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维吾尔小说形成

小说作为世界文学上最普及的文学体裁,已成了人类文学宝库中最辉煌的一页。在今天,“评价一个民族文学兴旺程度时,首先要看这个民族小说发展程度,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者们公认的一个话题” 在评价一个民族的小说和放眼它漫长的发展历程时,澄清小说这一概念和它的发展过程是每一个文学研究者应该做到的最起码的事情。在今天,还没有接触过小说和从没体会过它那奇特艺术魅力的人也许少之甚少吧!

由此可以看出,在我们面前许多关于小说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予正确的回答。如什么是小说?为何它具有如此的艺术魅力?它具什么样的特性?这些问题,热心的读者们一定想过,却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吧!想必这一点也正预示着文学研究者们将及时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

随着小说的诞生,小说研究者们也随之而诞生了。从古至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对于小说都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议论。我国著名的小说专家马振方先生对小说做了这样一个正确阐述:“小说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多变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小说的定义一直是各方都争议的问题。我国和国外的文学研究者们对此下了各式各样的定式,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看法。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些不同的看法,从而明确我们的观点。

我国著名的小说理论家胡尹强在他的《小说艺术—性质与历史》一书中对于小说做了这样的阐述:“小说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人和人的生活的写照。” 英国作家伊丽沙白·伯温在她的《小说家的技巧》一书中说道:“什么才是小说?我认为,小说就是虚构的故事”。 因为小说是一种复杂并且具有多变性的文学体裁,因而给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暂时是不可能的。因而每个人对此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是可以认可的。英国的作家、文学评论家爱德华·福斯特在其《小说面面观》一书中给小说下了这样的定义:“小说是一种具有散文形式并且有一定篇幅的故事。”

对于小说有三要素,即人物、环境、事件的看法,世界小说理论家们都有共同的认识。在《文学理论教程》中,编者提到:“小说是一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其强调“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和“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等特点。 在以前,这种特性是很明显的,可是当今它已有些减弱,由于现代西方小说发展得很快,因此小说的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哲学、艺术的不断发展和作家、读者们艺术需求的不断增长,近代小说出现了哲学化、诗化的趋势 ,因此给小说下定义更加困难,以前任何关于小说定义的说法都强调小说的虚构性,例如,1670 年法国理论家佐伊在《小说的产生》这本书中,给小说下了这样的定义:“基本上是虚构的,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叫做小说。” 我们可以从这些定义中得出:小说具备自由、多变、复杂的特性。

还有一些定义是按小说的形式而下的,如《俄维词典》中提到:“小说不是用诗的语言而是用散文的语言写成的作品”。 在《俄哈词典》、《俄乌兹别克词典》、《俄柯尔克孜词典》等词典中提到小说是无韵的作品,除此之外《英汉大学词典》中提到:“小说是一种不符合押韵规律的、语言接近日常用语的并且区别于诗歌的散文作品。”

这些定义扩大了小说的范围,把根据散文形式而写成的所有作品都包含在内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定义看似合适,但限制性很大。在我国关于小说定义比较统一的观点载入了《中国小说大典》中,其内容是:“利用文学语言的各种表达手段,通过某一故事情节或特定的环境来反映人物特性,反映生活的作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这一定义更精确并且切实,很能说服人。以此为基础新编的《文学理论基础》一书中这样说道:小说是通过鲜明的人物形象来描述某一事件的文学形式。

总的来说,无论在哪一种定义中,叙述性、虚构性、散文性、艺术性这四点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里提到的叙述性与故事性是相同的,也就是以叙述某一事件为基础的,“叙述是实现作者写作意图的一种方法,是艺术观的产物” ,虚构是摸拟现实生活的基础,被称作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的特性就是虚构性,散文性一般是突出小说的形式特点的固定因素之一。它是根据小说的故事性这一特点而选出的。艺术性是利用语言手段从而对文学作品赋予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艺术语言是创造艺术人物的基础,小说中,语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小说用讽刺的方法模仿其文学体裁形式,克服它们在语言中受到的限制,并且利用其他文学体裁的结构,赋予它们新的意义 ,也就是说,艺术语言会给小说赋予生命力,从而增强它的艺术感染力,以上四个因素是小说定义中最根本的意义。

第一节 维吾尔族对于小说的理解

维吾尔族对于小说的理解首先要从丰富多彩的民间口头文学讲起。在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人生活在广袤无垠的蒙古草原上的时候就出现了神奇的神话传说。在原始社会,回鹘人也和全人类一样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古代回鹘人还是渴望了解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奥秘所在。他们的这种渴求通过想象和幻想创作的神话而得以实现的。正如马克思所说:“神话是古代人们凭着想象而征服自然的产物。” 它反映了古人类的理想。维吾尔族的《乌古斯汗》中的“蓝光中出现的美女”和《突厥谱系》中记载的“狼图腾神话”作为古老萨满教产物,是我们祖先朴素幼稚意识的反映,《阿里甫·艾尔·通阿》中的英雄神话和《恰西塔尼·依利伯克》中的降妖除魔神话,都具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有一定的小说叙述色彩,都有主人公同反对势力进行英勇斗争的英雄事迹。

维吾尔族中的历史人物、英雄、历史事件,古代遗址以及自然的传说等取代了后期神话的位置,无论是《突玛斯丝传说》还是《伯古可汗传说》都创造出了历史人物的英雄形象。《迁徙传说》中反攻倒算是真实历史事件,而《阿里甫·艾尔·通阿传说》描的却是永垂不朽的英雄人物阿里甫的形象。自神话、传说以后,寓言作为民间口头文学最生动的文学类型之一,满足了祖先们对小说的需要,阿布来提·吾迈尔教授在《文学理论基础》一书中说道:“小说是在神话传说和寓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我们作家书面文学中神话因素较浓。”

寓言故事中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奇特的英雄人物、美丽的风景等通过夸张和虚幻的方法来表现,从而描述人们战胜大自然的情节,虽然寓言故事中虚构幻想的色彩较浓,但是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当时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故事性是寓言的重要特性,我们可以从现代小说的叙述性中找到它的痕迹。

民间笑话从某一方面观察生活,它通过幽默、风趣、象征和讽刺的方法反映生活,从而显得更加特别,它在民间口头文学中和寓言一样占很重要的地位。

在维吾尔文学中,诗得到了全面发展,抒情诗和叙述诗同步发展。它对于史诗、叙事诗等诗体用诗体语言表达重大事件提供了可能性。

史诗中,在小说中必须有的事件、环境、人物等因素都包含在内,并且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事件由平直到曲折、由简单到复杂,人物形象在矛盾冲突中产生,可以说维吾尔族对于小说的审美需求在史诗中得到满足。史诗取代了小说的位置,起到了用小说体裁叙述故事的作用。因此,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维吾尔人对于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的形成和发展都没有给予很大的重视,这一局面是从喀喇汗王朝时期逐步形成的,之后,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民国初期这一现象仍然存在着。维吾尔族学者哈吉·艾合买提曾经在《维吾尔文学中小说体裁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提到了维吾尔族民间文学对小说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的问题,举例《乌古斯汗传》、《恰西塔尼伯克传说》和《努祖姑母》等作品说明民间文学语言在当代维吾尔小说作品中的运用现象,同时以古代书面文学典范《碑铭传记文学》、《先知传》、《帕尔哈德与希琳》(散文本)、《莱丽与麦吉侬》(散文本)和《艾斯哈布勒神洞传记》等作品为例论述古代文学散文体作品在叙事处理、主题反映以及语言技巧等诸方面对当代小说的促进作用和引用价值。

笔者认为,维吾尔族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在现代文学阶段才形成的,这一观点在学者克里木江的《小说在当代维吾尔文学中的地位》一文中得到认可和证实,他提到:“真正意义上的小说是在我们文学的现代阶段的祖农·卡德尔、赛福鼎·艾则孜等作家的创作实践中产生的,也就是随着具有很高艺术水平的《筋疲力尽之时》、《老师的信》、《孤独托乎提》等小说的诞生,证明小说作为一种正式的文学体裁,加入到维吾尔文学之中”。 虽然维吾尔古代文学发展历程中有拉波胡孜的《先知传》、贾尼伯克的《贾尼伯克历险记》等传奇色彩的小说杰作,但它仅是维吾尔文学深海的一滴,根本不能成为小说体裁产生的代表。

维吾尔族的小说观与西方文学的小说观不同,西方文学中,小说、神话、传记、长篇小说等是依次发展的,在西方文学当中,以神话、史诗等取代小说位置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但是这一现象在维吾尔族文学中较为普遍。维吾尔古代小说观和现代小说观是有区别的。在古代维吾尔小说观中,故事情节无论是用散文形式还是诗歌形式,都可称作小说,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观和西方小说一样,强调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虚构,创造出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要求从散文形式进行写作。在这里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小说这一概念,那么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怎样呢?我国小说研究家刘希建先生在他的《论小说》一书中,把现代意义上的小说大致归为以下几类加以解释:

(1)小说是以散文方式写出的,故事性很强的一种文学体裁。(2)小说是由人物、事件、环境这三个要素构成的。(3)小说非常生动的、真实的、艺术的模仿生活。

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应该把创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放在首位,受到现代心理学,尤其是弗洛伊德精神强烈影响的现代小说,将会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活动和精神创伤有一个集中而真实的写照。 当代维吾尔小说中近几年出现的注重内心世界的这一转折正说明了这一点的重要性。

第二节 维吾尔小说的历史进程

维吾尔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的民族。在长期的复杂、多变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维吾尔族和我国其他各民族共同奋斗,顺利地完成了历史赋予他们的任务,并且为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很早就重视艺术,在艺术的各个方面,如歌舞、美术、文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

维吾尔口头文学尤其是神话故事是最早形成的,是小说的最初来源。后来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神话是小说的来源。” 人们慢慢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维吾尔族和其他民族一样,创造出了各种体裁的口头文学,如歌谣、传说、笑话、寓言等。古维吾尔族聚居西域作为丝绸之路的中心枢纽和东西方文化交流、各种宗教流派的交汇地,使得在西域出现了混合性的文化,希腊哲学、印度、阿拉伯的寓言故事、波斯的古代佳作在这里都得以流传与传播。这一现象为在这里生活的各民族创作出各种体裁的口头文学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西域生活的各民族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特有的文化财富,当然维吾尔族也不例外,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直到文字的出现之前,一直都在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得以流传与发展。文字出现后,作家书面文学也随之诞生,人类进入了文明的时期,维吾尔族利用多种文字,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包括诗歌、史诗、碑文、历史寓言故事、宗教经典的译本等非常珍贵和具有重大意义的文艺作品。

小说作为一种最大众化的文学体裁,比起其他文学体裁出台晚些,但是,它同时也成了发展最快,占有很大比重的文学体裁,晚些出台的小说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学体裁。“小说现在已被人认成为一种重要的文类,一种自浪漫主义时代以来欧美文化的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产品。”

我们已强调小说与民间文学传说、故事等文类的密切联系。由于维吾尔族是一个喜欢寓言、传奇、传说和故事并善于记载世代流传的民间作品的民族,虽然小说作品还没能够作为正式的短篇、中篇及长篇小说的形式得到形成,但是汇集小说各种要素的作品还是可以屡见不鲜,碑文文学作品就是其中很好的例子。

碑铭传记文学是 7 ~ 8 世纪在鄂尔洪—叶尼赛河流域(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建立的,其内容包括完整的历史人物真实事件、人物形象和环境,并且是大众白话语言,而且具备了文学作品应有的艺术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其中动作描写众多,事件发展速度极快并且激烈,其中迅速的动作表现类似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特征。

碑铭传记文学以它短小精悍的内容记载下了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社会财富,这些作品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可以称得上是完整的小说。

1.碑铭传记运用简单、大众化的语言,描述出非常有意义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作为文学作品也是很有魅力的。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考古学家称之为宝贵的历史资料;而文学家们称之为唱响了古典文学的第一个篇章,无论从哪一方面评价,首先要承认其是一个完整的文学作品。

2.碑铭传记以完整的内容创造出了历史英雄的光辉形象,这一显著特征是众所周知的小说主要特征之一。追根究底,文学就是塑造人物性格的艺术。无论是哪一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经人生曲折历程锤炼而成的一个艺术形象。也就是说,在《碑铭传记文学》当中,这种特点还是比较显著的,而小说中这种特点占最重要的位置。

3.短小精悍的词语、跳跃性的表达方式、精陋但很明了的民间口语成为《碑铭传记文学》的又一大特点。

现代西方文学研究学家从语言学角度出发,把文学作品进行了独特的划分,即提出了把小说作品称为动词,把诗歌作品称为名词的观点。例如说:“起床、上路、停止、回答、走开、讲说、回忆、返回”等,这一系列词是对人的动作加以不完全地描述,但是我们根据这些相关而连贯的动词推测一个人的行动踪迹,进而可能塑造出一个人物形象。“月亮、夜景、树、影子、情人……”等名词可以形成一个诗意的空间,可以凭着人的想象把无数单个的环节联结而创造出赋有诗意的环境。

碑铭传记文学中,动词的出现率较高,因此情节发展较快,其中有西方小说故事情节曲折多变的规律。

《墩谷碑》汉译文

①同领玖刊施可汗一起南边把……,东边把契井人,北边把乌护人(oqu z) 杀死了 很多。我成了他的课臣和侍从官。我们住在黑沙(地方)。

《磨延吸碑》汉译文

我俘虏——……(邓叶)我抵达比(地方)。晚,日落时我打仗。在那里我 。他们白天 逃去 ,……上天及大地(神)保估我的人民。我在那里 刺杀了 。(4e)有罪的首领……上天捉蛤了我)。(但)我没有消灭普通的人民。我没有抢掠其住房马群。我逐日(他们),(扭)让他们(以前一样地)生活。“(们)是我自己的人民,——我讥,——随(入)未”一一入记。成留下(他们)走了。(担)他们没有术。我又追赶。在叫(处方)我追上7(他们)。四劝九(日)武打T4L,在那里刺杀 7。我 抢走 了他们的马、财物、女人……

例如:“刺杀、拼搏、出征、斗争、戳刺、消灭、投降、凯旋”等内容时刻都可形成曲折而紧张的故事情节,因此,作品得到更能吸引人的魅力。

因此,碑铭传记文学是一个具有完整内容的整体,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简单、纯朴、无修饰的描写等,使它具备了优秀的小说作品应具备的条件。它在审美方面的吸引力、深度性、广度性、直白性、粗陋性等特点也是值得一提的。

约十三、十四世纪书面记载的《乌古斯传》的散文形式中小说的色彩也比较浓重,作品中乌古斯可汗的形象在特定的环境下显得更加伟大。

最近才被公布的珍藏于在柏林图书馆内的《吾古都力米什侄子贾尼伯克历险记》一书,成了维吾尔小说史上的又一大新的发现,虽然我们没有机会将其通读一遍,但是 863 页的书中,第一章的陈述,已为我们了解了全文的内容。如果全书正如塔塔尔翻译家所译的那样,那真是可以把维吾尔小说历史再向前推移几个世纪了。

十四世纪由作家纳斯尔丁·拉波胡孜编写成的《先知传》(又称《先知列传》)一书,是在东方伊斯兰教国家非常受欢迎的文学名著,它与意大利作家薄伽丘于 1311 年创作的《十日谈》、但丁的《神曲》都属于同一时代的作品。无论是《神曲》还是《十日谈》,都和《先知传》一样,宗教色彩较浓,虚幻的因素也较多。维吾尔文学把曲折多变的时代事实如实反映为自己的天命,真实地反映了人类亲身体会、向往自由、对美的追求,反对统治的愿望。因此,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都很恰当地反映出了炽烈的爱情、坚强英勇、如泉般涌动的故土之情等。自从古希腊—罗马时代结束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近1000 年的世纪时期,维吾尔在内的东方伊斯兰教文学在都成为了世界文库的先锋者。但是欧洲复苏使得东方的文学,更确切地说,使西域文学略显逊色。“中世纪神秘面纱揭开后,随着新时期曙光的来临,东西方文学差距越来越大。因此,东方在历史上的位置逐渐趋于模糊而渺小。”

文化的倒退导致了文学的倒退,小说作为一个大的文学体裁,在中世纪黑暗时代中消失了近五个世纪。这成了维吾尔文化乃至维吾尔文学的精神财富中的又一大损失。正值西方文学中小说日渐发展之际,维吾尔小说却被宗教势力埋没。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维吾尔文学除了一些忧伤题材的诗歌作品之外,便一无所获。小说近数个世纪的空白,推迟了当代维吾尔小说真正形成的历史时期。20 世纪初,随着新疆的文学运动的兴起和我国新疆地区与俄罗斯友好合作关系的成立,为维吾尔族文学赋予活力,俄罗斯文学,尤其是小说的影响,为维吾尔小说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盛世才统治期间,为各种报纸、书刊的出版创造了有利条件,虽然时间较短,但出现了新疆文化事业短暂的兴起景象。为了逢迎苏联,盛世才实行了六大政策,发展了教育文化事业。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得到了接触和了解马克思文学及其理论作品以及我国鲁迅、矛盾等为代表的先进文学作品的机会;同时,也知道了像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果戈理、莱蒙托夫、陀斯托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古典文学家的作品,还有苏联文学的高尔基、玛雅库夫斯基、法基耶夫、赛迪力丁、吾普尔·乌拉木、哈迪·托赫塔什、海米提·阿里木江、吾买尔·穆海木德等作家富有革命内容各类文学作品。

传统民间口头文学的语言技巧和故事性特点、俄罗斯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为当代维吾尔小说的形成打下了基础。维吾尔当代小说在传统文学的叙述性与汉族小说和俄罗斯小说结构相统一的基础上发展而诞生。

精通俄语的黎·木塔里甫先生读了鲁迅先生作品的俄语版本汲取文学营养,在他的作品中可见鲁迅先生那犀利的杂文文笔风格,以小说《筋疲力尽的时候》而打开维吾尔现实主义小说第一个篇章的作家祖农·卡德尔深受俄罗斯、塔塔尔、乌孜别克文学的影响。

总之,虽然当今小说界对小说的定义有不同的观点,但是小说体裁已成为了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小说家数量的增多是我们这一论点的无法争议的例证。维吾尔人对小说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解释和创作经验。维吾尔族现当代小说形成了一个孕育、萌芽、模仿、自创、发展和成熟的漫长发展阶段。维吾尔现当代小说创作是继承维吾尔散文体作品的创作传统,适当地借鉴兄弟民族文学和汉族文学以及外国文学创作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 quZu5G4yIaHWivuelNbt5CWO/Fzvr18oi6CbLFiG18T7+rYV5XMZFAB7cEVUEc4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