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河南《豫报》社旧址

《豫报》创刊于1925年5月4日,社址设在砖桥街,它是在鲁迅先生的关怀下诞生的。该报的筹办者吕蕴儒(名琦,蕴儒为其字)、高歌二人都是鲁迅先生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时的学生,另有一位青年作家向培良。他们从开封向鲁迅先生去信,谈了筹办《豫报》的想法,表示要批评社会,专注新文化运动。鲁迅先生热情支持,他给吕蕴儒回信说:“得到来信,我很快慰于开封将有许多骂人的嘴张开来,并祝你们‘打将前去’的胜利。”

《豫报》出版时,吕蕴儒出任社长、共产党员汪厚之出任主笔。在《出版启示》中,该报宣布其宗旨是“发扬民意,促进文化,改良社会”,并说:“教育一栏,以期促进本省教育之进步。本报副刊则为研究学术之机关,尤为精粹。”《豫报》每日出版16开纸四面。在《豫报》的创刊号上,除刊有《五四运动》一文外,还刊有汪厚之的《五四运动与国民革命》。

河南《豫报》社旧址——砖桥街

鲁迅先生认为《豫报》的出版很有意义,他于5月7日收到《豫报》的头两期后,即于8日给吕蕴儒等写了回信。鲁迅先生说:“昨天收到两份《豫报》使我非常快活,尤其是见了那《副刊》。因为它那蓬勃的朝气,实在是在我先前的预想以上,你想:从有着很古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预告着这古国将要复活,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

随《豫报》发行的《副刊》也很有特色。该副刊表示要“以庄严的态度、整肃的精神、坚毅不屈的意志,来讨论科学、哲学、艺术以及种种人生。……凡是有利于青年的——因为我们所注目的是现在的青年——尤其是批评文学,都十分欢迎”。“将来怎么样呢?时间会告诉我们。现在,我们只有努力干,一直的向前进吧。”《豫报副刊》是综合性的文学副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设有论坛、讲演录、科学浅论、批评、小说、诗歌、戏剧、寓言、杂感等栏目,在当时很有影响。前面引述的鲁迅先生那篇热情洋溢的《北京通信》,便发表在5月14日的《豫报副刊》上。该副刊共出140期,至1925年9月30日,因经费困难而停刊。

相关链接:

鲁迅先生与开封

鲁迅先生没到过开封,但他与开封却有扯不断的渊源。他十分关切开封的革命运动,对聚集在开封的文艺青年及报刊编辑倾情培育,寄予殷切的期望。无论是为《河南》杂志撰稿,还是热情支持《豫报》副刊,还是赞赏开封的木版年画等,开封的民生民情无不牵挂着鲁迅先生的心弦。

鲁迅与《豫报》副刊

《豫报》,1925年5月4日创刊于河南当时的省会开封,社址设在砖桥街。由吕蕴儒主办,高歌、向培良等参与编辑工作。《豫报副刊》是随报逐日发行的综合性文艺性副刊,每日出16开4版,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倾向。撰稿人有曹靖华、徐玉诺、张目寒等。鲁迅与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豫报副刊》在筹备和发行过程中,都曾得到过鲁迅的支持。除此之外,他还与刊物的青年作家互通信件交流。

《豫报副刊》

吕蕴儒、高歌都是鲁迅在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任教时的学生。1925年4月18日,他们和向培良在开封给鲁迅写信,报告了他们筹办《豫报》的消息。当鲁迅得知他们“不特用大胆无畏的态度,来批评社会上的一切”,“还出一种副刊,专注意新文化运动”时,立即分别给他们写了回信,这几封复信后来发表在《豫报副刊》上。在复信中,鲁迅对他们在开封出版报纸一事表示热情支持。他在给向培良的信中说:“我想,河南真该有一个新一点的日报了;倘进行顺利,就好。”在这几封信中,鲁迅向《豫报副刊》编者明确地提出了斗争的对象问题,以及如何向旧势力进行斗争问题。鲁迅说:“骂人是中国极普通的事,可惜大家只知道骂而没有知道何以该骂,谁该骂”,“现在我们需得指出其可骂之道,而又继之以骂。那么,就很有意思了,于是就可以由骂而生出骂以上的事情来的罢。”正是鲁迅的及时指导,使《豫报副刊》始终保持了反帝、反封建的战斗特色。

5月7日鲁迅收到了两期《豫报》。次日,他又给吕蕴儒、向培良写了回信。鲁迅认为,《豫报》和《豫报副刊》的出版,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因为它代表着中州青年的声音。告诫中州青年不要去“寻那些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而要勇猛地战斗、向前。他还勉励中州青年,“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有敢来阻碍这三事者,无论是谁,我们都反抗他,扑灭他”。他在信中还对青年说,所谓生存,并不是苟活;所谓温饱,并不是奢侈;所谓发展,也不是放纵。

鲁迅与《阿Q正传》首个俄译本

苏联人王希礼是第一个把鲁迅的名著《阿Q正传》译成俄文,而后介绍给苏联广大读者的著名汉学家。而当时《阿Q正传》的翻译工作正是其在开封进行的。

1925年春天,原名瓦西里耶夫的王希礼作为苏联军事顾问团成员来到开封国民第二军开展军事顾问工作。不久,曹靖华也受李大钊派遣,回到开封,在苏联军事顾问团当翻译。王希礼和曹靖华的工作地点在保定巷6号大院,他们一个通俄语兼懂汉语,一个通汉语兼懂俄语。王希礼喜欢中国文学,曹靖华就向他推荐了鲁迅的小说集《呐喊》。王希礼读完其中的《阿Q正传》后十分兴奋,他对曹靖华说:“鲁迅是同我们的果戈理、契诃夫、高尔基一样的世界大作家!”兴奋之余,王希礼决定把《阿Q正传》翻译成俄文。他说干就干,很快就开始翻译了。翻译中一遇到疑难,他便找曹靖华商量。后来二人把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汇集起来,由曹靖华写信寄给鲁迅先生,信中还附有王希礼的一封信。在他们热切期盼中,鲁迅先生的回信很快寄来了。1980年,曹靖华在回忆此事时说:“至今我还记得,我和王希礼拆开信时的急切心情和看到鲁迅先生详尽解答所有疑难的高兴神色。《阿Q正传序》、《自叙传略》和鲁迅先生照片都寄来了。我们要求的,鲁迅先生全照办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阿Q正传》俄译本是多么重视啊!鲁迅先生在信中不仅解答了疑难,还特意为赌博绘了一张图,说明‘天门’、‘角回’的位置和赌法。这第一手的图解,恐怕是《阿Q正传》所有外文译本都不曾得到的最翔实的材料了。鲁迅先生那种恳切、认真、严谨的态度,实在令我和王希礼异常的敬佩,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和效法的。”

据了解,1929年彼得格勒激浪出版社出版了《阿Q正传》俄译本,书名为《阿Q正传——俄文版鲁迅短篇小说集》。

鲁迅与开封年画

1934年,著名版画家刘岘先生(开封兰考县人,20世纪中国著名版画家,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重要代表)先寄后送,两次给鲁迅的木版年画有百十张。据著名年画鉴赏收藏家、理论家王树村曾研究考证,这批年画是国内最早的存世作品,鲁迅则是河南木版年画最早的收藏者。

鲁迅在给刘岘的信中说道:“河南门神一类的东西,先前我的家乡——绍兴也有,也贴在厨门上、墙壁上,现在都变了样了,大抵是石印的,要为大众所懂得,爱着的木刻,我以为应该尽量采用其方法。不过旧的和此后的新作品,有一点不同,旧的是先知道故事,后看画,新的却要看了画而后知道故事,所以结构更难。”刘岘送给鲁迅的“河南门神”就是朱仙镇的年画。内容多是历史故事,如:《马上鞭》、《燃灯道人》、《刘海戏蟾》等。鲁迅高度赞扬了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他觉得朱仙镇的木版年画很雕刻线条粗健有力,木刻朴实、不涂脂粉,人物没有媚态,颜色浓重,有乡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画的独有特色。鲁迅认为,要创作大众看得懂又爱看的木刻,应该尽量采用河南旧年画的方法。但也应注意一点,即旧年画的内容都是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或戏曲小说,要创作新的木刻,则需主题明确,内容令人一看就懂。

刘岘木刻作品《鲁迅肖像》

鲁迅为中国新兴木刻指明了方向——要创作出大众喜爱的木刻,就要从“河南门神一类的东西”汲取营养,“尽量采用其办法”。鲁迅的评价,有利于我们提升对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造诣和文化内涵的认识。 sI0YoowA8i1x6eF8t6dFGmrvQ1d0L7KGRA02qGSmOTdl/jua+RTX9NyneG99lEg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