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中国成立初期湛江统战工作的开展和政协组织的建立

陈充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湛江党组织(南路地委、高雷地委、粤西区委、湛江地委、湛江市委等)运用这个法宝,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对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旧政权人员、知识分子、华侨、资产阶级的统战工作,为湛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创造了条件。

一、将统一战线作为党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统战工作的重视是做好统战工作的前提。新中国成立初期,湛江的一些干部认为,这里没有民主党派组织,也没有几个有代表性的民主党派人士参加政权组织,统战工作是领导的事。一些干部看不到民主人士对革命的贡献,缺乏与民主人士合作的经验和习惯,有的甚至对民主人士有鄙视的态度。针对这种情况,地委认为在党内“开展统战思想教育是必要的” ,决定在全区开展这项教育。要求各支部组织党员认真学习统战政策,学会与党外人士相处。各级党组织都要将统战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定期布置检查。建立与健全党委统战部门,统战关系较多的总支与支部要设立统战委员。一个重视统战的风气在全区兴起来。如湛江市 1956 年 10 月止,已在市直单位的 9 个总支、23个支部中设立了统战委员 。地委、市委对各地、各单位的统战工作多次进行详细的检查,写出了检查总结报告。地委、市委还对做好各统战对象的工作发了一系列文件,分析了各统战对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方针政策,为全区统战工作指明了方向。

二、同党外人士广交朋友,这是开展统战工作、实行党内外合作共事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湛江党组织是重视而且善于团结各方面党外朋友的。粤西区党委指出:“党委特别是统战部要加强和党外民主人士、民主党派负责人的联系”。“各单位的党员负责干部应善于和党外人士接触”。湛江市委也指出“负责领导工作的党员干部应该经常与本单位民主人士、非党行政领导干部保持个人接触,交换意见,这样有如下的好处:(1)及时掌握各方面情况,减少官僚主义;(2)沟通关系;(3)改善工作。” 尤其刚解放时,民主党派、工商联等组织还未建立,统治工作很重要的内容就是与广大党外人士交朋友。地委、市委主要领导是乐于与民主人士交朋友的典范。如地委书记刘田夫同志,刚到达廉江根据地准备接任南路工作时,就广泛接触了各界人士。刚进入湛江市时,就与私营工商界知名人士蔡挺生交上了朋友,倾听他对恢复发展生产的意见。蔡挺生在他的教育下,带动工商界人士积极认购公债,捐款给国家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蔡挺生后任第一届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筹委委员、工商联主委、湛江市副市长等职。王茀川是新中国成立前对革命有过贡献的民主人士,刘田夫和中共湛江市委书记都跟他是朋友,刚进城时刘田夫就与王茀川接触,见面时总向他问候,征询他对军管会工作的意见,湛江市开大会时总是请他上坐。刘田夫亲自登门请他出任市二中的校长,后又请他任市教育局长。方华亲自给他定工薪为每月大米 440 斤(当时是很高的了) ,湛江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召开,王任筹委委员,合影时,刘、方让他坐在中间。王被选为首届全国教育工作者代表准备赴京参会时刘田夫特为他写信,介绍他去会见叶剑英和聂荣臻,使他受到两位老帅的热情接待。

三、对旧政权机关人员进行教育改造,使他们为新政权、新社会服务。在刚解放接管旧政权机关时,同时接收了这些机关的中下级职员共 1035人 。为了避免政权交替时湛江市处于无政府状态,军管会对这批人进行了教育改造使用。首先肯定他们不愿跟国民党政府逃跑的行为,稳定了他们思想情绪。然后向他们宣讲人民政府的各项政策,要求他们加强学习,把立场转变到工农大众方面来。经过教育,他们中的大多数表示愿意改造自己,留下来为人民服务。如财政系统 12 个单位原共有旧职员 256 人,新中国成立前夕随国民党政府逃走了 35 人,接管时离职 31 人,遣散 27 人,有163 人留用 。由于进城接管的干部普遍文化较低,业务不熟,军管会要求接管人员向旧机关人员学习业务知识,并在工作中发挥他们的作用。税务处在征税过程中就较好地发挥了旧税务人员的作用。他们熟悉税务工作的秩序及利税率,使税务处工作开展得较为顺利,收的税不少,有效地支援了前线。在郊区农村,刚解放时成立的区行政办事处,也利用了一些旧的保甲人员为新政权服务,使基层政权建设工作大大加快。

四、支持在湛江建立民主党派、工商联地方组织,与它们合作共事。新中国成立前湛江还没有民主党派组织。1950 年 9 月,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拟在湛江建立筹备机构,将散布在南路各县的百余名盟员组织起来。由于一些党员干部没有认识民主党派的性质,对民主党派的工作不重视。高雷地委于 1950 年 12 月 8 日专门发出了《关于协助我区民盟开展工作的指示》,强调“必须推动和帮助它的发展”,并作了如下几点规定:1.由县委召开一次党员的传达大会,各党团员如过去参加过民盟的工作的,要迅速恢复盟的关系,参加其活动。2.政权方面负责同志,同样要重视此项工作,各县首长要亲找盟员谈话,鼓励他们迅速恢复盟的关系,参加盟的活动,打破思想顾虑。3.鼓励进步分子参加盟,在盟里受适当教育。4.政府举行的各种会议,应吸收当地民盟代表参加,指导他们学习政府法令。后来民盟决定在湛江召开干部会议,高雷地委又表态“尽量予以协助使其能顺利完成任务,扩大影响” 。在中共高雷地委的关怀支持下,12 月民盟筹备委员会在湛江成立,彭中英任主委,开展盟员登记工作,并在湛江及南路各县吸收文化、教育、医务、科技界知识分子入盟,建立基层组织。1953 年春,粤西区民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湛江市举行,正式成立民盟湛江分部。后又多次召开会议健全了组织,走上了工作正常化道路。至 1957 年反右斗争前,民盟湛江分部成为有 15 个支部、232 名盟员的组织。湛江民盟与中共湛江组织紧密合作,积极参与人民政府的各项工作,推动盟员和所联系的知识分子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据统计,1957 年 4 月止,民盟组织了各种有益活动 61 次,参加群众达2600 多人 。全区有民盟组织的单位,各项工作任务都完成得比较好。民盟湛江主委彭中英先后担任了湛江市副市长、湛江专署副专员的领导职务。还有一批盟员担任了南路部分县的副县长,专区、市的副局长,学校副校长,工厂(企业)副厂长(经理)等职务。

市工商联是私营工商业者的群众团体。1951 年湛江市成立了工商业联合会筹备委员会,1952 年 9 月召开工商联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市工商联。在成立大会上,湛江市委书记、市长方华亲自到会祝贺,并作了报告,号召工商业者“打破顾虑,活跃市场” 。以后历届工商联代表大会市委都有领导同志参加并发表讲话,与代表们共商振兴湛江经济大计。解放初期,工商联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工商业者积极恢复生产经营,推动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等方面,起了重大作用,成了党联系工商业者的桥梁与纽带。

五十年代初、中期,在中共湛江组织的帮助和支持下,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的湛江地方组织也先后建立起来。民革湛江支部筹委会建立之初,内部比较混乱。中共湛江组织帮助它进行了整顿,纯洁健全了组织,恢复了正常的组织生活。当时民建主要联系经济界人员,民革主要联系原国民党军队起义人员。民建和民革的湛江地方组织都能积极参政议政,与中共湛江地方组织风雨同舟,动员所联系的对象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不少贡献。

五、对资产阶级实行“消灭阶级改造人”的方针,引导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就对资产阶级分子实行了利用、限制的方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正当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正确处理了公私关系、劳资关系,使他们走出了困境,他们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后又对私营企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改造赎买了资本主义企业,使资本主义工商业者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生产资料被赎买以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存在了。在改造企业的过程中,自始至终与资产阶级结成政治上的联盟,运用统战的武器,对他们进行了团结、批评、教育的政策,使他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懂得“阶级消灭,个人愉快”的道理。湛江的资产阶级分子是比较有觉悟的,愿意接受改造的。如他们的爱国热情就很高,当政府发动各界人士积极捐款购买飞机大炮支援抗美援朝时,工商界人士就捐了近 8 万元,超额完成了任务。最后成功地将全地区资产阶级及代理人960 多人(含当时错划的资本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已改正) 中的绝大多数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分别给他们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发挥他们的特长。又利用他们原来的企业和技术、管理经验为湛江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达到了消灭阶级改造企业改造人的目的。资产阶级中的代表人物不少担任了湛江各级的领导职务。

六、团结教育知识分子,发挥他们生力军的作用。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委、市委对知识分子工作是非常重视的。1950 年 1 月湛江刚解放不久,市军管会就举办了 260 多人的教师寒假学习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参加了学习。市军管会副主任邬强在学习班上的讲话指出:建设新湛江要依靠工人和广大知识分子,希望知识分子将立场转到工农方面来,为工农服务。解放初湛江市党组织对知识分子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加强党组织与知识分子的联系。许多单位都订出了知识分子工作计划,召开知识分子座谈会,检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知识分子的工作,确定了知识分子中的入党、提干培养对象,作出了加强领导与知识分子联系的制度。市建筑公司党组织检讨了一些工地不相信技术员、几次酿成事故的错误,并对当事人进行了处理,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受到了知识分子的信任,密切了党和知识分子的关系。2.对知识分子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许多单位为满足知识分子政治上进步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对党的认识,建立了不定期的党课制度。在文教、卫生、工程技术部门,设立高级、中级政治学习组,组织 350 多名知识分子分别参加了这两组的学习。在医务系统和戏剧界开办了“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讲座”,组织知识分子去听课。知识分子对政治理论学习产生了兴趣,很多知识分子经过学习,积极要求进步,纷纷写入党、入团申请书。3.建立和健全知识分子自己的工会组织。在党组织的支持下,湛江市先后成立了一中、三中、赤坎、西营和郊区各间小学的教工会,粤西人民医院、防疫站等单位也成立了卫生工作者工会,市成立了卫生协会,很多医疗单位的职工全体加入了卫生协会。一些剧团也建立了戏剧工作者工会。通过这些工会、协会,将知识分子组织起来,更好地团结教育他们,发挥他们的作用。4.对失业知识分子进行安排。1956 年 4 月起,湛江市开始了对全市失业知识分子进行调查登记。年底统计,全市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失业知识分子 1549 人,已安排 962 人 。5.大胆发展知识分子入党,提拔知识分子担任领导工作。1956 年一年中,湛江市在 91 名高级知识分子中共发展党员 7 名,在 242 名中学教师中共发展党员 11 名,在 588 名小学教师中发展党员 25 名,在医生护士中发展党员 12 名。91 名高级知识分子中有 12 名当选为第二届市人民代表,有 24 名当选为市政协委员,其中两人被选为省政协委员。在教育系统中提拔了 6 人担任中学副校长,6 人担任中学教导主任。在建筑系统中也提拔了一些知识分子干部担任领导工作 。6、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及生活福利。在知识分子集中的湛江市区,据 1956 年统计,在文教、卫生、工程技术部门的 15 个单位中调整了 197 名技术干部的住房,解决了 26 名高级知识分子的住房困难。对生活困难的知识分子进行补助,全年共发放补助金 1671 元。拨款 1443 元购置了 2085 册科技图书,6.1 万元购置了 52 件科技仪器(未包括学校的图书和仪器)。有的单位还拨出一定的款项,配置了家具给高级知识分子使用。为了主要技术干部的身体健康和节省时间,发给他们看病特诊证,以免于排队候诊

在党组织的关怀下,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建设湛江港的第一工程局总工程师谭真,为了解决建港水下打椿的困难,与工人一起连续工作了 20 个小时,最终把“冲捣孔打椿法”研究成功,解决了打椿技术上的关键问题,加快了建港工程进度。该局另一工程师刘魁绅带领技术人员积极钻研,提出一项技术建议,实施后为国家节约了 10 万元的建设资金 。湛江市建设局工程师张元珍在城建道路设计中,改进水泥混凝土道路侧面结构技术设计,为国家节约水泥 187 吨,节约工程费 3.5 万元。后又参考苏联先进经验,改进路面结构及工程施工方法,再为国家节约 6000 多元,提高工效 65%。他本人被评为先进生产者

七、落实华侨政策,使华侨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粤西区是华侨比较多的地区,特别是当时粤西区管辖的台山、开平、恩平、信宜是闻名的侨乡。当时全区归侨、侨眷有 32 万人。由于土改时受“左”的影响,很多华侨在原地的亲人被错划为地主、富农,受到不公正的待遇。1954 年后,粤西区党委贯彻华南分局的指示,在全区开展了改变错划侨户成分,全面落实党的华侨政策的工作。区党委先后发出了《关于贯彻分局对当前侨务政策的指示》、《关于当前华侨工作几个主要问题的指示》、《粤西区侨务工作会议的总结报告》等文件。指出:归国侨眷绝大多数是劳动人民,发挥他们的作用与积极性,对于团结海外华侨、扩大华侨爱国统一战线、争取侨汇支援国家工业化建设有重大意义。文件规定了几项对华侨的政策,主要内容有:第一,对改变华侨地主成分的规定:凡是土改中错划为地主、富农的华侨、侨眷,一律无条件摘掉地主、富农帽子,并由工作队、乡干部向他们道歉。确是地主的侨户,已放弃剥削的,除有血债、民愤极大的外,也要改变地主成分。原被管制的应解除管制,已送劳改的,应提前假释。第二,关于华侨加入合作社问题。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应准许并积极吸收已改变了地主、富农成分的侨户入合作社。不应以侨汇收入多少及生活好坏作为改变阶级成分的标准。侨户自愿将侨汇投资入社的,应同当地农民一样付息。侨眷安心乡居的,允许依靠侨汇生活。对贫苦归侨和难侨参加合作社,应免交股金。对劳力弱、生产技术较差的单干侨眷,应给予关怀帮助。对有少量出租的侨户,可由合作社租用其土地。第三,对困难侨户、缺粮户每人每月供应不少于 24 斤大米。对生活困难的侨户,适当发放救济金,安排人员就业。第四,对华侨和侨眷出入境应适当放宽政策,做到来去自由。第五,对勒索华侨侨眷、破坏侨汇的案件应立即查处,确保华侨权益不受侵犯。第六,保证华侨对其房屋拥有所有权和使用权。土改中侵占的华侨房屋应坚决快速退还。确需租用又征得侨户同意出租的,应办租用手续,交付租金。归侨侨眷生活所需要迁居城市的,应发给迁移证准予迁入。对港澳同胞眷属应与华侨侨眷同等待遇

各级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了以上几项华侨政策。如湛江市委作出了《关于提前改变华侨地主、富农成分及港澳同胞地主、富农成分工作方案》,规定了工作步骤。至 1955 年底,台、开、恩、信四个重点侨县原有侨户地主3002 户,已改变成分 2827 户,改变率 94.17%,侨户富农 1915 户,改变成份 1861 户,改变率 97.18%。两者共计改变 4688 户,改变率 95.34%。这些侨户分别改为侨商、工商业者、侨工或工人、独立劳动者、中农、贫农等成分。四县原港澳地主 926 户,已改变 578 户,改变率 62.4%。其他非重点侨县(廉江、茂名、遂溪、吴川、阳江、阳春)及湛江市原地富侨户共 63 户,已改变成分 53 户,占 84.1%。港澳地主 29 户,已改 23 户,占 80%

在全区还开展了发动群众检举侵犯侨户利益、勒索侨户的案件,并进行了严肃处理。四个重点县共处理了侵犯侨户案件 21 宗。开平县开了 8 次公审会,对一批侵犯侨汇的坏分子依法予以制裁。参加公审会的 4 万多群众拍手叫好。全区还召开了华侨侨眷福利会议,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及有关问题。不久,各县、市纷纷成立了归国华侨联合会,负责落实、维护侨户、侨眷的利益

党的华侨政策得到落实,华侨侨眷激情洋溢。特别是改变了成分的侨户欢欣鼓舞,纷纷写信向海外亲人报喜。海外亲人知道后也纷纷写信回来感谢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台山县一位海外华侨知道被改变成分后,来信动情地说:“从此有家可归矣”。全区华侨政策落实后,侨汇显著增加,1955年比上年增加了16.13%,湛江市的侨汇1955 年4 月比2 月增加了一倍,有力地支援了全区的经济建设 。农村侨户感谢、信任政府,纷纷将余钱存进信用社,台山县十七区凤山乡信用社存款很快增加了 2 万多元。很多归侨、侨眷原来怕自己社会关系复杂,影响阶级立场,不敢公开与海外亲人通信。落实华侨政策后,这些人积极向海外亲人反映家乡的变化,动员他们回来观光投资。很多归侨侨眷被选为各级人民代表,这对海外华侨又是一个鼓舞,密切了祖国与华侨的关系。华侨回来投资的积极性也大增,粤西区成立了华侨投资辅导委员会,吸收华侨资金建设家乡。

八、开展宗教统战工作,团结爱国教士。宗教工作是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历史的原因,湛江原是一个受宗教影响较大的城市。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取缔反动的会道门后,一些市民对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产生误解,认为共产党要消灭宗教。因此做好宗教工作,落实党的宗教政策,是团结广大爱国教士的重要保证。特别是湛江港开港后,国内外宗教人士到湛江观光旅游,宗教工作对湛江更为重要。解放之初,湛江在宗教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成立宗教协会组织,组织教士学习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他们要爱国守法。一些教士原来对共产党产生误解,常在地下祈祷、念经。经过做宣传工作,他们认识了党的宗教政策,都敢公开进行宗教活动。市帮助佛教界成立了佛教协会,加强对教徒的爱国主义教育了,“使他们的认识有所提高,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所加强” 。同时在广大群众中也开展党的宗教政策教育,使群众对党的宗教政策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贯彻就容易。2.恢复天主教活动。湛江是天主教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据 1954年统计,有天主教徒 537 人。但解放初期曾一度停止。1956 年 11 月,经过请示省有关部门,中共湛江地委批复了地委统战部关于《恢复湛江市天主教活动工作的初步意见》,决定:(1)将天主教徒组织发动起来,动员他们自己动手恢复宗教的活动;(2)与驻湛部队协商,请有关部队退出西营、赤坎原天主教堂的房屋给天主教徒活动,并建议部队交回一定的租金给教会作为修复教堂之用;(3)与北海、遂溪等地协商,动员神甫林振芳来湛主持教会工作 。这几项工作落实后,天主教活动得以恢复,教徒普遍较满意。3.拨款保护、修建寺庵,救济僧尼。粤西区原有不少寺庵,但土改时受到了不少破坏,且被占用也不少。后区党委逐步纠正了这种情况,各地都拨出了一批款修复寺庵。湛江市拨出了 2.5 万元修建了著名的名胜湖光岩古寺。对一批困难的僧尼也进行了生活救济,如对湖光岩 2 位老弱的僧人,每月由民政局补给大米 50 斤,以安定他们的生活,使他们安心守寺 。经过这几项工作,湛江宗教活动得以恢复开展,在海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九、用人民代表会议的形式,将各阶层人民团结在党的周围。解放初的人民代表会议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组织形式,是党团结各界人民的重要工具。湛江党组织掌握并运用这个工具,紧紧将各界人民团结在周围,有力地孤立和打击了敌人。遵照华南分局的指示,1950 年初,中共南路地委就部署了召开各县(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工作,要求 5 月底前各县(市)均应召开完毕。在第一届会议的基础上,南路地委、南路专署又作出了关于召开全区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总结了南路各县(市)第一届会议的经验教训,对召开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目的、代表的产生、思想上的动员酝酿及加强对会议的领导、会议结束后的贯彻落实等工作,作了详细的规定,对开好人民代表会议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从第一届人代会开过后,以后全区每个县(市)大约 3 ~5 个月召开一次,在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上都选举产生了协商委员会,负责会议闭幕后的日常工作。湛江市从 1950 年 3 月到 1954 年,共召开了十届人代会。很多区、乡也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或农民代表会议,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各地人民代表会议都普遍能注意代表的广泛性,吸收各阶层的代表人物参加。如湛江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约 200 人,其中部队代表(当时海南岛未解放,驻军较多)占 8%,军管会代表占 8%,党派代表占 5%,工人代表占 13%,农民代表占 12%,学生代表占 6%,青年代表占 5%,妇女代表占 5%,文化界代表占 5%,教师代表占 3%,宗教代表占 1%,市民代表占 9%,特邀代表占 4%,还有一些机动名额 。代表的广泛性,体现了民主,反映了各界人士的意愿。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解放初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一,加强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解放之初,党的各项政策一时还未被群众理解和接受,特别是支援解放海南岛时征粮征船任务重,一些干部便存在单纯任务的观点,未能向群众进行深入细致的解释,加上敌特的造谣破坏,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有不满情绪。经过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政府(军管会)作了施政报告,向人民讲清了当前的形势,提出了今后的任务,发扬了民主。政府也充分听取了人民代表的意见,采纳了他们的正确建议,使人民理解了党的方针政策,知道了政府的困难,懂得了只有各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克服困难。人代会使人民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地位,如梅茂县的一位代表说:“解放时我很高兴,但这几个月来你们要谷要人,要船要公债,其他也没见做什么,我就觉得解放了也不过这样。现在听了政府的检讨和报告,知道了政府的工作是为我们的,我又感到有希望了” 。第二,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保证政府各项任务的完成。解放初期,南路各级人民政府面临着清匪反霸、支援前线、生产度荒、征收公粮、发行公债、完成税收、打击投机倒把等繁重艰难的任务。这些任务写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获得通过后,就可由各界人民代表进行贯彻,使之成为群众自觉的行动。如遂溪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开过后,河头、纪家等乡的代表掀起了交公粮竞赛的热潮,很快完成了任务。湛江市通过工商界代表带头购买公债,各界群众纷纷认购,大大加快了完成的速度,超额完成了任务。在代表的带领下,很多群众自觉参加了查黑和反霸斗争,勇敢地活捉土匪。经过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广大群众把政府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使党和政府的工作任务比较顺利得以完成。第三,推进了民主建政工作。解放初期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行使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会议上选举产生了各级协商委员会,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并普遍建立了定期召开此会议的制度,这是解放初民主建设的重大成就,标志着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体现了人民的真正的民主。第四,培养了广大干部的群众观点。广大干部通过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充分认识了会议的重要作用,认识了人民群众发动起来后的觉悟和力量。如在海康的东洋乡农民代表会议上,代表具体讨论并想办法解决了生产度荒的问题,出席会议的代表在会上保证解决荒地给无地的农民耕种,筹款修复海堤。他们自发组织成立信用农贷委员会,解决农业生产资金问题。他们又组织农民向恶霸进行斗争,而在此之前这斗争还未真正发动起来。干部从这一事件中看到了群众的力量,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群众观点教育。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很多代表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批评和建议,使干部进一步了解了民情,促使干部作风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召开的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是实现统一战线的基本形式,也是当时统战工作的主要特点。实践证明,采取这种形式是正确的,它成了党联系各界群众的纽带。

十、召开湛江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统战工作走向正常化。1954年 6 月至 7 月,粤西区各县(市)均召开了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及其产生的协商委员会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50 年代至改革开放前,各县一般不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只有湛江市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湛江市委员会。

中共湛江市委对政协建设是非常重视的,专门批转了市委统战部关于加强市政协的政治协商工作的意见,《意见》对有关协商的内容、党对政协的领导、政协与政府的工作关系、协商的办法形式等问题作了规定,对政协工作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湛江市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开了二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于 1955 年 8 月 17 日~ 21 日举行,委员 88 名(其中一次会议后增补 25 名)。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王次华所作的《湛江市第十届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工作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市委书记张泊泉到会作了政治报告。大会正式成立了政协湛江市委员会,张泊泉当选为主席。第二次全体会议于 1956 年 8 月 22 日~ 26 日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张泊泉主席所作的《一定要把湛江建设好》的报告,市委宣传部马伯鸿部长所作的《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的报告》,王次华副主席所作的《关于湛江市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报告》和郑佐庭副主席代表市政协第一届常务委员会所作的一年来工作的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这次会议后,市政协作为常设机构,固定了办公地点,配备了专职干部。

湛江市第二届政协只开一次全体会议,于 1957 年 7 月 25 日~ 8 月 4 日召开,本届委员 94 名。会议听取了市委书记曾源(当时设有第一书记)作的政治报告,周濂副主席代表第一届常委会作的工作报告,通过了政治决议和关于工作报告的决议。大会经过协商和酝酿,选举张泊泉为主席。

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作为各界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广泛政治联盟,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五十年代湛江的这两届政协组织,在各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在加强协商工作,发挥监督作用方面。市政协就三大改造、农业发展规划、痛斥香港国民党特务制造九龙暴乱罪行、纪念孙中山诞辰 90 周年等问题,举行了十几次会议,进行了协商讨论。组织有各界人士组成的政协工作组进行调查研究,就增产节约、如何夺取农业丰收、中小学升学和就业等问题,接触各界人士,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要求,推动政府机关的工作。组织政协委员视察、检查政府的优抚政策、救济、退伍军人安置、商业、农业、民政、公安、交通、侨务、宗教、文教、卫生等工作,肯定成绩,指出存在问题并给出建议。二是组织各阶层人士学习、进行思想教育和自我改造方面。市政协成立了学习委员会及工商、文艺、卫生、社会四个分会,具体组织指导各界人士的政治时事学习。组织委员参观本地区工农业建设成就,体验工农的劳动,增强工农观点。三是密切联系群众反映各阶层人士的意见、发挥政协桥梁作用方面。发动委员收集群众意见,形成建议达 100 多件,经整理后分送 27 个有关部门处理。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接到信后,能慎重地加上意见,送有关部门处理,做到有问题有答复有交代。访问有关知识分子近百人,征求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与兄弟省、市的工商界、政协人士广泛交流,学习他们的工作经验,沟通湛江与各地的经济联系。分别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识分子代表、华侨代表座谈会,直接听取他们的意见,改进政协工作

不可否认,由于受种种因素影响,解放初期的统战工作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有过一些失误。主要是对统战对象与劳动人民的界限没有严格划分,对知识分子的改造也采取了一些过左的行为。对一些有技术专长与管理经验的统战对象还没有充分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特别是 1957 年后,反右斗争严重扩大化了,打击了一批长期与共产党合作的民主人士,伤害了他们的感情,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这些错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了纠正。 rBlPxn9h4SREhVWyrzcOR7OjH9iMUaZz0p4bc9ug0cH9USHJdGVKsPDnUXsfGHC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