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健康概述

第一节
现代文明与人类健康

一、现代科技与“文明病”

现代人的“文明病”是一种由于生活方式改变、生活上的压力与紧张,以及营养失调,再加上缺乏运动,长期积累而成的代谢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些与贫困病不同的现代文明病大量出现,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电脑病、空调病、肥胖引发的系列病等现代文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群体的平均年龄越来越低;个体同时患几种病的也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现代生活中使用的电子设备,如彩电、游戏机、电脑等屏幕发射出的α和γ射线会杀死白细胞,致使人体免疫力下降,还会使人患上弱视、斜视、散光等疾病;经常玩电子游戏机,可能形成一种懒散的生活方式,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长时间使用手机会导致脑癌;经常乘坐飞机经济舱会导致“飞机经济舱综合征”;白领阶层常常会患有“办公室综合征”和“摩天大楼综合征”等。

二、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的病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身上出现由营养过剩和营养不平衡引起的诸多健康问题。这类“文明病”疾病又可分为:①心脑血管疾病;②肥胖及脂肪肝;③糖尿病。例如,在美国死亡总人数中有 70%源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其致病因素主要为饮食过量、脂肪过剩,缺少运动以及吸烟、饮酒和生活工作紧张。在我国,人口死亡的病因正与发达国家趋同。根据国家统计部门对 35 个大、中城市的调查,城市居民肉类与蔬菜的消费量比例为 2∶1,精粮与粗粮之比悬殊到 1∶0. 07。饮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恶果就是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三高”现象。同时,摄入的热量和脂肪酸、胆固醇过多,以及饮食中的某些营养成分不足(如食物纤维、维生素A等),成为患结肠癌、直肠癌、胃癌、乳腺癌等疾病的主要原因。

三、精神或心理疾病

由于社会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精神压力过重、缺乏必要的身体运动来调节而引发的精神或神经疾病也是“文明病”的一种。有专家指出,经济发展对人的心理造成巨大压力,物欲横流必然引起青少年犯罪增多。根据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心理健康问题在“全球疾病负担”中占 8. 1%,心理疾病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呈上升的趋势,其中以青少年为甚。在英、美等国家,每 4 名成人中就有一人患有心理疾病,发病率为 25%;而青少年和儿童的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与成人大致相当,为 20%~25%。在我国,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人们的心理障碍也出现上升趋势,根据报道,目前中国有 7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 1000 万例心理疾病的分析报告中,有 2 /3 来自青少年儿童。

四、白领综合征

长期坐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容易患多种职业病,西方学者将这类职业病统称为“白领综合征”。电脑桌前长时间保持一个坐姿,肌肉没有机会伸缩,整个躯体重量全部压在腰骶部,压力随承受面分布不均,引起腰、腹、背部肌肉下垂,是导致颈椎、腰椎劳损、腰酸背痛的主要原因。在电脑前一呆就是几个小时,注意力高度集中,眨眼次数会大大降低,泪水分泌也随之大幅度下降,会感觉眼睛干涩,发痒,患上干眼症。每天重复着在键盘上打字和移动鼠标,手腕关节长期密集、反复和过度地活动,以致逐渐形成腕关节麻痹和疼痛,会导致食指中指疼痛、麻木和拇指肌肉无力。这种疾病因为与工作环境有关,所以呈现为不同的表现形式。

五、吸毒

吸毒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全世界范围来看,毒品交易的利润仅次于石油和军火生意,成为第三大国际高额赢利商品。目前全世界至少有 4000万吸毒瘾君子。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有 10 万多人因吸毒而死亡,因吸毒而丧失劳动力的有 1 千多万人。同时,滥用冰毒、摇头丸、氯胺酮等新型毒品的人数不断增多,一些娱乐场所吸、贩摇头丸、氯胺酮问题仍较突出,形成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交叉滥用的局面。在我国吸毒人群中,17 ~ 25 岁的青年占 85. 1%,他们大多数都是在完全不知毒品危害的情况下掉进毒品深渊的。大部分吸毒者是出于好奇或精神空虚,寻求刺激,在他人的诱惑下开始尝试毒品。

毒品严重摧残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破坏社会生产力,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破坏家庭安定,酿成许多家庭悲剧,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危。

除此之外,性病、艾滋病、流行性病、工业性污染致病等,都将构成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

第二节
健康概述

健康是伴随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从艾滋病、疯牛病到肆虐一时的非典型肺炎(SARS),从吸毒的泛滥、自杀率的上升到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说明威胁人类健康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样的,促进人类健康的策略和方法并不是单纯的生物科学能解决的,而是由多学科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促进人类健康的宏伟目标。

一、健康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于 1948 年首先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完善状态。”1979 年,世界卫生组织又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和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健康是人生复杂的过程,包括人体与社会、与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和谐,促进健康也成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保健目标。1989 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重新定义为“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能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这个定义更加全面和科学,因为它不仅对人类健康状态做出准确的判断,而且对人类的健康内涵表述得更加深刻。

(1)人的躯体结构和功能正常,处于一种健全的安宁状况,心情舒畅,能够正常生活。

(2)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变化。

(3)社会适应健康主要指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适应,包括职业角色、家庭角色以及在工作、家庭、学习、娱乐、社交中的角色转换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适应。处事乐观,态度积极,具有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能调节自身状态,积极参加劳动和社会事业。

(4)高效率、愉快地从事各项工作和劳动,对家庭和社会负责,并做出应有贡献。

(5)道德修养好,不损害他人和社会公众利益。

二、健康的标志

世界卫生组织就人体健康问题提出了几项极易理解的新标准,这些标准包括人体五项生理健康标志和三项心理健康标志,简称“五快三良好”标准。

1 .“五快”的生理健康标准

(1)快食:指吃饭不挑食、不偏食,吃主餐时感觉津津有味。如果出现持续性无食欲状态,则意味着胃肠或肝脏可能出现问题。

(2)快眠:上床后能较快入睡,睡眠舒畅,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睡眠质量好。如果睡的时间过多,且睡后感觉乏力不爽,则是心理及生理的病态表现。神经系统兴奋,抑制功能协调,内脏无病理干扰,是快眠的重要保证。

(3)快便:能快速畅快地排泄大小便,且感觉轻松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种良好的感觉,便后没有疲劳感,说明胃肠功能好。

(4)快语:说话流利,头脑清楚,思维敏捷,没有词不达意的现象,且中气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5)快行:行动自如、协调,迈步轻松、有力,转体敏捷,反应快速,动作流畅,证明躯体和四肢状况良好,精力充沛旺盛。

2 .“三良好”的心理健康标准

(1)良好的个性:指性格温和,言行举止得到公众认可,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环境,没有经常性的压抑感和冲动感。目标坚定,意志持衡,感情丰富,热爱生活和人生,乐观豁达,胸襟坦荡。

(2)良好的处事能力:指能以良好的处世态度看问题,沉浮自如,客观地观察问题,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迁保持良好的情绪,常有知足感。不管人际风云如何变幻,都能始终保持稳定、永久的适应性。

(3)良好的人际关系:指言谈举止恰到好处,待人接物宽厚,与人相处自然融洽,不过分计较小事,能助人为乐、与人友善,具有交际广、知心朋友多的特点。

三、健康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健康进行分类,以便于科学研究和实践:

1.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

健康的分类按照健康的定义可分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

(1)生理健康。生理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没有检查出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生理健康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匀称,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机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工作能力,这是生理健康的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即维持健康的能力。

(2)心理健康。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志为:身体、智力、情绪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可见,心理健康并不仅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指一种积极的、适应良好的、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的丰富状态。

(3)社会适应健康。社会适应健康是指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可以从 5 个方面的作用和活动类型来定义:

①与家庭及亲属的关系:与家庭成员的接触,参与家庭活动的数量和热情,与家庭成员及亲属的亲密程度,性爱的程度等都是社会安宁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工作与学习:完成本职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的能力和水平,从工作中和求得知识中得到满足的程度,与同事、同学相互关照的程度。

③亲密的朋友和熟人:朋友之间的活动、交往的程度。这一程度包括是否可以达到暴露亲密的感情、坦白自己的秘密和隐私、寻求援助、交流思想及共同完成日常事务等。

④社团活动:参加或从属各种社会的体育、娱乐俱乐部、协会、社会组织、宗教团体、政治和公民组织等情况。

⑤其他社会活动:参加体育活动、舞蹈、游戏、戏剧仪式、礼仪活动及音乐演奏,到动物园、美术馆、博物馆一类地方去的情况。

2.个体健康和人群健康

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可以将健康分为个体健康和人群健康。

个体健康是指个人的综合健康状况,它是评价个人生存质量的最基本指标。人群健康是指不同地域或不同特征的人群的整体健康状况,它对制定健康政策,评定国家或地区的健康状况和健康服务非常重要。人群健康是以个体健康为基础的,个体健康的提高能促进整体健康的水平。

3.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

根据健康评估的综合判断将健康分为第一状态(健康状态)、第二状态(疾病状态)和第三状态(亚健康状态)。

(1)第一状态。第一状态即健康状态。1948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身体、心理、社会上的完好状态”,20 世纪末兴起的安康运动(wellness movement)将健康评价范围扩大为躯体、社会、情绪、智能、心灵(精神)及环境 6 个维度。其中社会维度涉及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行为方式,心灵维度关系到信仰、理念、道德等。这些标准太高,又很抽象,缺乏个体差异性,极难操作。一般认为经过临床全面系统检查证实没有疾病,主观又没有虚弱感觉与不适症状;精力充沛,工作、学习、处事及社交处于自我感觉满意状态;即可视为健康状态。对于心理障碍者,则可定为不健康状态。

(2)第二状态。第二状态即疾病状态。首先要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的标准来确定疾病,然后再根据病情和病程来确定疾病状态。

(3)第三状态。第三状态即亚健康状态。作为非健康非疾病状态,按照健康概念,这些人虽然没有疾病,但却有虚弱现象、诸多不适合各种症状;日常精神欠佳,则机体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则工作效率降低;与人处事较差,则适应能力降低等非健康状态。按疾病概念,这些人虽然主观有虚弱感觉、诸多不适合各种症状,但经过医学系统检查却没有疾病的客观依据,而属于非疾病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身体无病。根据这一定义,经过严格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第一状态)和患病者(第二状态)不足 2 /3,有 1 /3 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和患病之间的过渡状态。“第三状态”处理得当,则身体可向健康转化;反之,则患病。

导致人体亚健康状态的因素有很多:首先,由于过度疲劳,身心透支而入不敷出;其次,由于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如不吃早餐、偏食、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等引起营养不良而使机体失调;第三,缺乏科学有效的身体锻炼;第四,由于环境污染、接触过多的有害物质;第五,伴随人体生物钟周期最低潮或人体自然老化,也可能出现亚健康状态。应当指出的是,亚健康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遗传性疾病的潜伏期。

如果已处于或即将进入亚健康状态,只要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采取有效的锻炼方法,通过饮食、心理的调养和环境的改变,排除致病因素,就能改善和消除亚健康状态,早日回到第一状态而成为健康人。

第三节
培养积极有效的健康习惯

维护健康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自觉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掌握必要的卫生知识,生活作息有规律,才能提高健康水平、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一、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科学实验表明,大多数人的生理指标都能很有规律地按 24 小时周期运行。也就是说,人体内有一个生物钟在有规律地控制着身体各器官地作息。比如,正常人的体温总是凌晨 2 ~ 6 时最低,下午 2 ~ 8 时最高;脉搏和呼吸都是清晨最慢,白天较快;血压也是白天高晚上低。如果我们的生活作息制度与体内“生物钟”的节律同步,就能慢慢形成条件反射,让体内各种生理活动,都能按各自的周期节律有条不紊地进行,为健康生活提供保证。

与体内的器官活动有一定的规律相对应,人的情绪、体力、智力等生理功能,也都按相对固定的周期,分旺盛和衰退两个阶段发生规律性变化。例如,体力的变化周期为23 天,情绪为8 天,智力为33 天。在旺盛阶段人会感到精力充沛、情绪愉快、思维敏捷,而处于衰退阶段则恰恰相反。在两个阶段之间,通常又被称为“零点日”或“危险日”的过渡期。这一规律现在已被广泛地运用于交通运输、航空等部门,为安全出行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二、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中,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起相当大的作用。它包括饮食起居、生活习俗和各种嗜好等,这些都是为满足某种生理、心理需要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自我行动方式。良好行为习惯应该从小开始培养,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则尤为重要,特别对吸毒、吸烟、酗酒等不良行为,更应该时刻警醒,千万不要因为好奇、新鲜、刺激而导致陷入泥潭难以自拔。

1.坚决远离毒品

据联合国禁毒署统计,目前世界上约有 800 万人使用海洛因,1300 万人使用可卡因,3000 万人使用安非他明类兴奋剂,1. 4 亿人使用大麻。

毒品主要包括鸦片、吗啡、大麻、可卡因、海洛因、冰毒以及其他可致人成瘾的麻醉药品。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化工技术的进步,毒品的种类也随之增加。

据调查,很多青少年吸毒者最初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或是因碍于面子,在同学、朋友面前逞英雄而吸食毒品,成瘾后即难以摆脱对毒品的依赖。一旦停用,轻者会产生恶心呕吐、腹泻抽筋、涕泪难抑、冷汗淋漓、全身无力等不适症状;重者或为渴望得到毒品而不惜犯罪,或因长期服用而导致各种疾病,甚至中毒死亡。

第 52 届联合国大会在纽约召开特别大会,通过了新国际禁毒《政治宣言》,为形成世界范围内的禁毒合力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戒除吸烟嗜好

烟草中约含 4000 多种有毒物质,主要成分为尼古丁、硫氢化合物、烟焦油、一氧化碳等。由吸烟挥发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但损伤视觉神经,影响肺部代谢,引起基因突变与诱发癌症,而且还会削弱人的免疫力,潜藏患白细胞减少症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危险。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目前全世界约有 11 ~ 12 亿人吸烟,占全世界 15 岁以上人口的 1 /3 左右,其中约 3 亿(男女比约为 2.1)在发达国家,其中 8 亿在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又占了约 3 亿。至 2020 年,全球烟民人数将上升到 16 亿,因吸烟致死的人数将会由目前的每年 400 万人上升到 1000 万人。

据统计,现在全球烟草消费约 700 万吨,每年因吸烟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医疗费、因病缺勤、火灾、环境整洁等)约为 2 000 亿美元。

三、注意膳食营养合理

人的身体每时每刻都在大量消耗能量,需要不断从膳食中补充营养。但怎样才能做到饮食搭配合理,所需营养物质充足,这就要科学规范自己的饮食习惯,同时保证营养素的平衡。

1.营养摄人要平衡

食物中可供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很多。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疑惑,到底该吃什么才能保证每天所需营养物质呢?其实只要你掌握了食物中的“营养链”,就能较好地把握饮食营养搭配这门技巧。

首先应该明确,如果按最基本的要求,在诸多营养物质中,由八种氨基酸、十五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使细胞更新所需的脂肪酸等,总共约四十种营养成分是不可少的。因为唯有它们之间环环相扣,才能形成合理的“营养链”,使人体的营养结构保持平衡。

此外,还应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要,合理选择富含氨基酸的鸡鸭鱼蛋等食品,或从海产品、蔬菜、水果、大豆、粗粮中获取必要的矿物质和维生素。以青少年为例,他们一天的总能量中有 15%用于生长发育。所以在他们的膳食结构中,蛋白质、脂肪、钙磷、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含量,就要比成年人高出 1 ~ 2 倍。

2.饮食习惯要卫生

科学合理地摄入营养,并使之保持平衡固然重要,但如果不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即使膳食营养十分丰富,其效果也可能适得其反,如引起消化不良、肠道不适等疾病。以下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必须在日常生活中着力加以避免和纠正的:

(1)不在进食前大量饮水,这样会冲淡胃液,影响食欲和消化,使杀菌能力下降。

(2)不在进食时高声谈笑,以避免唾液伴随残渣喷出。既有碍卫生,又容易因不慎而将食物呛人气管。

(3)不在进食时大发牢骚或谈论忧愁悲伤之事,否则会抑制食欲或消化液的分泌,影响营养的正常吸收。

(4)给自己留出充足的进食时间,尽量做到细嚼慢咽,这样既促进消化吸收,也可避免咳呛与打呃。

(5)不边看书边进食,以免分散注意力,既不利于促进食欲,也影响消化液的分泌。

(6)不要在学习、工作、运动后立即进食,更不应在用餐前喝酒,或边进食边吸烟。

(7)记住在进食前应洗手,很多人在生活中往往会因为这是一件小事而忽视这一卫生习惯,造成“病从口入”。

(8)切勿过多吃甜、酸、咸、辣的食物,以免超过人体正常需要而引起生理功能的下降。

(9)不要养成随心所欲、仅凭兴趣进食的习惯,如经常不吃早餐,爱吃零食,或对合自己口味的食物暴饮暴食。

(10)不要盲目猎奇,一味追求所谓“富贵食谱”、“宫廷菜肴”,或养成喝汤弃渣、开水泡饭、喜荤厌素、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四、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我国古代经典医书《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说法。可见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了解到异常性格和心理活动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学会积极调整心态,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是保证健康的一剂灵丹妙药。

1.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

学生时代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可能由于学业不佳、人际冲突、理念相悖、内向孤僻、敏感多疑、厌学自卑等原因,又使心理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深感重压。若由此产生的烦恼不能及时扫除,或缺乏正确的引导和自制能力,就极易导致情绪抑郁、精神颓靡,继而产生心理障碍而难以自拔。

当一个人在心理上失去平衡时,只要善于自我调节,或许苦闷之心就会变得开朗,抑郁之情也能缓解。当感觉心情压抑时,一定要积极暗示自己与他人及时沟通,并与之建立可相互信赖的真诚友谊。适时地排解心中的抑郁不仅可以抚平痛苦与创伤,防止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还能从中学习新的应对技巧,使心理恢复平衡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

2.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疏导和干预心理危机的一种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精神文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它在有效治疗方面所起的作用,目前这种方式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

通常认为,心理咨询的关键在于进行“人格塑造”,帮助心理障碍者恢复自信,以便启发自我去弥补心理缺陷。因此,当自我调节无法解决问题时,就应主动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去诊所、热线或网上咨询,使自己的心理障碍及时得到疏导。

鉴于心理咨询创造的氛围极为民主、开放,可以使咨询者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因此通过心理医生的客观分析和耐心劝导,有利于发挥疏导和有效干预的作用。特别是热线咨询,因具有匿名和快捷两大特点,尤其适用于青少年。它维护了青少年的自尊心,也就从侧面更好地促进了青少年心理疾病地康复。

第四节
不同人群面临的健康问题

一、儿童、青少年的健康问题

儿童、少年一般指 6 ~ 17 岁年龄段。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体格发育增长显著,1980 以来 7 ~ 17 岁儿童、青少年身高平均增长量,男女生分别达到 6. 9cm和 5. 5cm;体重增长更为迅猛,男女生分别达到6. 6kg和 4. 5kg。伴随着儿童、青少年身体充实度的提高,“绿豆芽”体型明显减少,突出表现为生长幅度猛增,促使青春期发育和性发育年龄不断提前。专家认为我国儿童、青少年的生长期趋势,在速度上已超过各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生长加速水平。

1.儿童、青少年常见病患病率下降

据统计,1990 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病的患病率显著下降,学生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曾经是严重威胁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两大疾病——沙眼和蛔虫的感染率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缺铁性贫血是我国儿童、青少年中最常见的营养性疾病。1992 年,全国城乡中、小学生贫血患病率分别为 16. 47%和 24. 10%,如今中、重度贫血基本消灭,重度营养不良已基本绝迹。

龋齿和视力低下是学生常见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两个疾病。1982 年,全国中、小学生龋齿和牙周病调查资料表明,12 岁城乡学生龋齿率分别为 1. 04%和0. 65%,到 2000 年分别为 0. 42%和 0. 29%,下降幅度分别为 59. 6%和 55. 4%。

由于造成视力不良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因此,到目前为止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的患病率仍居高不下。近视眼患病率小学为 21. 0%,初中为 43. 6%,高中为 66. 5%。专家认为升学压力和与生活现代化相关的环境因素还将对近视眼患病率产生持续的影响。

另外,我国的儿童、青少年防龋齿工作和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仍很大,2 /3 左右的省儿童、青少年恒牙充填率低于 40%,全国平均的乳牙龋齿充填率不足10%,少数省区甚至是空白。部分地区口腔检查覆盖率、龋齿充填率最近 5 年甚至出现倒退。在口腔保健薄弱的农村地区,青少年因龋齿久拖不治,导致恒牙过早丢失的现象尚很普遍。

2.儿童、青少年中肥胖和低体重并存

儿童、青少年中肥胖和低体重呈并存现象,使得营养改善工作任务依然艰巨。我国儿童、青少年中的肥胖检出率正以每 5 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成为儿童、青少年最突出的营养问题。肥胖不仅给患儿带来身心危害,而且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等成年疾病的发病增加和低龄化。虽然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营养不良和贫血率已显著降低,但西部地区儿童、青少年中的营养不良率却比沿海地区高出 2 ~ 3 倍,西南地区乡村儿童的营养不良检出率,比京、津、沪 3 大城市高 4. 4 倍。

3.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新问题

据了解,心理行为问题和伤害事件已成为现阶段影响学生健康的新问题。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升学就业压力增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心理承受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一些心理问题和吸烟、酗酒、药物滥用等健康危险行为明显增多。近年来在儿童、青少年健康事件方面出现的一些变化特点,如因学习压力重、家庭和人际关系不良、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原因导致的自杀事件正在逐步增加,因车祸导致的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因缺乏自我防卫意识和能力导致的伤害较以往增多。因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健康危险行为和伤害已成为 21 世纪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重要因素。

4.意外伤害的发生率增加

意外伤害是指突然发生的各种事件对人体所造成的损伤,包括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国际疾病分类已将其单独列为一类,包括交通事故、窒息、溺水、触电、自杀和中毒等 14 大类。过去一些学者曾认为:意外伤害是意想不到的事件,是不可预测的,因而也是无法控制的。然而,随着医学的发展,现在已经比较一致地认为,意外伤害虽然是一种突然发生的事件,但它也是一种疾病,既有外部原因,也存在着内在的发展规律,通过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

世界各国的调查显示:儿童意外伤害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车祸、跌落、烧伤、溺水、中毒和自杀等,但在不同国家存在一定差别。如美国的意外伤害以交通事故居首位,其他依次为他杀、自杀、溺水和火灾等;我国意外伤害的死亡率则以跌伤、溺水和自杀较高。在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中,以 15 ~ 19 岁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最高,1 ~ 4 岁次之,10 ~ 14 岁和 5 ~ 9 岁死亡率较低。一般而言,儿童日常活动场所(如家庭、幼儿园、学校等)是意外伤害的易发之地。学龄前儿童的意外伤害大多发生在家里,如误食中毒、家庭火灾等;学龄儿童的意外伤害多数发生在学校和上学途中,与学校体育运动设施和交通工具有密切关系。

我国中、小学生的伤害死亡率是疾病死亡率的两倍,成为首位死因。农村儿童、青少年伤害死亡率总体上超过城市,经济发展迅速的沿海地区死亡率上升也极为迅速。

二、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

1.年龄划分标准

西方发达国家根据俾斯麦(Bismarck)规定的 65 岁为退休年龄并以此作为老年期的开始。1982 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提出以 60 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我国与此一致。最近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新的年龄划分标准,规定:44岁以下人群为青年人,45 ~ 59 岁的人群为中年人,60 ~ 74 岁的人群称为老年人(老年前期或准老年期),75 岁以上的人群称为老年人,90 岁以上的人群称为长寿老人。这个标准既考虑到发达国家,又考虑到发展中国家;既考虑了人类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的发展趋势,又考虑到人类健康水平日益提高的必然结果。

2. 21 世纪老龄化社会将在全球诞生

据联合国估计,1950 年全世界大约有 60 岁以上的老年人 2 亿,1975 年上升到 3. 5 亿,预计到 2025 年可达 11 亿。那时,全世界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3. 7%,据分析,从 1950 ~ 2025 年全世界总人口将增加 2 倍多,从 25 亿上升到82 亿,而老年人口却要增加 4 倍多,从 2 亿增加到 11 亿。

据报道自 1985 年法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以来,至 1992年全世界已先后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和地区已多达 57 个,其中欧洲除阿尔巴尼亚外,有 27 个,亚洲仅有日本、以色列、塞浦路斯、中国香港 4 个,美洲全部、非洲仅塞舌尔 1 个,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的 1 /5,尤其近十多年来,老年人口系数不断上升,2000 年已达到 11%,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2025 年将上升到 20%,成为超老年型国家。

3.老年期生理变化及特征

(1)人体结构成分的衰老变化:

①水分减少:60 岁以上老年人全身含水量男性为 51. 5%(正常为 60%),(细胞内含水量由 42%降至 35%),女性为 42%~ 45. 5%(正常为 50%),所以老年人用发汗退烧药要注意发生脱水。

②脂肪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新陈代谢逐渐减慢,耗热量逐渐降低,因而食入热量常高于耗消耗量,所余热量即转化为脂肪而储积,使脂肪组织的比例逐渐增加,身体逐渐肥胖。人体脂含量与水含量呈反比,脂肪含量与血总胆固醇含量呈平行关系,因此血脂随增龄而上升。

③细胞数减少,器官及体重减轻:细胞减少随增龄而渐加剧。75 岁老人绸织细胞减少约 30%,由于老年人细胞萎缩,死亡及水分减少等,致使人体各器官重量和体重减轻,其中以肌肉、性腺、脾、肾等减重更为明显,细胞萎缩最明显的是肌肉,肌肉弹性降低、力量减弱、易疲劳。老年人肌腱、韧带萎缩僵硬,致使动作缓慢,反应迟钝。

④器官机能下降:主要表现在各器官的储备能力减小,适应能力降低和抵抗能力减退等。

(2)老化性代谢失调。在代谢上,青年期的特点是进行性,同化性和合成性,而老年期的特点则是退行性、异化性和分解性,这种倾向通常在衰老症状出现前就已开始了。

①糖代谢的变化:老年人糖代谢机能下降,有患糖尿病的倾向。研究证明,50 岁以上老年人糖代谢异常者占 16%,70 岁以上异常者占 25%。

②脂代谢的变化:随机体的老化,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的脂质过氧化物易积聚,后者极易产生自由基,血清脂蛋白也是自由基的来源,随年龄的增长,血中脂质明显增加,易患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脑血病。

③蛋白质代谢的变化:蛋白质代谢的衰老变化是人体生理机能衰退的重要物质基础,老年人蛋白质代谢分解大于合成,消化、吸收机能减退。随年龄的增长,各种蛋白质的质和量趋于降低。蛋白质轻度缺乏时,可出现易疲劳、体重减轻、抵抗力降低等症状。严重缺乏时则可导致营养不良性水肿、低蛋白血症及肝、肾机能降低等。但老年人长期过量的高蛋白饮食,可增加机能已减退的肝、肾等器官的负担。

④无机物代谢的变化:老年人细胞膜通透机能减退,离子交换能力低下,最显著的无机物异常代谢表现为骨关节性,尤以骨质疏松为甚。

3.适应能力的变化

老年人对内外环境的改变的适应能力下降,体力活动时易心慌气短,活动后恢复时间延长。对冷、热适应能力减弱,夏季易中暑,冬季易感冒。一些年轻人很易应付的体、脑力劳动,老年人常难以负担。由于对体位适应能力减退,老年人血压波动大。老年人代谢能力低下,如服用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或静脉注射钙,其高血糖或高血钙均持续时间较长,可见老年人的内环境稳定性较年轻人低。

三、女性的健康问题

女性占人口的一半,女性保健工作是我国人民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女性保健工作,保障女性的身心健康,关系到优生优育工作的贯彻落实,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妇女在我国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妇女与儿童一样,都属于“高危人群”,妇女一生经过幼年期、青春期、更年期及老年期,全身各系统,特别是内分泌系统变化较大,对职业危害敏感。同时,由于女子生殖器官解剖学的特点,容易发生感染和损伤性疾病。

妇女的健康受社会、经济、文化及风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世界的孕产妇死亡率(每 100000 例活产的孕产妇死亡人数)下降得太慢,难以实现要在2015 年以前将孕产妇死亡人数减少四分之三的第 5 个千年发展目标。

如果要实现第 5 个千年发展目标,孕产妇死亡率在 1990 至 2015 年期间每年就必须下降 5. 5%。但是,世卫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和世界银行今天公布的数据显示,每年下降还不到 1%。2005 年,有 536000 名妇女因怀孕和分娩而死亡,1990 年的这一数字是 576000 人。这些死亡有 99%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地区的 2005 年孕产妇死亡率最高,每 100000 例活产有 450 名孕产妇死亡,这与发达地区的 9 名死亡和独立国家联合体成员国的 51 名死亡相比,形成了鲜明对照。而且,全球孕产妇死亡率的略微下降主要反映的是孕产妇死亡率相对较低的国家出现的下降。过去 15 年来,死亡率原先最高的国家基本上没有改进。 7+fsw+ATeElxgIs4tuxG2NP+cFPykrKys3WSHfTjsOSFNo+14azscpnZq6mNREv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