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发展历程

高校是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是整个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改革开放前高校党的思想建设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我们在高等学校党的思想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既取得了很多成果,也有曲折和教训。

(一)学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初创(1949 ~ 1957)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接管、恢复、整顿旧式高等学校,创建发展新型高等学校,实现高等学校办学性质的转变,即由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高等教育转向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高等教育。党和政府积极推进高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确立和加强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1950 年 8 月颁布的《高等学校暂行规程》之十九条规定,中国“大学及专门学院采校(院)长负责制”。 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党和政府不断下派干部充任校(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同时,“公开地下党组织,高校党组织得以直接面向群众开展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调配了一批党员领导骨干加强高校领导工作,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内成长为具备领导高校教学科研工作能力、具有一定科学知识水平的政治工作者。同时,积极慎重地发展新党员,特别注重吸收教授入党,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在高校的组织阵地。” 1956 年中央组织部提出,应该着重在知识分子特别是高级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今后接受党员的重点,应是没有党员的生产大队、工业企业的车间,特别是文教卫生、科学研究部门的空白单位。随着各高校党组织的建立,高校党组织加大了思想建设的力度。

一是对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解放初期,党对知识分子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即保证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继续自己原来的业务,对失业者分配适当的工作,经济上给予较优越的待遇,一些代表人物给予政治上的地位,并且欢迎在海外留学或工作的知识分子回国服务。为帮助他们逐步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1951 年 6 月开始,京、津多所高校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开展了以改造教师思想,改革高等教育为目的的学习运动。11 月30 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学校中进行思想改造和组织清理工作的指示》,全国高校学生思想改造运动全面开展,促进了大学生立场、世界观的初步转变。经过思想改造运动,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清除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影响,激发了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和社会主义积极性,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是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把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坚持经常性的形势政策学习并结合业务课教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为加强学生的系统理论教育,1952 年 10 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全国高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课程的指示》,明确规定了各类高校如何设置马列主义理论课程,并规定三门课程即“新民主主义论”、“政治经济学”及“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都要学一学年。 1953 年到 1954 年,按照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和教育部指示,“特别是要加强高等学校中的政治思想教育,向学生进行国家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的教育” 。1954 年到 1956 年,中央要求在学生中利用时事学习时间并结合政治理论课内容及有关的业务课内容,进行广泛的唯物主义宣传。

三是建立政治辅导处与政治辅导员制度。为加强对高等学校的政治领导,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952 年 9 月 2 日,中共中央转发教育部党组《关于在高等学校试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报告》,决定在有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政治辅导处,配备政治辅导员,开展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逐步在全国高校推广普及。该《报告》规定了高校政治工作机构(即政治辅导处)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全体教职员工的政治理论学习,协助教务处指导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程的教学和掌握教职员、学生的政治思想情况等工作。“政治辅导处的正副主任,应参加校务委员会及教务会议,并担任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学习委员会)的领导职务。” 从此,高校的政治思想工作有了专门的组织机构。

(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发展(1957 ~ 1965)

1956 年 9 月到 1957 年 5 月,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国内情况也复杂化起来,上万学生罢课和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泛滥高校,一直发展到一定数量的师生附和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分子趁 1957 年党的整风运动,向党和社会主义发动攻击的严重局面。同时由于对阶级斗争的形势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和判断,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把一批知识分子包括教师、青年学生错划为右派,受到了错误的批判和不公正的待遇,造成了不幸的后果。 党的民主集中制、实事求是的作风受到了严重损害。为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这一时期中央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体系得以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一是确立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我国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虽强化了党的领导,但因没有建立相应的校内监督机制,相当数量的学校出现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经过调整,1958 年 9 月《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一切教育行政机关和一切学校,应该受党委的领导”;“在一切高等学校中,应当实行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从而在制度层面上理顺了党政关系,确立了党组织在高校工作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了校长、校务委员会和各级行政组织的作用,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成为高校党建历史上加强党的建设与学校中心工作相结合比较成功的时期。1961 年后,通过开展高等教育领域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贯彻执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恢复了党的传统,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

二是明确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工作方针。针对学生中存在忽视政治、轻视劳动等问题,1958 年 9 月颁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地把“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规定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毛泽东同志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为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开展生产劳动作了具体设计,学校要采取因时、因地、因校制宜的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把教育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起来,发挥教育为生产服务的作用。1957~ 1958 年,全国普遍实行了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并且普遍地创办了半工半读的农业中学。1964 年以后,刘少奇同志倡导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周恩来也指出:“半工半读、半农半读学校,是一种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型学校。这种学校能够培养出既能体力劳动,又有文化技术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来,为逐步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 以上举措在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面迈出了可喜的步伐,同时也成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

三是确立“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目标。1957 年 2 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在这里虽然毛泽东没有使用“红”与“专”的概念,但从对人才规格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规定看,已经蕴涵了红与专、德与才两方面的要求。在 1957 年 10 月召开的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三次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知识分子要同时是红的,又是专的。”对于知识分子来讲,“红”的要求主要是指要改造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专”就是要搞好专业研究。

四是建立健全高校政治工作机构。1952 年建立的政治辅导处与辅导员制度在 1954 年即已停止试行。经过探索和实践,1965 年 8 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政治工作条例(草案)》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高等教育部门中的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部门的生命线”,“高等学校设立政治部,在上级政治机关和学校党委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系、处一级根据需要设立政治处,或配备专职的政治协理员在学校政治部和系、处党总支的领导下进行工作;教学研究室(组)和其他基层单位根据需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的政治指导员,在系、处总支(支部)和政治处(或协理员)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学生班级配备政治辅导员,在系总支(支部)和政治处(或协理员)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同时,该《条例》还特别指出,工会、共青团和学生会等群众组织由学校党委直接领导,学校政治部受校党委委托,“统一安排和指导工会和青年团的日常工作。指导工会协同有关部门做好教职工的生活福利和家庭工作”,“领导学生会的工作,使学生会更好地团结全校学生,努力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五是高校政治理论课建设逐步走向系统化、科学化。1956 年 9 月中央颁布《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设置了马列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史、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 门政治理论课程,同时也提出青年知识分子必须进行思想改造的要求。1957 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全国高等学校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指示,要求全体学生必须参加学习,学习时间暂定为一年,各班级在学习社会主义教育课程期间,原应开的 4 门政治课一律停开。1959 年以后,随着教育大革命高潮的过去,正常的教学秩序逐步得以恢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结束了只开一门社会主义教育课程的局面。为解决课程和教学内容不稳定、没有教科书以及学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知识贫乏的问题,1961 年 4 月教育部发布了《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见》,规定了高校共同的政治理论课程。1961 年 9 月教育部制定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校六十条”)。根据条例的精神,对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了具体安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逐步规范化,并在恢复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高校党的思想建设遭受破坏和曲折(1966~ 1976 年)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高校成为重灾区,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被肆意歪曲,高等教育事业遭受重大的损失,高校党的思想建设遭受严重破坏和曲折。

一是党在高校的领导地位被取代。在“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批判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幌子下,高校党委不仅受冲击最早,而且高校党组织遭受损害最重。1966 年 8 月,中共中央公布《关于无产阶级文明大革命的决议》,不久,造反派把攻击矛头集中转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不少党政领导人被批斗、打倒、甚至被开释。1967 年“一月风暴”迸发,革命委员会“接收”了高校党政大权。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浪潮中,高校党委陷于瘫痪或基本瘫痪状态,基层党组织停止活动,工宣队、军宣队取代了党的领导。另外,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被“空头政治”、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所淹没。虽然 1971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明确提出了“学校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但实际权力机构是“革命委员会”,党组织很难发挥作用。一时间,不按教育规律办学的“空头政治”、形式主义、实用主义之风盛行,导致教师难以认真教书,学生难以认真读书,高等教育事业遭受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到严重破坏。“文革”期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灾难性破坏,无论从指导思想上还是在工作方针和方法上,都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1966 年,发出《关于革新初等学校招生考试方法的通知》,“初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制度,采取引荐与选拔相结合的方法。”从这年起,初等学校招生中止达 6 年之久,研究生招生一停就是12 年。1968 年 8 月,毛泽东发出了“充分发挥工人阶级在文化大革命中和一切工作中的领导作用”的指示,这一指示把工人阶级置于知识分子之上作为领导阶级,并且把整个知识分子列入了“文革”的对象。各大城市的红卫兵走上街头,横扫“四旧”,揪斗所谓“牛鬼蛇神”,高校大多数领导干部被打倒,教员大多被欺侮、批斗、打倒、下放,很多知名学者甚至自杀,教学、科研机构遭到毁灭性打击,陷于停顿。随着党对高校的领导被工宣队和革委会取代,党委领导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和管理体制也被取代,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秩序被破坏。这期间,“四人帮”大肆鼓吹“政治可以冲击一切”,“宁要没有文化的劳动者”,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反潮流英雄”、“斗走资派的战士”、“反修防修的卫士”等,违背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目标和方针。高等学校“停课闹革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被迫中断。1971年,高校复课后,政治课以讲解包括《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在内的四本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为主,教学成了政治运动的附属物,直到“文革”结束。

二、改革开放后高校党的思想建设

改革开放以后,高校党的思想建设逐步步入正轨,各高校对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进行了大胆改革和创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制度和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

(一)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的恢复和发展(1978~ 1989 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的建设和党的思想建设,经过拨乱反正,逐步恢复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正常秩序,并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不断加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

一是重新确立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为思想政治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针对“文革”时期高校党建工作遭到的破坏和损失,1978 年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 。为了有效地巩固党对高校的领导,1978 年 10 月颁布的《高教十六条》规定:“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国家任命的学校行政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学校的经常工作。”“高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后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一定要经过党委讨论。党委讨论后,由校长负责组织执行。” 该《条例》的颁布,使高等学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大大加强。各高校基层党组织十分重视吸收、发展教师、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入党。经过几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明显加强,广大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明显的积极变化。

二是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治路线作为高校党的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1978 年以后,各高等学校在党委的领导下开始了大规模的拨乱反正,开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通过拨乱反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转变。针对 70 年代末高校师生中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1980 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努力为人民服务,立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强调对学生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教育,使高校的发展出现了稳定团结的大好局面。80 年代初期,全国各高等学校积极开展全面整党工作,使广大党员受到了深刻的思想路线和党员标准的教育,积累了正确处理党内矛盾的重要经验。

当然,这一时期,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受到西方自由化思想的影响和冲击,也曾遭遇挫折。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一些高校淡化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放任、纵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抬头和泛滥,使高校党的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发生了偏差,甚至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失灵、思想阵地失控、思政干部失控的状况。与此同时,各种社会思潮涌入高校,大学校园掀起了中西文化比较热、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热、政治体制改革热和经商热,一些师生信仰动摇、信念模糊、理想缺失、价值观扭曲,最后终于酿成了 1989 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致使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严重受挫。

(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1989~ 2002)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特别重视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把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放在党的事业全局中加以思考,进一步推动了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一是高校党的建设的制度化进一步加强。邓小平同志在总结 1989 年的“政治风波”教训时深刻地指出了在高校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1989 年政治风波平息不久,中央及时总结了党在高校领导地位削弱的教训,《关于当前高等学校工作中几个问题的意见》就指出,高等学校仍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1990 年 4 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了党对高校领导的重要性。会后,中央下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建第一个专门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再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这以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被全面确立为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基本定型。1991 年 5 月,中组部、国家教委党组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通知》。6 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强调,要把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此后,各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重点基本上放在领导班子的建设上。1995 年 7 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也着重研究和部署了高校领导班子建设问题,同年 11 月颁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1996 年 4 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高校党组织工作的系统性规范文件,对高校领导体制、党组织的设置和职责、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等方面作了进一步明确规定。党的建设的制度化,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是“德育首位”的思想建设目标和制度体系进一步确立。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德育工作摆在更为重要的位置,重新确立了“德育首位”的原则,一系列相关制度先后出台。1996 年中央颁发了一系列文件,譬如《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等,在这些文件精神的指导下,高校德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政策的执行情况看,在德育原则、目标及工作途径等方面形成了共识,建立了明确、合理、有效的工作体系,从效果看,广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有了明显、积极的变化。

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1989~ 1999 年,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成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重点。1992 年党的十四大召开后不久,国家教委印发《关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提出“两课”教学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要“编成教材,进入课堂”。1997 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后,邓小平理论成为高校一门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年,国家教委成立了普通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 年 4 月 23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对高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批准了“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文科开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八门课程,并于同年秋季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完善,有力地改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

(三)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改革与创新(2002 年以后)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学校党的思想建设工作,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出现全新局面。

第一,大力加强高校党的组织建设,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的要求。2003 年 10 月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出了专门的部署。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出重大决定和全面部署,2004 年 10 月召开的第十三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对进一步加强高校领导班子建设做出了专门部署。按照这些精神,各高等学校领导班子认真结合自身实际,重点抓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能力、作风、制度“四位一体”的建设,提高了党在高校的领导能力。此外,中组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党员工作的意见》(2004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教党〔2007〕11 号)等都强调了要重视党员发展工作,充分发挥院(系)党委(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2010 年 8 月中共中央颁发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高校领导体制,完善了高校院系党组织的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及教师和学生党组织的设置与工作机制,明确了高校党委的领导核心、院系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与监督保证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条例》明确了高校各级党组织思想建设的任务,将思想政治工作单独成章。高校党的组织建设的加强,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第二,明确“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2004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要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国高校办得怎么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得怎么样?首先要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不是合格,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是不是合格。”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到教育问题时特别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在继承以往改革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的新理念、新任务,尤其在“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规划中,着重提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培养主线。把德育工作放在高校工作的首位,为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指明了方向。

第三,丰富党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逐步确立,为党的思想教育注入了新的内容。中央 16 号文件、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明确了对高校师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公民道德和法制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等方面。这些教育内容改变了过去党的思想教育以单纯的政治教育为主的呆板内容,把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了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四,大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 年 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是第一个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央文件。该文件的颁布,为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按照该文件精神的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高校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理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从总体来看,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加强和改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2005 年中宣部和教育部调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加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和条件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状况有了较大改善;二是加强了形势政策教育,建立形势政策报告会制度和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形势政策教育;三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基本原则,确保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课堂教学的正确导向;四是加强了师德师风建设,倡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强调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五是深入开展了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增长才干;六是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氛围;七是充分发挥了高校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八是切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尤其是完善了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为他们的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水平。

第五,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为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2006 年 12 月全国高校第十五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必须站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同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刘云山同志出席该次会议并讲话,着重论述了建设和谐校园的重大意义,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牢牢把握和谐校园建设的正确方向。各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积极围绕构建和谐校园这一目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大力倡导和谐稳定的舆论和人文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成就及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取得了明显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得以确立。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高校领导体制确立。各高校党委认真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组织广大师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基本知识。各高校还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教材建设,推动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系统总结和理论概括,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为党的理论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各高校还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在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思想家和理论家,造就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政治和业务素质良好、锐意进取的青年理论骨干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虽然高校也还受到多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牢牢占据着高校的思想阵地。

二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在各高校得以落实。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各高校党委都认识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根本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各高校都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在大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注重提高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加强德育工作,各高校普遍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方位完善大学生德育体系,系统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形成了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氛围和工作机制。

三是高素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断加强。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各高校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管理队伍,才能保证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扎实有效推进,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近几年来,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首先,各高校普遍强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各高校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准入关,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历层次,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骨干和学术带头人,基本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其次,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把他们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之中,较好地发挥了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再次,大大加强了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加强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把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问题提到了重要位置,对辅导员的性质、特点和身份做了新的定位,确保了中国特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进行。目前,已初步建成一支以专为主、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动态平衡的较为稳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四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途径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明显改善。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课堂教育、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党团和学生组织、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课堂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各高校在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教育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引导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各高校大力开展对广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成长服务和素质拓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各高校积极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体系完整、覆盖面广的特有优势,加强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各高校把深入开展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各高校还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舆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2011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表明,大学生思想主流积极健康向上。广大高校学生坚决拥护党的领导,高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年来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给予高度肯定。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着增强,道德素质和现代文明素质明显提升,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正在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践行者、社会和谐稳定的热情维护者,是大有作为、大有希望的一代,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一代。

(二)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经验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和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指导思想及创新理论是经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目的的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指导思想的不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行动的指南,其富有的革命性、科学性已经历过无数实践的检验。只有始终坚持先进理论的指导,才能使高校党的思想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和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潮间的碰撞也越来越激烈,而高校一直都是思维争辩最活跃的领域。在各种思潮的碰撞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高校党的建设就取得明显成就,高校就能够稳定发展;什么时候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偏离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轨道,高校党的建设就受到冲击,高校的稳定发展就受到破坏。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最终价值取向。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高校为重要阵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只有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人才保障,才能使党的思想建设落到实处。

第二,必须坚持同高校的中心工作相结合。党的思想建设是做好高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同高校其他工作相结合,特别是要同高校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这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能够取得实效的基础。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与高校中心工作的推进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可以为中心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还可以培养出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致力于高校中心工作的推进;另一方面,高校中心工作对党的思想建设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实践证明,高校党的思想建设脱离高校中心工作,就党建谈党建,党的思想建设就难以落实并取得实效。高校党的思想建设要取得实效,必须紧密结合高校中心工作。为此,必须建立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与高校中心工作相结合的机制,从高校中心工作出发来谈党建,把党的思想建设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各个环节,并融入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整体进程中。

第三,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党的思想建设过程是一个通过理论教育使党员把正确思想内化,而后党员通过实际行动把正确思想实践化的过程。为此,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方面,结合实践学习理论,是党的思想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江泽民同志指出:“理论武装工作能不能取得明显成效,关键在于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并被实践所证明的科学理论,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学懂、学好。另一方面,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是由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目的所决定的。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广大党员,提高党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保证党员在高校改革与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此,能不能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关系着高校事业的发展。实践证明,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就取得实效,反之则流于形式。

第四,必须坚持改革与创新。党的思想建设改革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 ,与时俱进是其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思维方式。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必须坚持改革与创新是高校党的思想建设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客观环境变化对党的思想建设提出的要求。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深刻转型的时期,人们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等的深刻变化,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才能适应时代的不断发展,才能给高校党的思想建设不断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推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历史表明,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历史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离开了改革创新,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就失去动力。为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的世情、国情、党情和校情,不断推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改革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实践,促进两者的互动,才能更有效地推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 IbGoxCwXLMVN84wE8kmDPsKMtQp3G0QWhGY7r/RRhQMlFBOOWyqgnmy58y9vLkh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