪松,冠盖云霓,蔚为壮观,这几棵大树,树龄与学校同龄,是建校初期栽下的,古老的雪松见证了校园的发展。在东出口规划改造之初,曾有人提议铲除这几棵树,校领导力排众议,保留了下来,也留住了这段历史。原有 10 米主干路拓宽为 16 米,视觉开阔,兼顾广场和道路两功能,人行道外移,衔接人行道的绿地起到了隔离、划分空间的作用,营造了一个相对隔离的小环境。

北侧与体育馆之间有一片绿地,空间内以略微起伏的自然式绿地为主,以斜坡形式进行高差处理,植被交织,起到阻挡视线、隔离噪音、防尘防污的作用。有春季垂穗,花香四溢的槐树,也有树形婆娑、嫩绿柔美的柳树,这一近乎自然的生态林,空间自由,意境优美,与道路两侧整齐的植物和谐统一,开合有致,丰富了校园景观。

南侧与田径场之间空间通透自由,开敞明亮。自然式绿地、自然式的植物配置,与原有自然景观元素协调统一。

沿新建道路西行约 60 米,在原花坛位置,新建一尊 12 米青铜主体雕塑,名为“镈兴鼎盛”,象征人才辈兴,国家昌盛。

2010 年 9 月,位于东大门清泉路以东滨海路以西的三角绿地景观广场竣工。新建广场实现大门前广场空间的适度延伸,更有利于表现学校大门的建筑风格,烘托大学校门的气势。广场植被以绿地为主,乔冠结合,营造出优雅休闲的广场环境。

东出口建设顺利完工后,周边环境焕然一新,整体功能性齐全,格调清雅大方,景色宜人,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师生好评,现已成为学校最具人气的地方。这里有新生报到时的兴奋与自豪,也有老生话别时的激情与宏愿。随着整体环境的改善,东出口广场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成为山东工商学院学子最值得留恋的地方。

如果把学校大门的变迁作为学校发展的缩影,那么建校二十五年来,山东工商学院的历史就是一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成长发展史。从建校初期的校舍建筑面积不足 1. 5 万平方米,首期招生 100 人,到如今的校舍建筑面积47 万多平方米,拥有全日制在校生 18600 人,真可谓人才济济,成果丰硕。今天的山东工商学院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理、工等6 个学科门类,人文荟萃,思想活跃,学术气氛浓郁的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多科性、财经类、有特色的高等学校。

建校二十五年来,有多少志士仁人投身我校,走进这座大学校门,传播知识,播撒文明,又有多少人学成后走出校门,回报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精英!这其中有甘于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搏击商海、事业有成的商界领袖,有投身实业、功成名就的企业家,还有立足政界、服务桑梓的政府官员……他们都是我们这所大学的骄傲!

当我们驻足东大门,感受大环境的冲击,体会思想的细腻,看师生高谈漫语,听大海涛声响起,自豪之感怎能不在心中洋溢?

时光如梭,岁月有情,相信新大门今后将演绎出更多精彩的故事,见证山东工商学院新的发展历史。

(本文发表于《山东工商学院报》2010 年 12 月 31 日第 451 期) NZ9p800QqgikJll88YySotGCe1Xuz2/faaCG671nlhxZhMIAOc+i0FB6is6T+xl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